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 訓練案
《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 訓練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 訓練案(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 訓練案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生態(tài)文化是人類的文化積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區(qū)的生活方式、生產(chǎn)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征的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是代代沿襲傳承下來的針對生態(tài)資源進行合理攝取、利用和保護,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知識和經(jīng)驗等文化積淀。 人類創(chuàng)建新的生態(tài)文明之需要,源于工業(yè)文明造成的日益加深的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生態(tài)科學和環(huán)境科學知識的普及,人類活動誘發(fā)的各種自然災害和生態(tài)災難的教訓,使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如果不徹底改變征服自然的態(tài)度,最終也會由于不適應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在地球上消失。為了整體地解決以上
2、問題,不少學者提出創(chuàng)建一種全新的生態(tài)文明來取代工業(yè)文明,而不是繼續(xù)以生態(tài)現(xiàn)代化來維持工業(yè)文明,或者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狹窄思路來改善環(huán)境并促進全球經(jīng)濟,這確實是一種睿智的看法。因為,只有當絕大多數(shù)社會都建立起了生態(tài)文明的社會,地球生物圈的健康和安全才能得到真正恢復,人類的生存也才能夠得以長期持續(xù)。 然而,生態(tài)文明的創(chuàng)建并非工業(yè)文明順勢前行的自發(fā)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毋寧說是一個需要人類自覺逆轉的艱難過程。盡管工業(yè)文明只有幾百年的短暫歷史,但它卻形成了人類難以消除的許多反自然的惡習。工業(yè)文明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為主導,以機械世界觀來認識和征服自然界,以犧牲非人類生命的利益和生存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自己的發(fā)展,
3、以能量和物質消費的最大化為社會進步的基本尺度。人類各種族的初民們在萬象繽紛的荒野中創(chuàng)造文化,求得生存的靈性完全遺失了;耕種植物和馴養(yǎng)動物的農(nóng)業(yè)文明祖先們敬畏自然、關懷生命、與自然和諧生存的智慧被徹底掃除了;也許可以如是說,工業(yè)文明留給生態(tài)文明最有價值的東西,只是地球生物圈衰退的恐怖圖景引起人們的沉痛反思和對生存出路的探討。這種反思和探討有助于激勵人們努力探尋建立生態(tài)文明起碼的生態(tài)文化前提。 生態(tài)文化相對于生態(tài)文明的概念而言,是一個內容更為復雜和廣泛的概念。如果說,生態(tài)文明是由生態(tài)化的生產(chǎn)方式所決定的全新的文明類型,它所強調的是所有生態(tài)社會中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達到的起碼標準的話
4、,那么,生態(tài)文化則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多樣化的生存方式,它更強調由具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由于生態(tài)是人類和非人類生命生存的環(huán)境,文化是不同人類生存的方式,所以,一旦地球上有了人類,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態(tài)文化。即使人類還處于文明之前的采集、漁獵時代,就已經(jīng)存在著不同人類種族的生態(tài)文化。在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在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種族和民族當然就存在著更為豐富多彩的生態(tài)文化,其中,中華民族的生態(tài)文化傳統(tǒng)就是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的最高典范。生態(tài)文化是自人類誕生以來,不同人類種族、民族、族群為了適應和利用地球上多樣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之生存模式的總和。人類適應和維護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在生存和發(fā)展中所積累下來的
