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語文大一輪復習 第一部分 專題四 文學類文本閱讀之散文2 高考命題點二新題培優(yōu)練(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年高考語文大一輪復習 第一部分 專題四 文學類文本閱讀之散文2 高考命題點二新題培優(yōu)練(含解析)(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文學類文本閱讀之散文2
一、對點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
蘆草之思
王巨才
①那時秋風漸緊,霜葉飛紅,忽然就想起了家鄉(xiāng)的蘆草。
②蘆草,即蘆葦,亦稱蒹葭?!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古詩詞中經常提到它,足見在騷人墨客心目中,它也算一道頗堪賞讀的風景。鏡頭里、畫面上、詩詞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幾束臨風搖曳的花穗,立馬便活泛、生動、爽朗、遼遠起來。但在家鄉(xiāng)人眼里,它不過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費工費時,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時之需,故稱之為“草”,這并無輕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幾分親近。
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種俗稱“打嗝”的毛病,雖無關緊要,卻頑纏,麻煩,鬧得食不知味,寢不安枕。為此想過不少
2、法子——憋氣深呼吸,大口吞咽熱水,筷頭輕觸咽喉誘使作嘔等,逐一試過,都不管用。去醫(yī)院就診,說是腹腔橫膈肌痙攣所致,用過一些藥,也沒明顯效果。恰在那時,老家有人打電話過來,沒講幾句便聽出蹊蹺,說,是打嗝啊,告訴你個偏方,準行。也是病急亂投醫(yī)吧,將信將疑照記下來:蘆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藥房,坐堂醫(yī)生看了,說治呃逆吧,可以試試。不想這一試,也就十來副湯藥,那餓鬼般糾纏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間偏方中,蘆根是治療許多雜癥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藥,雖不值錢,卻在缺醫(yī)少藥的年代醫(yī)人無數,應算一大功德。
④蘆草每年四月發(fā)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葉片舒展、生長旺盛的時候,鄉(xiāng)下人會把蘆葉采摘下
3、來,束成小把,拿到城里頭換錢。過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窯堡家家看重的節(jié)慶之一,我家人多費事,端午的頭天就得開始準備,要把軟米(糜子)、大棗、蘆葉、馬蓮條分別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親便端一小凳,坐在這些水淋淋的盆具間,像一位老到的藝術家,開始了熟練的操作。包粽子說難不難,但真要把它包得大頭尖尾、見棱見角——按母親的說法要“俊模俊樣”——也不容易。因蘆葉窄,母親一般視葉片寬度將兩片或三片葉子疊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壓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狀,并依次充入軟米、大棗,然后把“漏斗”上部預留的葉子折回來包裹嚴實,同時迅速用馬蓮條纏繞捆好。這期間,左手是無法動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齒的靈巧配合。我
4、試過幾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親說,你們要都會,早不要我了。母親做的粽子個兒大,每個有二兩重,味道清香,冷熱可食,冷吃比熱吃更好,爽口,筋道?,F在商店買來的粽子,無論是“稻香村”的還是“宮頤府”的,精致是精致,但無論如何也找不出記憶深處的那種口感。這常讓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陽為官的吳中張翰因“莼鱸之思”而悵然若失的慨嘆。
⑤深秋季節(jié),蘆草成熟,寒風過后,蘆葉盡落,此時也正是農閑時間,勤快的莊戶人便把野地里的蘆稈收割回來,破成篾子,或自己動手,或請專門的篾匠編織成炕席,除自家用外,還扛到集市出售。這編席子也算得上個技術活,不是誰都干得了的。心靈手巧的,編出的席子平整細密,色澤光潔;手藝不好的,
5、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緊不一,兩者價錢相差很遠。那時的瓦窯堡無論城鄉(xiāng),家家住窯洞,戶戶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過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窯洞,換窗紙,買年畫,貼對聯,到年三十,生茶熟飯料理就緒,就換上新買的炕席,滿窯洞頓時給襯托得豁亮起來,人們的心情自然也振奮了好多。正因此,年節(jié)的農貿市場上,席子成了搶手貨。城門外的河灘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談價錢的,人來人往,煞是熱鬧。農民由此有了一筆額外收入,一年的油鹽錢和孩子的學費有了著落。
⑥陜北人生性達觀,日子苦焦,但苦中作樂的文娛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娛樂方式除了唱曲子、聽古朝、鬧秧歌之外,每到農閑時節(jié)逢集趕會時,還會有自樂性質的“道情”班
6、子哄場助興。每個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歡熱鬧而又有一定文藝特長的農民。演出時不化妝,以說唱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卻也能把劇情演繹得跌宕有致、聲情并茂。樂器道具因陋就簡,一塊頭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鑼鑼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種叫作“管子”的樂器,就是用葦稈做成的。管子類似洞簫,長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頂端的一個“咪子”,便可隨劇情變化吹奏出或雄渾激越或悠揚委婉的不同曲調。這管子音色清亮,傳聲遠,在整個樂隊中起引領作用,山背后、溝道里的行人,聽見管子的聲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
