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語文大一輪復(fù)習(xí) 專題七 文言文閱讀 課時達(dá)標(biāo)21 古代文化常識(一)(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0版高考語文大一輪復(fù)習(xí) 專題七 文言文閱讀 課時達(dá)標(biāo)21 古代文化常識(一)(含解析)(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古代文化常識(一)
(見課時達(dá)標(biāo)P41)
1.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字,古人幼時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
B.經(jīng)筵,指漢唐以來帝王為研習(xí)經(jīng)史而專門設(shè)立的御前講席,宋代開始稱經(jīng)筵,置講官,以翰林學(xué)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
C.孝廉是秦始皇時設(shè)立的用來任用官員的察舉考試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明朝、清朝時是對舉人的雅稱。
D.殺青,古人在竹簡上寫字,用火烤去竹簡的水分,以便書寫和防蟲蛀,這道工序稱為殺青。后來泛指書籍定稿。
解析 孝廉不是秦始皇時設(shè)立的,而是漢
2、武帝時設(shè)立的。
2.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謚號,專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帶有評價性質(zhì)的稱號。如文帝、武帝屬于褒謚,厲帝、煬帝屬于惡謚,而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謚號。
B.視事,指古代官吏到職辦公,《張衡傳》中“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中的“視事”一詞就是此意。
C.棺是古代盛放尸體的盒或柜,槨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時分“殮”和“窆”兩個步驟,“殮”是尸體入棺槨,“窆”是下棺入土。
D.肉袒,指脫去上衣,裸露肢體,古人在祭祀或謝罪時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解析 謚號并非皇帝專有,大臣等人也可以有。
3.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
3、的一項是( D )
A.太仆,秦漢時為主管皇帝車輛、馬匹的官員,后逐漸轉(zhuǎn)為專管官府畜牧事務(wù),因和皇帝關(guān)系密切而成為親近之臣。
B.太守,又稱郡守,古代的一種地方官職,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qū)的長官。
C.左,古代很多官職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時期多有變化。左有“卑下”之意,如“左遷”指降職。
D.士大夫,封建時代泛指官僚階層。如韓愈《師說》中的“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解析 士大夫也包括沒有做官的知識分子。
4.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鄉(xiāng)是古代地方行政單位,所轄范圍歷代不同;黨是古代地方組織單位,古代五百家為黨;鄉(xiāng)黨,指
4、鄉(xiāng)里、家鄉(xiāng)。
B.“搢”指“插”,“紳”指古代仕宦者圍于腰際的大帶,“搢紳”指把上朝用的笏插到紳中,代指有官職的或做過官的人。
C.“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稱“三元”,其中“上元”指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舊俗在上元夜張燈游樂,所以又叫“燈節(jié)”。
D.六經(jīng)是指《詩經(jīng)》《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jīng)》六部儒家經(jīng)典。《師說》“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中的“六藝”也是指的這六部經(jīng)書。
解析 “六經(jīng)”指《詩》《書》《禮》《易》《樂》《春秋》。
5.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御史是中國古代的官職名稱,自秦朝開始,負(fù)責(zé)監(jiān)察朝廷、諸侯官吏,御史的設(shè)置一直延續(xù)到清朝。
5、B.諱,加在已故君主、尊長的名字前,表示尊敬。我國古代有“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說法。
C.甲子是天干地支紀(jì)時循環(huán)中的第一個。古人創(chuàng)設(shè)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兩相組合,六十為一輪回,用以紀(jì)年、紀(jì)月、紀(jì)日、紀(jì)時等。
D.墓志銘,一般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志多用散文,記敘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跡等;銘多用韻文,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贊頌。
解析 “十二天干、十地支”錯,應(yīng)該是“十天干、十二地支”。
6.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奉朝請,給予閑散大官的優(yōu)惠待遇。古代諸侯春季朝見天子叫朝,秋季朝見為請。奉朝請者,有參加朝見的資格。
B.封禪,封為“祭天”
6、,禪為“祭地”,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舉行的祭禮天地的大型典禮。
C.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天子朝見群臣,皆南面而坐,“踐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漢代選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舉和征辟。
解析 漢代選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察舉和征辟”,科舉制產(chǎn)生于隋朝。
7.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拜,指用一定的禮節(jié)授予某種名義或職位,比如“再拜獻(xiàn)大王足下”中的“拜”。
B.幸,指封建帝王親臨某地或?qū)檺坼鷭?,“巡幸江南”中的“幸”即前一個意思。
C.請纓,指請求皇帝賜給長纓(長繩),去縛住敵人。后用此指投軍
7、報國。
D.崩,在等級森嚴(yán)的古代社會表示天子的死,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祿。
解析 “再拜獻(xiàn)大王足下”中的“拜”是“叩拜”之意。