5、一切,都屬于生態(tài)文化的范疇。 因此,在工業(yè)文明的生態(tài)廢墟上創(chuàng)建生態(tài)文明,非常需要吸收人類自誕生以來世界各個種族、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長期積累起來的生態(tài)文化,以消除工業(yè)文明所帶來的反自然的種種惡習,形成有利于生態(tài)文明產(chǎn)生的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 (選自《生態(tài)文化》,有刪改) 1.與“生態(tài)文化”有關的內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生態(tài)文化是多種文化因素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征的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也是某些知識和經(jīng)驗沿襲傳遞的沉淀。 B.生態(tài)文化是由生態(tài)化的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的全新文明類型,能夠體現(xiàn)不同民族在特殊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多樣化的生存方式。 C.生態(tài)文化強調由具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的民族文化
6、的個性特征,它伴隨著人類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具有時代和民族特色。 D.生態(tài)文化概念內容豐富廣泛,人類適應和維護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在生存和發(fā)展中所積累下來的一切,都屬于其范疇。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從生態(tài)文化的概念寫起,側重從構成因素、歷史延續(xù)性和文化功能等角度來詮釋這個概念。 B.第二、三段側重分析在新時代背景下人類創(chuàng)建新的生態(tài)文明的原因,為人類生存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C.第四段從生態(tài)文化和生態(tài)文明比較的角度出發(fā);在指出兩者之間本質區(qū)別的同時側重指出生態(tài)文化的歷史性、傳遞性。 D.文章首先從生態(tài)文化的概念寫起,全文重點論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工業(yè)文明的種種弊
7、端以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不少學者認為,人類在新時代需要創(chuàng)建一種全新的生態(tài)文明,而不是繼續(xù)以生態(tài)現(xiàn)代化來維持工業(yè)文明,這是文明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 B.工業(yè)文明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許多人類難以消除的反自然的惡習,它留給人類的價值就是引起人們的沉痛反思和對生存出路的探討。 C.生態(tài)是指人類和非人類生命生存的環(huán)境,這樣,生態(tài)文明則強調所有生態(tài)社會中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達到的起碼標準。 D.生態(tài)文化是不同種族、民族、族群為了適應和利用地球上多樣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之生存模式的總和,而中華民族的生態(tài)文化則是其最高典范。 二、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銅鏡源流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上古的鏡,叫監(jiān),就是大盆的意思。《說文》:“監(jiān)可取水于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古人以水為鏡,“監(jiān)”就是一個人彎著腰,睜大眼睛,從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在三代之初,其器皿一般為瓦制。不過,在距今四千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曾出土有兩面銅鏡。至商代晚期,銅鏡已有較多出土。進入戰(zhàn)國,銅鏡已經(jīng)比較流行。 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因此深受人們喜愛。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鑄造精良,形態(tài)美麗,圖紋華麗,銘文豐富。這些紋飾和銘文的產(chǎn)生與流行,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及
9、時代風尚有一定的關系。由于鏡背面積小,紋飾所選用的題材則須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這便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銅鏡在考古學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由于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的特征,它又成為古代墓葬中斷代的大標準器之一。因此銅鏡不僅反映了古代文化藝術水平、冶煉和裝飾工藝水平,而且還是古時人們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 戰(zhàn)國時期青銅藝術發(fā)生重大轉變,青銅器由祭祀禮器向實用品轉變,銅鏡以其新穎時尚流行于上流社會。銅鏡在歷史上曾是宮廷、貴族享用的高檔消費品,在早期使用上還有一定的級別限制。因此,銅鏡的制造量少,保存流傳
