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 課時跟蹤檢測(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含解析) 岳麓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歷史一輪 課時跟蹤檢測(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含解析) 岳麓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課時跟蹤檢測(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
說明:標“★”題難度稍大,意在提醒學生慎思慎做,教師可對這些題目進行選講。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2012·長沙一中月考)“唐事,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省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省,中書以付門下。若有未當,則門下繳駁……若可行,門下又下尚書省,尚書但主書撰奉行而已?!睂Υ死斫庥姓`的是( )
A.體現(xiàn)三省分權、相互牽制
B.相互考評、完善中央監(jiān)察機構
C.高官參與、減少行政決策失誤
D.分散相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2.(2012·江門調研)錢穆在《中國歷
2、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論中國政治制度,秦漢是一個大變動。唐之于漢,也是一大變動。”材料中兩次“大變動”分別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縣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內(nèi)閣制
3.(2012·惠州三調)皇帝和大臣討論如何選拔人才。大臣主張,應該只問他們個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計較他們的家世背景?;实鄯磳Υ蟪嫉恼f法,強調歷時久長的世家才是培養(yǎng)人才的沃土,這件事最可能發(fā)生在哪一時期( )
A.秦漢 B.魏晉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4.(2012·湛江一模)《晉書》記載,西晉文學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為時豪
3、所抑”,升官無望,感嘆生不逢時。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設立 D.科舉制度只看出身
5.(2012·深圳一模)有學者認為: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影響到社會開放的程度。從這一觀點出發(fā),唐朝社會開放程度較高,主要得益于實行( )
A.三省六部制 B.科舉制
C.察舉制 D.均田制
6.《通典》記載“(漢)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職,乃遺丞相史出刺并督監(jiān)察御史?!薄缎绿茣ぐ俟僦尽酚涊d左右丞“掌辯六官之儀,糾正省內(nèi),劾御史舉不當者”,《金史》記載“己卯,制糾彈之官知有犯法而不舉
4、者,減犯人罪一等科之,關親者許回避”。上述材料說明( )
A.彈劾是中國古代監(jiān)察的一項重要權力
B.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重視監(jiān)察官員的素質
C.中國古代監(jiān)察機構的權力來自皇權
D.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與成熟
7.★閱讀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簡表
秦朝
以郡轄縣,地方行政為兩級制
兩漢
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東漢形成“州-郡-縣”三級制
隋朝
廢郡,地方行政回到兩級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縣三級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是( )
A.從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權不斷得到強化
B.古代王朝執(zhí)政能力和效率不斷提高
C.古代中國政治的詭秘多變,反復無
5、常
D.地方行政分層決策中的矛盾與困局
8.(2012·汕頭一模)隋代以前地方長官可以自選僚屬組成行政機構,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庇纱丝梢?,隋代( )
A.實行了科舉制度 B.加強了君主專制
C.加強了中央集權 D.三省六部制約皇權
9.(2012·汕頭質檢)清代規(guī)定:“不得官于其鄉(xiāng)五百里以內(nèi)”(官員任職必須遠離家鄉(xiāng)五百里以外)。這一規(guī)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強化君主專制 B.加強中央集權
C.杜絕地方割據(jù) D.防止吏治腐敗
10.(2013·云南師大附中檢測)“國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人
6、……通管鹽鐵、度支、戶部……”引文描述的官員應是( )
A.唐朝戶部尚書 B.宋朝三司使
C.宋朝轉運使 D.明朝布政使
11.(2012·濮陽摸底)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罷丞相始也?!痹撜擖c實際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
A.不可能產(chǎn)生明君賢吏
B.容易形成極端君主專制
C.宰相對皇權有一定制約作用
D.政治腐敗傾向更加嚴重
12.★明朝內(nèi)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zhí)奏?;实鄄粷M內(nèi)閣票擬發(fā)回重擬時,如內(nèi)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內(nèi)閣的權力高于皇權
B.內(nèi)閣
7、事實上成為決策機構
C.明朝皇權較前代有所弱化
D.內(nèi)閣對皇權存在一定制約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著名學者余英時指出:科舉不是一個單純的考試制度,它將社會結構緊密地聯(lián)系了起來,形成一個多面互動的整體,一直發(fā)揮著無形的統(tǒng)合功能。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何。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
材料二 漸漸地,這些考試(指科舉)開始集中于文學體裁和儒
8、家正統(tǒng)觀念,最后的結果是形成一種制度,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尊敬和羨慕的、有效穩(wěn)定的行政管理?!灰袊韵鄬Φ毓铝⒃跂|亞,它就會繼續(xù)提供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婆e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xù)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婆e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
——薛明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結
9、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并通過與上述選官制度的比較,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10分)
(2)據(jù)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舉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體的統(tǒng)合功能。(6分)
(3)據(jù)材料三,說明科舉制對于現(xiàn)代人才選拔的歷史借鑒價值。(4分)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明朝中央機構示意略圖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饨ㄖВ鋵T谙?;郡縣之失,其專在上?!裰苏撸M四海之內(nèi)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兴局佟瓱o肯為其民興一日