⑦蘆草生命力強,耐瘠薄,但性喜陰濕,在干旱的陜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陰處和溝底河灣
7、里才偶一可見。那些零零散散生長于偏處荒山野地的蘆草,雖不入大師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寫于陜北的《羌村三首》和《漁家傲》中也沒有留下些許蹤影,但卻在艱辛歲月里竭盡所能,傾其所有,給家鄉(xiāng)父老那么多幫助,那么多便利,也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樂趣,我是應該寫寫它的。我對它情有獨鐘,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實厚道的父老鄉(xiāng)親。
⑧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過,人是會思想的蘆草。
⑨但不是每一個會思想的人都有蘆草的颯爽、慷慨。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1.(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題)第④~⑦段中,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蘆草的?請簡要概括。
答:
8、
解析:解答此題,要仔細閱讀第④~⑦段,逐段概括其內容要點,并要注意落腳點應在“蘆草”上。組織答案時要力求文字準確、簡潔。
答案:四個方面:①蘆葉可以包粽子。②蘆稈可以編炕席。③葦稈可以做成一種叫作“管子”的樂器。④蘆草有頑強的生命力。
2.(主旨概括題)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這篇散文主題的理解。
答:
解析:解答本題時,考生要在整體把握散
9、文內容的前提下,表達自己對散文主題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要闡述對主題的理解,就要回到原文,尋找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從標題看,本文是一篇詠物散文,所以主題一定是“贊頌蘆草的……”,至于具體贊頌了蘆草的什么品質,則可以在文中找到。從文本第⑦段來看,本文還贊頌了蘆草象征的“那些普普通通老實厚道的父老鄉(xiāng)親”。據此組織答案即可。
答案:贊頌了家鄉(xiāng)蘆草的平凡和偉大,并以此贊揚家鄉(xiāng)人民的平凡和偉大。本文是一篇詠物的散文,“家鄉(xiāng)的蘆草”是寫作對象。在作者筆下,“蘆草”在家鄉(xiāng)人眼里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但竟然能治打嗝,能包粽子,能編席子,能做樂器,可見其雖平凡但很有用,能使家鄉(xiāng)人的生活過得更好。從寫蘆草特點的各
10、段文字來看,這些描寫表現了家鄉(xiāng)人民的勤勞、智慧??梢哉f,作者寫蘆草也是在寫家鄉(xiāng)父老,因為他們和蘆草一樣:生命力頑強,颯爽、慷慨。
二、綜合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3~5題。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了。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
11、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做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
12、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厝グ桑俨换厝?,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
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
13、的關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淵明還是沒有產生應有的反響。好評有一些,比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陶淵明的光彩。蘇東坡是熱鬧中人,由他來激贊一種幾百年前的安靜,容易讓人信任。細細一讀,果然是好。于是,陶淵明成了熱門。
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
(選自余秋雨《重巒疊嶂間的田園》,有
14、刪改)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陶淵明拒絕轟動,又沒有故事,所以唐代以前一直不被民眾和文壇接受。
B.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C.陶淵明雖然也斷斷續(xù)續(xù)地做過一些小官,但他對田間勞動更感興趣,他惦念著自己的田園,擔心自己的田園荒蕪了,因此辭官回到了田園。
D.本文采用了比較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藝術表達效果。
解析:選C。C項,“他對田間勞動更感興趣”于文無據。從原文看,陶淵明離開官場回到田園的原因不是“對田間勞動更感興趣”,而是回歸自我,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4.根據文章內
15、容,概括說明“安靜”對中國文化人的影響。
答:
答案:魏晉名士沒有得到安靜,也就沒有找回自我的去處,或者當眾而死,或者重返仕途。屈原、司馬遷得到過被迫的安靜,身處安靜,但心仍惦念朝廷。安靜使陶淵明徹底回歸自我,身心解放,數百年后成為中國文化的高峰。
5.作者在文末說,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的高峰。從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歡成為“土坡”,不愿成為“被云霧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高峰。針對這一文化現象,談談你的看法。
答:
答案:(提示)可批評民眾的短視造就平庸;也可評價文人,贊賞那些能安靜堅守終成大家,對民族文化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也可批評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終致平庸乃至留下笑柄的人。(言之成理即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