10、于世的就更少。秦漢以后,鏡的使用更加廣泛,制作也更加精良。直到明代末期,才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開始大興于民間。但直至民國初年,少數(shù)邊遠地區(qū)仍有以銅為鏡子的。 漢以前的銅鏡存世較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銅鏡大多是入漢后的產(chǎn)物。漢鏡的制作極為精巧,出土的古鏡,澤漆光明,花紋明麗,勻凈無疵,字劃清晰,筆勢縱橫,且多有嵌鑲珠寶的。漢代的銅鏡都為銘文,都是吉祥語句,唐代銅鏡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漢式鏡,如葵花鏡、菱花鏡、方亞形鏡等。圖案除傳統(tǒng)的瑞獸、鳥獸、畫像、銘文等紋外,還增加了表現(xiàn)西方題材的海獸葡萄紋、打馬球紋等。盛唐以后,以花為主,多為吉祥圖案,自由豪放,清新活潑,表現(xiàn)了大唐帝國蓬勃向上
11、的精神面貌。 (選自《文史雜志》) 1.下列有關“銅鏡”的分析和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銅鏡在上古時期叫監(jiān),就是大盆的意思,既可以取水,也可用于照看人的面影。 B.銅鏡的紋飾和銘文是由當時制作者精心選擇的,反映了古時人們的精神生活。 C.銅鏡的流行,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及時代風尚有一定的關系。 D.銅鏡工藝精美,圖紋華麗,深受人們喜愛,因此成為古代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我國銅鏡在四千年前就已出現(xiàn),早期是高檔消費品,后來逐步成為生活必備品。 B.早期銅鏡是祭祀禮器,戰(zhàn)國時期向實用品轉變,開始流行
12、于上流社會。 C.清代乾隆以后,開始以玻璃為鏡,但直至民國初年,仍有人使用銅鏡。 D.唐代銅鏡以多樣的造型突破了漢式鏡,表現(xiàn)了大唐帝國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3.研究銅鏡,可以幫助現(xiàn)代人了解古代,下列表述不屬于這一作用的是( ) A.研究隨葬銅鏡的風格,可以大體判斷相應墓葬的歷史時期。 B.不同時期銅鏡紋飾的變化,反映著藝術觀念及時代風貌的演變。 C.銅鏡鑄造精良,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冶煉和裝飾工藝的水平。 D.漢朝以前的銅鏡當前存世較少,是極有價值的文物收藏品。 三、(河北唐山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大師”的釋義是“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
13、詣,為大家所尊崇的人”。簡言之,成為大師,有兩項條件:有造詣、被尊崇。于是,大師的存在,便不僅僅是一種個體的存在,而是具有社會學意義的存在。他們的存在,遮蔽著他人與群體,同時也遮蔽著歷史。他們是以人類代言人的身份存在的。蕓蕓眾生死去,只有他們永生。思想的不朽與偉大愈發(fā)令人深刻地感受到個體生命的短暫與渺小。人們確立了大師的話語權的同時,也喪失了自我的話語權。當人們試圖透過對大師的解讀逼近原始的歷史,卻發(fā)現(xiàn)歷史已經(jīng)被他們壟斷。大師是山峰,也是鴻溝。當我們站立在國家圖書館望不到首尾的書柜旁,我們會感到一種閱讀的恐懼,讀書越多,恐懼便越深,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所有的思想都被表達過,所有的情感都被傾訴過了。當文
14、學家面對曹雪芹和托爾斯泰,當哲學家面對莊子和尼采,當經(jīng)濟學家面對馬克思和薩繆爾森,他們都可能染上一種疑難雜癥——失語。像孔子說的“予欲無言”,大師的存在足以令后人亂了方寸,就像婆婆怒目之下的小媳婦,不知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我們實在不能斷定大師的存在是成全了我們還是妨礙了我們。 朋友說:“紀念碑令我望而生畏?!边@確是悖論。大師活水般的思想成為經(jīng)典,其經(jīng)典又在時間中風干成僵死的教條。對經(jīng)典的閱讀,永遠都不可能是平等的交流。在閱讀開始之前,閱讀者便帶有了明顯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而這種不平等又往往導致對思想的誤讀或者原意的遮蔽。然而,我們卻大多是這樣過來的,在自以為是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大師
15、的改寫。與其說是對真理的向往,不如說是對權威的崇拜——大師的名字成為符號,它使我們皈依了傳統(tǒng)的拜物教。 大師的敘述記錄了人類的靈魂史,經(jīng)典則是大師們的精神遺囑,然而,對大師與經(jīng)典的閱讀效果,除了取決于原作的品質外,更取決于讀者的品質。換句話說,大師思想的流動畢竟是相對的,而時代與讀者的流動卻是絕對的,以絕對看相對,我們感覺不出自身在變,反會覺得大師在“變”,他們在世人心目中所處的位置,除了與其本身的“含金量”有關外,更與閱讀者的精神狀況有關,即:所謂大師,實際上是經(jīng)過了闡釋的大師——這涉及接受美學的范疇。于是,我們便不難理解,被某一代人奉為圭臬,頂禮膜拜的,到了另一個時代,很可能一錢不值,顯
16、得尷尬而可笑。這樣講可能極端了一些,但至少,大師的“季節(jié)性”變化卻在所難免。比如高爾基、索爾仁尼琴、張愛玲等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們與今天人們的看法就絕不相同。因而我們說,大師是一種“客觀存在”,同時也是一種“主觀存在”。而后人超越了時代的困囿反觀大師時,大師也已不再是個體化的大師,而是雜糅了復雜的歷史信息的文化存在,在時間中經(jīng)歷著升值或貶值的自然過程。 (節(jié)選自《重讀大師》 作者祝勇) 1.下列關于“大師”的相關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大師的存在,遮蔽著他人與群體,同時也遮蔽著歷史。他們以人類代言人的身份存在。作為一種個體的存在,他們與蕓蕓眾生不同,因而獲得了永生。
