《(新課標)2020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組合練13 語言文字運用+名篇名句默寫+論述類文本閱讀(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課標)2020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組合練13 語言文字運用+名篇名句默寫+論述類文本閱讀(含解析)(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練習13 語言文字運用+名篇名句默寫+論述類文本閱讀
一、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史記》體大思精,通過描寫起伏跌宕的情節(jié),展示了________的歷史畫卷。3 000多年歷史,風起云涌的時代,宏大壯闊的場面,紛繁復雜的史事,林林總總的人物,匯聚三寸筆端。《史記》一書最有文學價值的是人物傳記。在編排人物傳記時司馬遷表現(xiàn)出高超的技巧,生動地體現(xiàn)了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造成自己獨特的敘事脈絡。本紀、世家的傳主基本上都是傳說或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據(jù)政治地位決定他們入本紀還是入世家,本紀、世家就像一個個英雄集聚的________。司馬遷的安排,可謂獨具慧眼,是
2、對歷史事實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邏輯的________?!妒酚洝犯鲗哟蔚娜宋飩饔浀呐帕谢旧鲜且詴r間為序,但又兼顧了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司馬遷對人物傳記次序的巧妙編排,形成了《史記》一書婉轉多變的敘事脈絡。人物傳記有分傳與合傳。( )。合傳是以類相從,把某些相同類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傳中,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有時達到________的程度,敘事手法非常高超。通過敘述某一類型的人物的所作所為,描繪出特定領域的總體風貌,人物合傳以這種方式集中體現(xiàn)了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3分)( D )
A.云譎波詭 報告會 演繹 天衣
3、無縫
B.波瀾壯闊 故事會 演繹 滴水不漏
C.云譎波詭 報告會 歸納 滴水不漏
D.波瀾壯闊 故事會 歸納 天衣無縫
解析:波瀾壯闊:形容聲勢雄壯浩大(多用于詩文、群眾運動等)。云譎波詭: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樣千姿百態(tài),后多用來形容事態(tài)或文筆變幻莫測。根據(jù)“起伏跌宕”“歷史畫卷”,應選用“波瀾壯闊”。故事會:各種事跡、傳奇的聚集。報告會:由一人或若干人就某些問題作專題演講的集會。根據(jù)前文的“本紀、世家就像一個個英雄集聚”,應選用“故事會”。歸納:歸攏并使有條理(多用于抽象事物);一種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繹:一種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關于特殊情況
4、下的結論;鋪陳,發(fā)揮;展現(xiàn),表現(xiàn)。根據(jù)后文“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了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可知,此處應選用“歸納”。天衣無縫:形容事物(多指詩文、話語等)嚴密,沒有一點兒破綻。滴水不漏:形容說話、做事十分周密,沒有漏洞。根據(jù)“在人物合傳中,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的提示,應選用“天衣無縫”。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 B )
A.在編排人物傳記時司馬遷表現(xiàn)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動地體現(xiàn)了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造成自己獨特的敘事脈絡。
B.司馬遷在編排人物傳記時表現(xiàn)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動地體現(xiàn)了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形成自己獨特的敘事脈絡。
C.在
5、編排人物傳記時司馬遷表現(xiàn)出高超的技巧,生動地體現(xiàn)了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形成自己獨特的敘事脈絡。
D.在司馬遷編排人物傳記表現(xiàn)出高超的技巧時,使它生動地體現(xiàn)了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形成自己獨特的敘事脈絡。
解析:A項,搭配不當,“造成”與“敘事脈絡”不搭配。C項,中途易轍,“生動地體現(xiàn)了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的主語不是“司馬遷”。D項,成分殘缺,無主語。
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 C )
A.人各一傳是分傳,把幾個人的傳記合在一起,寫成一篇傳記是合傳
B.把幾個人的傳記合在一起,寫成一篇傳記是合傳,人各一傳是分傳
C.分傳即人各一傳,合傳則是把幾個人的傳記合在一
6、起,寫成一篇傳記
D.合傳則是把幾個人的傳記合在一起,寫成一篇傳記,分傳即人各一傳
解析:根據(jù)上文“人物傳記有分傳與合傳”,應先說分傳,后說合傳,可排除B、D兩項;根據(jù)下文“合傳是以類相從……”的敘述結構,考慮到句式一致,可排除A項。
4.下面是某地楹聯(lián)協(xié)會創(chuàng)作的有關“改革開放40周年”的兩副對聯(lián)中的一部分,請寫出相應部分。要求內容相關,對仗工整。(6分)
(1)上聯(lián):四十年改革除舊思想(3分)
下聯(lián):九萬里開放筑新篇章
(2)上聯(lián):革故鼎新,令江山煥彩
下聯(lián):富民強國,讓夢想成真(3分)(要求內容相關,對仗工整)
5.根據(jù)下面圖示提取有效信息,給“精神亞健康”下定義,要求不超
7、過70個字。(5分)
答:示例:“精神亞健康”是人們因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確目標、缺乏價值支點,表現(xiàn)出對生活、他人、事業(yè)和社會缺乏熱情、感情、激情和責任感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
二、名篇名句默寫(6分)
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寫到,雖然生命是自己所喜愛的,但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他認為一個人要懂得舍生取義。
