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 15 孫權勸學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語文下冊 15 孫權勸學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15 孫權勸學
【預習案】
一、 材料鏈接
1.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謚文正,北宋文學家,史學家。陜州夏縣(現(xiàn)在屬山西省夏縣人)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 年方20,中進士甲科。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zhàn)國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設局續(xù)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王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于熙寧三年 司馬光(1070)出知永興軍(現(xiàn)在陜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xù)編撰《資治通鑒》,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稽古錄》等。
2、《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后,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于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與各方面的關聯(lián)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fā)展能夠一目了然。 預習自測
3、查找資料,了解魯肅、呂蒙、孫權的相關信息并整理記錄在下面。
魯肅:(172-217),三國時吳國名將、政治家。字子敬,臨淮東城人。出身士族,為孫權所敬重。主張
3、聯(lián)劉抗曹,助周瑜大破曹軍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領其軍,繼續(xù)與劉備維持和好關系。
呂蒙:(178-219),字子命,三國時吳國名將。他接受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長進甚快。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關羽,占領荊洲。不久病故。
孫權:(182-252)即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人。208年與劉備聯(lián)合,大敗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戰(zhàn)役,吳軍大敗蜀漢軍隊。229年稱帝于武昌,后遷都建鄴 230年派將軍衛(wèi)溫到達夷州(今臺灣),加強了與夷州的聯(lián)系。
二、預習自測
1、文學常識:
《資治通鑒》是 主持編纂的一部 ,記載了從 到 共136
4、2年間的史事。作者(朝代) 家 家。
2、結合注釋及工具書排除讀音障礙,熟讀課文。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蒙辭( )以軍中多務( )??????????????但( )當涉獵
見( )往事耳 自以為( )大有所益
及( )魯肅過尋陽??????????????????????? ?即更( )刮目相待
蒙乃( )始就學 權謂(
5、)呂蒙曰
3、把你認為重要的字詞(注意古今異義、通假字現(xiàn)象)整理在下面,并把疑難詞句標出來,組內尋求解決。
(1)通假字: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古今異義:孤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4、翻譯課文并解釋下列字詞。
d,@.}7{ik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
6、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議論,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吉林省教育社區(qū)~C ]7Pg5T#`4y
h5Ux&P/ra]0【探究案】
一、 內容探究
1、本文講了怎樣一個故事,照例子填空。
孫權勸學—— 呂蒙( )學—— 魯肅( )學
2、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3、本文是怎樣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 孫權,呂蒙,魯肅他們各自有怎樣的性格?
4、歸納中心
二、寫法探究吉林省教育社區(qū)U:|tq\g/RB,K
吉林省教育社區(qū)#C~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xiàn)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寫方法?
4、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qū)別嗎?請說明。
5、找出出自本課的成語,解釋并造句。
【拓展案】
1、你還知道哪些勤學的故事?
2、學習,使呂蒙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 學習了《孫權勸學》后,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