17、B.大師壟斷了歷史。他們是山峰,也是鴻溝。但他們被解讀后,人們便逼近了原始的歷史。 C.大師的話語權被人們確立的同時,也使得人們喪失了自我的話語權。在不朽與偉大的思想面前,人愈發(fā)深刻地感受到個體生命的短暫與渺小。 D.大師的存在,令我們無所適從,不知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我們都染上一種疑難雜癥——失語。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師的存在是妨礙了我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紀念碑令我望而生畏”是個悖論。大師的思想成為經(jīng)典,其經(jīng)典又在時間中風干成僵死的教條。 B.閱讀者對大師思想的誤讀或者原意的遮蔽,源自在閱讀過程中他們所帶有的明顯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 C
18、.我們大多在自以為是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大師的改寫。與其說是對真理的向往,不如說是對權威的崇拜。 D.經(jīng)典則是大師們的精神遺囑,然而,讀者對大師與經(jīng)典的閱讀效果,除了取決于原作的品質外,更取決于他們自身的品質。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我們覺得大師在“變”,除了與大師本身的“含金量”有關外,閱讀者的精神狀況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師在世人心目中所處的位置,也就是說所謂大師,實際上是經(jīng)過了闡釋的大師。 B.高爾基、索爾仁尼琴、張愛玲等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們與今天人們的看法就絕不相同,這說明了大師的“季節(jié)性”變化在所難免。 C.大師是一種“客觀存在”
19、,同時也是一種“主觀存在”。后人超越了時代的困囿反觀大師時,大師也已不再是個體化的大師。 D.被后人重讀的大師,已雜糅了復雜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存在,在時間中經(jīng)歷著升值或貶值的自然過程,于是他們有時被奉為圭臬,有時一錢不值。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來就美,有些人物生來就丑。比如稱贊一個美人,你說她像一朵鮮花,決不說她像一只癩蛤蟆,這就分明承認鮮花原來是美的,癩蛤蟆原來是丑的,說美人是美的,也猶如說她高矮、肥瘦一樣,是從娘胎帶來的,她的美也是如此,和你看者無關,這種見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也是如此想。 但是這種
20、普遍的見解顯然有很大的難點。如果美本來是物的屬性,則凡是長眼睛的人應該都可以看到,承認它美,好比一個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說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說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假如你說一個人美,我說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說服我呢?同是一個對象,有人說美,有人說丑,從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說有些不妥了。 因此,有一派哲學家說美是心的產(chǎn)品。美如何是心的產(chǎn)品,他們的說法卻不一致??档乱詾槊栏信袛嗍侵饔^的而卻有普遍性,因為人心的構造彼此相同。黑格爾以為美是在個別事物上見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覺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現(xiàn)“莊嚴”、“厚重”的概念。托爾斯泰以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訓。
21、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說法。說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錯誤的可能而沒有都是不錯的可能。大約哲學家們都犯過于相信理智的毛病,藝術的欣賞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覺得一件事物美時,我們純憑直覺,并不是在下判斷,也不是在從個別事物中見出普遍原理;因為這些都是科學的或實用的活動,而美感并不是科學的或實用的活動。還不僅此,美雖不完全在物卻亦非與物無關。你看到峨眉山才覺得莊嚴、厚重,看到一個小土墩卻不能覺得莊嚴、厚重,從此可知物須先有使人覺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憑心靈創(chuàng)造出美來。 依我們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產(chǎn)生的嬰兒,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覺,形象屬于物而卻不完全屬于物,因為無我