10、之利者,民烏得而不窮,國烏得而不羈?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
材料三 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耪卟粋髯佣鴤髻t,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厥怪翁煜轮呓猿鲇趯W校,而后設學校之意始備?!熳又俏幢厥?,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學校。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1)根據(jù)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明朝中央機構與過去比較發(fā)生的重大變化是什么?這一變化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怎樣的發(fā)展趨勢?(4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二
11、中“其專在下”、“其專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顧炎武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并予以簡要評價。(8分)
(3)材料三中,黃宗羲提出了怎樣的政治設計?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該觀點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8分)
答 案
課時跟蹤檢測(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1.選B 唐朝三省的設置不是相互考評,而是相互的牽制,加強皇權的措施,故B項符合題意。
2. 選B 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中央政治制度。秦朝時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漢時期繼承了這一制度,因此題干中說“是一個大變動”唐朝時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個大變動。九品中正制是兩晉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在隋唐
12、時期建立。郡縣制在秦朝時期實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時期出現(xiàn),內(nèi)閣制在明朝時期確立。
3. 選B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從信息“強調歷時久長的世家才是培養(yǎng)人才的沃土”表明這屬于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它存續(xù)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故正確答案為B。
4. 選B 本題考查九品中正制。王沈年輕時就具有才華,但出身寒門,被豪強所抑制,升官無望。這是九品中正制以門第為選官標準造成的,故選B項。A項與材料不符;C項與題意無關;科舉看才能,D項表述錯誤。
5. 選B 科舉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錄用官員的依據(jù),士子來自社會各階層,造成各階層之間地位的浮動性大,從而帶來了社會的開放和開化,故選B。
6. 選D 此題
13、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沿革的理解。根據(jù)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漢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糾彈之官的設立反映了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發(fā)展完善過程。故正確選項是D。
7. 選D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演變。從秦到漢是兩級到三級,而到隋又回到兩級,再到唐又出現(xiàn)三級,說明中央集權有強也有弱,故D項正確。
8. 選C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說明了隋代中央對地方官員任免權控制的加強,實質上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加強。A、B、D三項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
9.選D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官員任職必須遠離家鄉(xiāng)五百里以外,實際是限制官員扶植當?shù)貏萘?,建立自己的勢力體系。
10.選B 本
14、題考查北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把握材料關鍵信息“沿五代之制”,以及“鹽鐵、度支、戶部”,即可知為宋三司使。
11. 選C 本題考查對明朝廢丞相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從明朝開始就沒有善治,也就是君主專制強化,原因是因為明太祖廢丞相的緣故,所以反過來說明丞相制度對君主權力是有一定制約作用的。故選C。
12.選D 從材料“明朝內(nèi)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如內(nèi)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等信息判斷內(nèi)閣對皇權存在一定制約。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時期內(nèi)閣地位提高的特殊現(xiàn)象,即使內(nèi)閣地位有所提高,但決策權仍在皇帝,故A、B、C三項說法不正確。
13.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
15、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破朋黨之私”“徇私舞弊之限制”從打破特權、擴大統(tǒng)治基礎、提高官員素質等角度概括。第(2)問,根據(jù)關鍵詞“集中”“正統(tǒng)”“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進行概括總結。第(3)問,從制度創(chuàng)新、公平理念、激發(fā)奮斗精神等方面分析。
答案:(1)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進步性:有利于破除結黨營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發(fā)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特權;擴大了官員的來源;提高了從政人員的文化素質。
(2)功能:加強中央集權;保證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正統(tǒng));維護文明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
(3)價值:人才流動機制;客觀公平理念;人才激勵機制。
14.解析:第(1)問可結合材料一概括
16、指出明太祖對中央機構的調整及趨勢;第(2)問考查了顧炎武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批判,可結合材料、所學知識進行回答,后一小問材料二中提出的思想指分權思想,對分權思想進行酌情評價;第(3)問考查了黃宗羲政治方面的思想主張,主張和產(chǎn)生的原因可根據(jù)相關所學來回答。
答案:(1)變化:宰相制度最終廢除,內(nèi)閣制建立。趨勢: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2)所指:地方權勢過大;君主專制。主張:“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的分權思想。簡評:批判君主專制,揭露官僚腐敗,具有進步性;但還不具有近代的“民權”意識。
(3)政治設計:黃宗羲提出皇權需要宰相制度補救,應以學校為議政和決定是非的最高機構,以限制君權、彌補君主專制的弊端。原因: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明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