8.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古代對于人的稱呼,類型很多,可以直稱姓名,也可以稱字、號、謚號,還可以稱籍貫、官職。如稱杜甫為“杜工部”,這是稱字。
B.丁憂,亦稱丁艱,即遭遇父母喪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禮須守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yù)吉慶之典,任官者必須離職。
C.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后人因屈原曾為楚懷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的一種說法,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xiāng)。如《張衡傳》:“視
8、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解析 稱杜甫為“杜工部”,這是稱官職。
9.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古代中國漢族男性年滿二十歲要舉行冠禮,表示成年。未冠又稱弱冠,即不到二十歲。
B.郡縣制,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后出現(xiàn)的以郡統(tǒng)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C.江陵,荊州的別稱。我國古代許多地名都有別稱,如南京叫金陵、江寧,揚州叫江都、廣陵,杭州叫臨安、武林。
D.贊,紀(jì)傳體史書中寫在篇末的評論性文字,可用來表達(dá)對傳主的肯定和贊美。
解析 “未冠又稱弱冠”錯,“未冠”不是“弱冠”,“未冠”指尚未加冠。古禮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滿二
9、十歲為“未冠”。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
10.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記載了兩漢四百多年歷史中的人物和事件等。
B.解褐,指一般人脫去平民時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的服飾,借指由平民開始進(jìn)入仕途。
C.春秋有多種含義,既可指季節(jié),也可指年齡,也可指歷史年代,還可指儒家經(jīng)典。
D.檢討,職官名,宋朝有史館檢討,掌修國史,明清時隸屬翰林院,與修撰、編修同稱為史官。
解析 《漢書》記載的是西漢二百多年的歷史。
11.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10、 A )
A.《左氏春秋》,簡稱《左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敘事詳備的國別體史書。
B.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后也是朝廷和國家政權(quán)的代稱。
C.休沐,指古代官員洗浴休息的日子。漢代五日一休沐,唐代十日一休沐,即旬休。
D.故事,在古代一般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現(xiàn)多指一種敘述類的文學(xué)體裁。
解析 《左氏春秋》為編年體史書。
12.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兼”“領(lǐng)”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署”“權(quán)”則表示暫代官職。
B.馳傳,古代驛站中的馬車;驛站是中國古代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
11、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C.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六部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時六部隸屬于中書省。
D.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具體說法不一,一般認(rèn)為是指司馬、司徒、司空。
解析 隋唐時六部隸屬于尚書省。
13.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古人以“稷”為五谷(黍、稷、麥、稻、菽)之長。古代帝王、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合稱為“社稷”,后用“社稷”這個詞來代稱國家。
B.五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排行,伯是
12、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刎頸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車笠之交、竹馬之交,都用來形容交情很深。
解析 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車笠之交、竹馬之交雖都形容有交情,但交情不一定很深。
14.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蔭補(bǔ),舊指因祖先功勛而補(bǔ)官?!笆a”指庇蔭,封建時代子孫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賞或免罪。
B.中國,古指中原地區(qū)。古代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一代,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
C.諫官,指掌諫諍的官員,即古時對天子的過失直言規(guī)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讀書人,詞語的意思是努力讀書的人。
解
13、析 “宿儒”指年老博學(xué)的讀書人,“宿”指年老的,長期從事某種工作的。
15.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無人贍養(yǎng)的人。
B.臺閣,在東漢時是尚書省的別稱,因漢尚書臺在宮禁內(nèi),因此有這一稱謂。后泛指中央政府機(jī)構(gòu)。
C.功曹,古代官名,亦稱功曹史。西漢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參與一郡事務(wù)。
D.桎梏,中國古代的刑具,指腳鐐手銬。手上戴的為“桎”,腳上戴的為“梏”。
解析 手上戴的為“梏”,腳上戴的為“桎”。
16.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總角,古時男子未成年時的發(fā)型,常用來指兒童時代。
B.簞瓢,出自《論語》,本指盛飯食的簞和盛飲料的瓢,亦借指飲食,后指生活簡樸,安貧樂道。
C.嗣位,指繼承君主之位,“嗣”本義是傳位或傳業(yè)給嫡長子。
D.伯,古代爵位稱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種。
解析 “總角”指人未成年時梳的發(fā)髻,不分男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