22、即無由見出形象;直覺屬于我卻又不完全屬于我,因為無物則直覺無從活動。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見出美。拿欣賞古松來說,松的蒼翠勁直是物理,松的清風亮節(jié)是人情。從“我”的方面說,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萬人所見到的形象就有千萬不同,所以每個形象都是每個人憑著人情創(chuàng)造出來的,每個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個人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它有藝術品通常所具有的個性,它能表現(xiàn)各個人的性情。從“物”的方面說,創(chuàng)造都要有創(chuàng)造者和所創(chuàng)造物,所創(chuàng)造物并非從無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這材料也要有創(chuàng)造成美的可能性。 (節(jié)選自朱光潛《談美書簡》,有刪改) 1.從原文看,下列對“美”的理解,不
23、正確的一項是( ) A.一般人甚至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認為美是物所固有,此觀點有誤。 B.從同一對象有人說是美有人說是丑可知,美本在物之說不甚妥當。 C.人先能夠憑心靈創(chuàng)造出美來,物然后才有使人們覺得美的可能性。 D.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因而美是心物相結合之后所產(chǎn)生的結果。 2.下列各項,不屬于“有一派哲學家說美是心的產(chǎn)品”依據(jù)的一項是( ) A.美感判斷是主觀的而卻有普遍性,因為人心的構造彼此相同。 B.美是在個別事物上見出“概念”或理想,如峨眉山美在莊嚴厚重。[來源:Zxxk.Com] C.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訓,這是托爾斯泰的美學觀。 D.我們純憑直覺感知事
24、物美,美雖不完全在物卻亦非與物無關。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先提出美是物所固有的觀點,然后以美人為例具體說明她的美雖是從娘胎里帶來,但和看者有關,并指出此觀點很普遍。 B.第二段指出美是物所固有的觀點有其合理性,因為美本是物的屬性,凡長眼睛的人都可看到:但美的估定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 C.第三段先指出同為美是心的產(chǎn)品一派卻對原因的說法不一,再列舉康德、黑格爾、托爾斯泰的觀點,最后指出諸觀點各有千秋。 D.第四段作者提出美是心物婚媾后產(chǎn)兒的觀點,然后加以具體闡釋,最后以古松為例先“我”后“物”地說明美是心物結合的產(chǎn)物。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
25、,完成第1~3題。 通貨膨脹的道德后果 茅于軾 通貨膨脹的利弊是最易引起爭議的問題之一,經(jīng)濟學家對此已經(jīng)討論得相當透徹了。然而經(jīng)濟學家的視野往往只限于經(jīng)濟領域,忽視了其他社會后果。我認為“通脹”的一個嚴重后果是降低了社會的道德水平,這一點往往為經(jīng)濟學家所忽視。 通貨膨脹的一個直接后果是你在銀行里存的錢以及你口袋里的錢的購買力降低了,這使人產(chǎn)生一種不公平的感覺。一位俄羅斯的退休女科學家抱怨說,她和家人辛苦一輩子積蓄的錢存在銀行里,原先夠花幾十年,到死也不會愁缺錢花,可是通貨膨脹使他們存的錢只夠買一千克香腸。她的不平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個誠實的勞動者遭受如此不公平的損失,一個很自然的反
26、應是感到她有權利向社會索取所損失的財富。一個人認為社會欠了他的債,他理應得到補償,然而又沒有任何合法的渠道來實現(xiàn)這個補償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憤怒的心情,進而尋求各種機會去討回失去的財富,甚至認為觸犯法律也是正當?shù)?至少他的社會對不起他,他絲毫不欠社會的情。當社會中這樣想的人很多時,社會的道德水平將大大降低,關心社會公德的人減少,犯罪率上升,社會的安定性被破壞,其后果是極嚴重的。 即使通貨膨脹率還相當?shù)?不會出現(xiàn)在俄羅斯發(fā)生的那種情況,但它對道德的腐蝕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社會學家曾創(chuàng)造過一個名詞,稱作社會貼現(xiàn)率,它和經(jīng)濟貼現(xiàn)率有相似的含義,只不過把人們對未來金錢貶值的意義推廣到一切未來的事物。我們知
27、道,經(jīng)濟貼現(xiàn)率越高,未來的一元錢在今天的價值越低,因而越不值得重視。貼現(xiàn)率上升意味著未來的盈虧沒有意義。類似的,社會貼現(xiàn)率上升,意味著將來的金錢盈虧沒有意義,只有眼前才是值得計較的。于是人們將變得不顧將來、只顧眼前,失信毀約都變得無所謂。這同樣將構成一個不負責任的社會,造成不顧子孫后代,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過一天算一天的死囚型生活。社會貼現(xiàn)率取決于許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經(jīng)濟貼現(xiàn)率,它又直接與通貨膨脹率相關聯(lián)。 通貨膨脹是對所有權的慢性侵襲。近幾年來人們對所有權討論得很熱烈,大家越來越認識到確立牢固的所有權在提高經(jīng)濟活動效率中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一切侵犯所有權的政治行為都會造成經(jīng)濟上嚴重的
28、不良后果。強行沒收私人財產(chǎn),以低價收購百姓的貴金屬,更換幣值同時又限制每人以舊幣換新幣的數(shù)額,都是嚴重侵犯所有權的行為,都是飲鴆止渴。 通貨膨脹使工薪階層受到的損害最大。對于參與市場活動的人,如商販、在企業(yè)內工作的職員,受到的影響就小,因為他們的收入和支出隨市場上的價格水平而浮動。如果政府官員在“通脹”的環(huán)境下?lián)p失不能及時得到補償,會降低他們對工作的責任感,因為他們會感到自己的勞動沒有被正確估價。由于責任感淡薄,政府對自己的干部的控制力降低,嚴重時干部會尋求第二職業(yè),甚至收受賄賂,使整個政府的工作效率受到損害。事實上通貨膨脹正是由政府收支得不到平衡而引起的,政府必定努力削減支出,所以干部的薪