(2)莊子《逍遙游》中“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兩句對天空顏色的成因進行了探尋,并發(fā)出了疑問。
(3)白居易《琵琶行》中“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兩句,用側面描寫的方法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藝的高超和容貌的美麗。
8、
三、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在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稱為契約。目前存世的傳統(tǒng)契約文書,是先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傳統(tǒng)契約中展現(xiàn)的契約觀念,至今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的契約觀念。
史料表明,我國傳統(tǒng)契約實踐有2 000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夠解讀出來的最早傳世契約資料銘刻于青銅禮器上,記錄了西周貴族之間就土地、奴隸等財產進行交換的行為?!吨芏Y》還記錄了先秦時期使用竹木制作契約券書的方法,這些古老的契約應用于當時買賣、借貸等交易行為。漢晉時期,人們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書,內容簡單直接,滿足了當時人們訂立合同的需要。東晉以后,紙張
9、開始應用于契約書寫。吐魯番和敦煌發(fā)現(xiàn)的紙質契約跨越了我國北朝、唐和五代時期,記錄了近600年間買賣、借貸、租佃等豐富的契約行為。歷史還記載,北宋時為了減少契約糾紛,曾出現(xiàn)過由官方審定并印制的榜樣契約。
盡管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中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合同法,但契約制度并不缺乏。僅從文獻記載看,傳統(tǒng)契約制度包括國家法律和社會習慣兩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對不同類別契約所需要滿足的交易條件都有明確規(guī)定。社會習慣方面,歷代官箴、鄉(xiāng)規(guī)民約以及家法族規(guī)對傳統(tǒng)契約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記載。
此外,傳統(tǒng)契約制度還直接體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契約文本中。比如,由于傳統(tǒng)契約有一套格式和內容要求,契約往往由職業(yè)或半職業(yè)的代
10、書人書寫。代書人為了方便,會根據(jù)當時的制度規(guī)定,結合締約習慣制定各種契式,并裝訂成冊。隨著印刷技術的發(fā)展,明清時的士人開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書并廣為傳播。再如,在締約時,交易者會要求一并移交上手老契,并將上手老契與新訂契約、納稅憑證等相關文書黏附在一起。久而久之,一份契約可能長達數(shù)米甚至十幾米。契約越長,記錄的交易越多,保留的制度信息越豐富。這些契約文本成為我們今天了解傳統(tǒng)契約制度的活化石。
豐富的契約實踐與深厚的書寫傳統(tǒng)塑造了中國人的契約觀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約的精神?!翱秩藷o信,故立此契”的誠實守信精神貫穿于傳統(tǒng)社會契約的訂立過程?!耙恢Z千金”“言必信”是傳統(tǒng)社會崇尚的道德品質。二是
11、注重書面形式契約。為了使契約能夠被信守,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對“白紙黑字”“立字為據(jù)”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過調解手段解決契約爭議。我國傳統(tǒng)契約涉及的對象一般為“戶婚田土”,官府視之為民間細故。如果發(fā)生爭議,由于訴訟成本高以及傳統(tǒng)社會“息訟”意識深厚,當事人多選擇由鄉(xiāng)鄰或家族進行調解處理。
(摘編自王旭《從傳統(tǒng)契約中讀出智慧》)
7.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D )
A.有著2 000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契約實踐至今仍根深蒂固地直接影響著中國人的契約觀念。
B.記錄西周貴族之間就土地、奴隸等財產進行交換行為的最早契約資料,載于《周禮》。
C.北宋時期因為已經出現(xiàn)了由
12、官方審定并印制的榜樣契約,所以民間契約糾紛大為減少。
D.訴訟成本高、“息訟”意識深厚,且契約多涉民間細故,民間多以調節(jié)手段解決爭議。
解析:A項,從文中第一段看,“傳統(tǒng)契約中展現(xiàn)的契約觀念,至今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的契約觀念”,并不是“直接影響”。B項,文中第二段,“青銅禮器上,記錄了西周貴族之間就土地、奴隸等財產進行交換的行為”,這些資料并不是記載在《周禮》上。C項,將文中表目的關系的句子轉述為表因果關系的句子,文中第二段“北宋時為了減少契約糾紛,曾出現(xiàn)過由官方審定并印制的榜樣契約”。
8.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B )
A.文章第二段以豐富的史料為
13、事實論據(jù),證明了我國傳統(tǒng)契約實踐歷史之悠久。
B.文章第三段運用對比論證,闡明了傳統(tǒng)契約制度在國家法律和社會習慣方面的不同。
C.文章從契約實踐與書寫傳統(tǒng)兩個方面,追溯了我國傳統(tǒng)契約制度的發(fā)展歷史。
D.除第一段外,文章其余四段均采用總分式的論證結構,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解析:文中第三段并沒有運用對比論證。
9.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C )
A.存世的契約文書,是先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被譽為“活化石”,相當于現(xiàn)在的合同。
B.自東晉以后,紙張開始應用于契約書寫,這使契約文本保留的契約制度信息更加豐富。
C.隨著印刷技術的發(fā)展,契式文本被雕印成書并廣為傳播,職業(yè)契約代書人亦隨之消失。
D.傳統(tǒng)社會崇尚的道德品質如“一諾千金”“言必信”,皆為國人推崇信守契約精神的表現(xiàn)。
解析:從文中第四段看,代書人“制定各種契式”, “隨著印刷技術的發(fā)展,明清時的士人士開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書并廣為傳播”,文中并未提到“職業(yè)代書人”因契式文本的印刷和傳播而消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