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 模塊復(fù)習(xí) 計算題47分練(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2年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 模塊復(fù)習(xí) 計算題47分練(3)(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 模塊復(fù)習(xí) 計算題47分練(3)
本題共3小題,共計47分。解答時請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數(shù)值計算的題,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shù)值和單位。
13.(15分)輕質(zhì)細線吊著一質(zhì)量為m=0.32 kg、邊長為L=0.8 m、匝數(shù)n=10的正方形線圈,總電阻為r=1 Ω。邊長為的正方形磁場區(qū)域?qū)ΨQ分布在線圈下邊的兩側(cè),如圖1甲所示。磁場方向垂直紙面向里,大小隨時間變化如圖乙所示。從t=0開始經(jīng)t0時間細線開始松弛,取g=10 m/s2。求:
圖1
(1)在前t0時間內(nèi)線圈中產(chǎn)生的電動勢;
(2)在前t0時間內(nèi)線圈的電功率
2、;
(3)t0的值。
解析 (1)由法拉第電磁感應(yīng)定律得:
E=n=n××(2分)
解得E=0.4 V(1分)
(2)I==0.4 A,(2分)
P=I2r=0.16 W。(2分)
(3)分析線圈受力可知,當細線松弛時有:F安=nBt0I=mg(2分)
I=(1分)
Bt0==2 T(2分)
由圖乙知:Bt0=1+0.5t0,(2分)
解得:t0=2 s。(1分)
答案 (1)0.4 V (2)0.16 W (3)2 s
14.(16分)如圖2所示,傾角為30°的足夠長的光滑斜面下端與一足夠長的光滑水平面相接,連接處用一光滑小圓弧過渡,斜面上距水平面高度分別為h1=5
3、 m和h2=0.2 m的兩點處,各靜置一小球A和B。某時刻由靜止開始釋放A球,經(jīng)過一段時間t后,再由靜止開始釋放B球。g取10 m/s2。
圖2
(1)為了保證A、B兩球不會在斜面上相碰,t最長不能超過多少?
(2)若A球從斜面上h1高度處自由下滑的同時,B球受到恒定外力作用從斜面底端C點以加速度a由靜止開始向右運動,則a最大為多大時,A球能追上B球?
解析 (1)兩球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相同,設(shè)加速度為a0,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mgsin 30°=ma0(2分)
解得a0=5 m/s2(2分)
設(shè)A、B兩球下滑到斜面底端所用時間分別為t1和t2,則有=a0t,=a0t(2分)
4、
解得t1=2 s,t2=0.4 s(2分)
為了保證A、B兩球不會在斜面上相碰,t最長不能超過
t=t1-t2=1.6 s(2分)
(2)設(shè)A球在水平面上再經(jīng)t0追上B球,則
a(t1+t0)2=a0t1t0(2分)
A球要追上B球,上述方程必須有解,即
(2a-10)2-4a2≥0(2分)
解得a≤2.5 m/s2(2分)
答案 (1)1.6 s (2)2.5 m/s2
15.(16分)如圖3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內(nèi),第Ⅰ象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MNP區(qū)域內(nèi)存在垂直于坐標平面向外的勻強磁場, y<0的區(qū)域內(nèi)存在著沿y軸正方向的勻強電場。一質(zhì)量為m、電荷量為q的帶正電粒子
5、從電場中Q(-2h,-h(huán))點以速度v0水平向右射出,經(jīng)過坐標原點O處射入第Ⅰ象限,最后以垂直于PN的方向射出磁場。已知MN平行于x軸,N點的坐標為(2h,2h),不計粒子的重力,求:
圖3
(1)電場強度E的大小以及帶電粒子從O點射出勻強電場時與水平方向夾角α的正切值;
(2)磁感應(yīng)強度B的大?。?
(3)帶電粒子從Q點運動到射出磁場的時間t。
解析 (1)粒子在勻強電場中做類平拋運動,由平拋運動規(guī)律及牛頓運動定律得
2h=v0t①(2分)
h=at2②(2分)
又qE=ma③(1分)
聯(lián)立①②③解得E=④(1分)
設(shè)粒子到達O點時的速度為v,沿y軸正方向的分速度為vy
則有vy=at=·=v0,v==v0⑤(2分)
速度v與x軸正方向的夾角α滿足tan α==1(1分)
即α=45°,因此粒子從MP的中點垂直于MP進入磁場。
(2)又因為粒子垂直于PN射出磁場,所以P點為圓心,軌道半徑R=MP=h⑥(1分)
由牛頓第二定律有qvB=m⑦(2分)
聯(lián)立解得B=。(1分)
(3)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的時間t1=,從O點運動到磁場邊界的時間t2==,在磁場中運動的時間:t3==(1分)
帶電粒子從Q點運動到射出磁場的時間
t =t1+t2+t3=++=(3+)。(2分)
答案 (1) 1 (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