29、金往往不能隨物價水平而調整,然后政府收支情況將進一步惡化。所以通貨膨脹處理得不好,有一種自我加劇的趨勢,尤其是政府官員的道德水準在社會上有示范作用,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覺悟。 通貨膨脹對社會道德水平的影響雖然是無形的,但它確實存在。也正因為無形,大家對它的危害往往估計過低。 (摘編自《晚報薈萃》,有刪改) 1.下列關于“通貨膨脹的后果”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通貨膨脹的直接后果是你所擁有的錢的購買力降低了。 B.通貨膨脹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不公平的感覺,認為社會欠了他的債,他理應得到補償。 C.通貨膨脹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憤怒的心情,進而尋求各種機會去討回失去的財富,甚至認為觸犯法
30、律也是正當?shù)摹? D.通貨膨脹在一定條件下會導致社會的道德水平大大降低,犯罪率上升,社會的安定性被破壞。 2.下列表述與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通貨膨脹的利弊雖然是最易引起爭議的問題之一,但經(jīng)濟學家對此已經(jīng)沒有爭議了。 B.社會貼現(xiàn)率上升,會使人們變得不顧將來,只顧眼前,失信毀約都變得無所謂。 C.強行沒收私人財產(chǎn),以低價收購百姓的貴金屬,更換幣值同時又限制每人以舊幣換新幣的數(shù)額等行為都會造成經(jīng)濟上嚴重的不良后果。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通貨膨脹不管高低,都會對社會道德產(chǎn)生腐蝕作用,造成不良后果。 B.社會貼現(xiàn)率主要取決于經(jīng)
31、濟貼現(xiàn)率,同時還與通貨膨脹有關聯(lián)。 C.如果政府官員在“通脹”環(huán)境下的損失不能及時得到補償,所產(chǎn)生的后果要比普通人嚴重得多。 D.因為通貨膨脹對社會道德水平的影響是無形的,所以人們對它的危害往往是無法估計的。 六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論禪與古典詩歌的融合 朱俊海 漢魏以后,由于佛教的傳播和禪宗思想的流行,以詩論禪、援禪入詩漸成風氣。詩人談禪,禪師寫詩成為雅趣,歷代詩人以此相沿成句,詩學與禪義似乎結下了不解之緣。禪是天竺之語,全稱禪那,公元初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國,后成于東漢至南北朝時期,而興盛于大唐。佛教從開始被視為一種仙術,到后來成為了中華文化中相當重要的學術流派,最終
32、上升為中國人的哲學體系中很重要的一個理論體系,禪定之說和禪宗之學功不可沒?!岸U”在漢語中通常被理解為“思惟修”,亦名“靜思慮”,其實,這都是人們提高自身智慧和品德修養(yǎng)的一種通稱,也是通過靜坐調節(jié)身心,超越狹隘的自我的修習方法。禪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修煉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 雖然詩歌屬于文學藝術,禪屬于宗教,它們分屬于不同的文化層面,但是二者的內心觀念卻有互相接近之處。禪是融合的精神概念,是啟迪思想的審美境界的意識。詩是文字中最美妙之言辭,是文中最精彩之華章。禪可以“思惟修”,亦可“靜思慮”,定坐可以調養(yǎng)身心,靜思可以超越自我之狹隘。 禪融于詩始于唐代。禪在當時詩人中產(chǎn)生廣泛影
33、響,也涌現(xiàn)出了很多擅長以禪入詩、在詩中表現(xiàn)禪理禪趣的詩人。王梵志、王維等是其代表人物。王梵志的詩見于敦煌殘卷,影響甚大,被稱為梵志體,內容多為闡釋佛家教義,以淺近語言勸人為善,如“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推”。中唐時期的寒山子也寫過不少模仿梵志體的詩。甚至宋代理學家的詩也有仿作的痕跡,在“二程”、朱熹,特別是邵堯夫的詩中都可得到印證。 禪師為詩,主要是實現(xiàn)了禪對詩的滲透,在詩中表現(xiàn)他們對世界的觀察、思考和理解,從而賦予詩內省的功夫,以及由內省帶來的理趣。這樣,中國詩固有的沖和恬淡的藝術風格就取得了重要地位。唐代,一批包括詩僧在內的山水田園詩人崛起并匯成詩派,是事出有因的。自宋以降,凡是隱跡山林、
34、托足巖阿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有些表現(xiàn)得淡遠有味,乃至近于不食人間煙火的,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禪的浸潤。直至近代,仍是如此。 在學詩的方法上,宋代詩人嚴羽著《滄浪詩話》,主張“妙悟”,并注重詩的意境和韻味,強調“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這也與禪宗注重“頓悟”與妙造自然相吻合?!稖胬嗽娫挕氛撛?運用了禪理和禪語,而且成為詩話的一大特色,給后世以啟迪,并為清代的“神韻”“性靈”之說開先河,使得某些詩人的作品也隨之而帶有禪味了。 從禪與詩人的最終分析著眼,禪宗所專注的應該是如何求道而最終悟道。而悟道的那種最高境界的顯示,從根本上說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敘述的,屬不可說之域;禪機要借助詩的語言來表達,詩要表現(xiàn)的
