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賞析(語文版)-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素材】《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賞析(語文版)-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中唐文學家詩人韓愈一生, 以辟佛為己任, 晚年上《諫佛骨表》,力諫憲宗 “迎佛骨入大內(nèi)” ,觸犯“人主之怒” ,差點被定為死罪,經(jīng)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 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 那路途的困頓是不言而喻的。 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這首詩和《諫佛骨表》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 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 兩年后又遭此難, 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前四句寫禍事緣
2、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lián)直抒自己獲罪被
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 。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 “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 ,
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 ,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
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 “以罪
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
3、;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 ”可知他當日倉猝
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
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lián)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 。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 “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
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 ”了解這些情況,
便知“頸聯(lián)純作景語” 、“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
4、聯(lián)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
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 “云橫秦嶺” ,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
在”?“雪擁藍關” ,前路險艱, 嚴令限期趕到貶所, 怎奈“馬不前” !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lián),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
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lián),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 “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
5、見家,亦不見長安: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
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 “馬不前”用古樂府: “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險。 “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 ,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 ,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 ,此詩與《諫佛骨表》 ,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xiàn)韓愈思想中進步的
一
6、面。就藝術上看,這首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郁頓挫” ,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
合動蕩。如“朝奏 ”、“ 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 ,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開一筆,寫景抒情, “云橫雪擁 ”,境界雄闊。 “橫”狀廣度,
“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chǎn)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
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 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 而此詩仍能以 “文章之法”行之, 而且用得較好。 好在雖有 “文” 的特點, 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 虛詞的運用上 (“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
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 。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