35、極致也似乎就是禪的追求。宋人之所以把賞詩與參禪類比,是由于他們看到了二者在本體的性質、進入本體的過程以及體驗到本體的感受上都有相似之處。 (選自《名作欣賞》,有刪改) 1.下列關于“禪”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禪是天竺語,是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國的仙術,形成于南北朝,興盛于唐代。 B.禪常被理解為“靜思慮”等,因此使得佛教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C.禪是人們提高自身智慧和道德的方法,可以通過靜坐調節(jié)身心,超越狹隘。 D.禪隸屬于宗教的范疇,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修煉則講究由淺入深。 2.下列對禪與古典詩歌的關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佛教在
36、漢魏以后的傳播,使得詩禪結合漸成風氣,詩人談禪、禪師寫詩成為雅趣,并歷代傳承。 B.自宋以降,一些歸隱詩人的部分山水詩表現(xiàn)出淡遠有味的風格,說明他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禪的影響。 C.禪融入詩始于唐代,王梵志、王維等都比較擅長以禪入詩,他們多在詩中表現(xiàn)禪理、禪趣。 D.禪師寫詩,表現(xiàn)出了禪對詩歌的滲透,表現(xiàn)了其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賦予古典詩歌別樣的理趣。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興盛于唐的佛教,促使禪融入詩歌,禪師通過寫詩表現(xiàn)禪理、禪趣和修煉后的體會。 B.在中國禪宗歷史上,產(chǎn)生了大量作禪詩的詩僧,他們的詩引譬連類,用具體形象表達抽象內容。 C.禪與詩結合,
37、使得一些詩歌情景交融,營造出一種出神入化的意境,含蘊著無法言盡的意味。 D.受禪的影響,近代部分作家的一些作品表現(xiàn)得淡遠有味,乃至近于不食人間煙火。 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 訓練案答案詳解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解析:B 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由第四段內容可知,“由生態(tài)化的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的全新文明類型”是表述“生態(tài)文明”的,不是表述“生態(tài)文化”的。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解析:D 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全文論述的重點是生態(tài)文化,寫生態(tài)文明只是為更好地論述生態(tài)文化。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38、) 解析:C 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回答此類問題首先要將各選項信息回扣到原文中,然后理解分析。A項,“這是文明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是錯誤的理解,原文在第二段實際上提供了兩種選擇,“或者”一詞表明我們還可以選擇另一條路;B項,這里的表述和第三段最后幾句的表述不一致,原文是“也許可以如是說,工業(yè)文明留給生態(tài)文明最有價值的東西”;D項,原文是“中華民族的生態(tài)文化傳統(tǒng)就是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的最高典范”。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銅鏡源流 1.解析:B 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A項,是“鏡”叫“監(jiān)”而不是“銅鏡”叫“監(jiān)”,銅鏡更不能取水。C項,偷換概念,原文說“紋飾和銘文的產(chǎn)生與流行
39、,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及時代風尚有一定的關系”。D項,因果倒置。原文為“銅鏡……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因此深受人們喜愛。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圖紋華麗”。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解析:A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項,文中說“青銅器由祭祀禮器向實用品轉變”,沒有說銅鏡也是祭祀的禮器;同時,“開始”一詞也不恰當,原文說的是“流行于上流社會”。C項,明代末期開始有玻璃鏡。D項,根據(jù)文章最后一段內容可知,表現(xiàn)精神面貌的是圖案,不是造型。 3.研究銅鏡,可以幫助現(xiàn)代人了解古代,下列表述不屬于這一作用的是( ) 解析:D 本題考
40、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項,答非所問。選項對“漢朝以前的銅鏡”的文物價值的介紹不是關于“研究銅鏡,可以幫助現(xiàn)代人了解古代”這個作用的表述。 三、(河北唐山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 1.下列關于“大師”的相關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解析:C 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由原文第一段相關信息可知,A項,“他們與蕓蕓眾生不同,因而獲得了永生”,為強加因果。B項,“他們被解讀后,人們便逼近了原始的歷史”說法錯誤,原文第一段則是“當人們試圖透過對大師的解讀逼近原始的歷史”。D項,“我們都染上……”錯誤,原文第一段是“他們都可能染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41、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解析:B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霸醋栽陂喿x過程中”錯誤,原文第二段是“在閱讀開始之前”。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解析:D 本題考查對文意的理解能力?!耙央s糅了復雜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存在”錯,原文最后一段“大師……是雜糅了復雜的歷史信息的文化存在”;“他們有時被奉為圭臬,有時一錢不值”也有誤,原文“我們便不難理解,被某一代人奉為圭臬,頂禮膜拜的,到了另一個時代,很可能一錢不值”,選項內容將可能錯誤理解為了必然。 四、(安徽安慶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1.從原文看,下列對“美”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42、是( ) 解析:C 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理解能力。C項錯在“先”與“然后”,據(jù)第三段“從此可知物須先有使人覺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憑心靈創(chuàng)造出美來”可知此項錯。 2.下列各項,不屬于“有一派哲學家說美是心的產(chǎn)品”依據(jù)的一項是( ) 解析:D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是康德的觀點,B項是黑格爾的觀點,C項屬于托爾斯泰的觀點,它們都主張美是心的產(chǎn)物,所以是“美是心的產(chǎn)品”的依據(jù)。D項是作者的分析,所以不屬于依據(jù)。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解析:D 本題考查分析概括能力。A項錯在“但和看者有關”,原文信息是“和你看者無關”;B項錯
43、在“合理性”,原文信息是“這種普遍的見解顯然有很大的難點”;C項錯在“諸觀點各有千秋”,原文信息是“就只有都是錯誤的可能而沒有都是不錯的可能”。 五、(2012蚌埠第二次教學質量檢查)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通貨膨脹的道德后果 1.下列關于“通貨膨脹的后果”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解析:C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C項,“通貨膨脹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憤怒的心情……是正當?shù)摹边@一說法過于絕對,原文中的說法是建立在“沒有任何合法的渠道來實現(xiàn)這個補償時”的基礎之上的。 2.下列表述與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解析:A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44、。A項,原文中“討論得相當透徹”并不是說沒有爭議,因為文章開頭已經(jīng)說明了“通貨膨脹的利弊是最易引起爭議的問題之一”。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解析:D 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D項,“通貨膨脹對社會道德水平的影響”不是“無法估計的”,而是“往往估計過低”。 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論禪與古典詩歌的融合 1.下列關于“禪”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解析:C 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在文中確定與該概念有關的信息區(qū)間,然后將選擇項的信息與有關信息對照區(qū)別異同,判定正誤。本題中有關“禪”的概念重
45、點在第一段,解答時要仔細閱讀第一段相關的語句。A項,“一起進入中國的仙術”錯,第一段原文只是說“佛教”“被視為一種仙術”,并沒有提到“禪”是仙術。B項,強加因果,二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D項,第一段尾句原文說“修煉則有淺有深”,而沒有說“修煉則講究由淺入深”,此處偷換了概念。 2.下列對禪與古典詩歌的關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解析:A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辨明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在文中尋找出相關的信息,然后結合選項,區(qū)別選項與原文信息的不同點,仔細斟酌。A項,由原文第一段第一句話可知,“使得詩禪結合漸成風氣”,“并歷代傳承”是有兩方面原因的:一是佛教傳播,一是禪宗思想的流行。A項只說了事物的一個方面,以偏概全。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解析:A 本題考查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在尋找相關信息,辨別選擇項的基礎上,要明確命題者設置干擾項的方式,如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無中生有、答非所問等。A項中“興盛于唐的佛教,促使禪融入詩歌”屬于偷換概念,應是“佛教的傳播,促使禪融入詩歌”。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