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通用)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 作業(yè)22 動能定理及其應(yīng)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冊物理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課標通用)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 作業(yè)22 動能定理及其應(yīng)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冊物理試題(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作業(yè)22 動能定理及其應(yīng)用
一、選擇題
1.關(guān)于運動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合外力做的功及動能變化的關(guān)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合外力為零,則合外力做功一定為零
B.合外力做功為零,則合外力一定為零
C.合外力做功越多,則動能一定越大
D.動能不變,則物體合外力一定為零
解析:由W=Flcosα可知,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合外力做功一定為零,但合外力做功為零,可能是α=90°,故A正確,B錯誤;由動能定理W=ΔEk可知,合外力做功越多,動能變化量越大,但動能不一定越大,動能不變,合外力做功為零,但合外力不一定為零,C、D均錯誤.
答案:A
2.A、B
2、兩物體在光滑水平面上,分別在相同的水平恒力F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通過相同的位移l.若A的質(zhì)量大于B的質(zhì)量,則在這一過程中( )
A.A獲得動能較大
B.B獲得動能較大
C.A、B獲得動能一樣大
D.無法比較A、B獲得動能大小
解析:由動能定理可知恒力F做功W=Fl=mv2-0,因為F、l相同,所以A、B的動能變化相同,C正確.
答案:C
圖22-1
3.如圖22-1所示,質(zhì)量為m的物體與水平轉(zhuǎn)臺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物體與轉(zhuǎn)軸相距R,物體隨轉(zhuǎn)臺由靜止開始轉(zhuǎn)動.當轉(zhuǎn)速增至某一值時,物體即將在轉(zhuǎn)臺上滑動,此時轉(zhuǎn)臺開始勻速轉(zhuǎn)動(設(shè)物體的最大靜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動摩擦力).則在這一過程
3、中摩擦力對物體做的功是( )
A.0 B.2μmgR
C.2πμmgR D.
解析:物體即將在轉(zhuǎn)臺上滑動但還未滑動時,轉(zhuǎn)臺對物體的最大靜摩擦力恰好提供向心力,設(shè)此時物體做圓周運動的線速度為v,則有μmg=,①
在物體由靜止到獲得速度v的過程中,物體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不做功,只有摩擦力對物體做功,
由動能定理得W=mv2-0,②
聯(lián)立①②解得W=μmgR.
答案:D
圖22-2
4.如圖22-2所示,電梯質(zhì)量為M,地板上放置一質(zhì)量為m的物體.鋼索拉電梯由靜止開始向上加速運動,當上升高度為H時,速度達到v,則( )
A.地板對物體的支持力做
4、的功等于mv2
B.地板對物體的支持力做的功等于mgH
C.鋼索的拉力做的功等于Mv2+MgH
D.合力對電梯M做的功等于Mv2
解析:對物體m用動能定理:WFN-mgH=mv2,故WFN=mgH+mv2,A、B均錯;鋼索拉力做的功,WF拉=(M+m)gH+(M+m)v2,故C錯誤;由動能定理知,合力對電梯M做的功應(yīng)等于電梯動能的變化Mv2,故D正確.
答案:D
5.(安徽合肥一模)A、B兩物體分別在水平恒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水平面運動,先后撤去F1、F2后,兩物體最終停下,它們的v-t圖象如圖22-3所示.已知兩物體與水平面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5、
圖22-3
A.F1、F2大小之比為1∶2
B.F1、F2對A、B做功之比為1∶2
C.A、B質(zhì)量之比為2∶1
D.全過程中A、B克服摩擦力做功之比為2∶1
解析:由速度與時間圖象可知,兩個勻減速運動的加速度之比為1∶2,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A、B受摩擦力大小相等,所以A、B的質(zhì)量關(guān)系是2∶1,由速度與時間圖象可知,A、B兩物體加速與減速的位移相等,且勻加速位移之比為1∶2,勻減速運動的位移之比為2∶1,由動能定理可得:A物體的拉力與摩擦力的關(guān)系,F(xiàn)1·x-f1·3x=0-0;B物體的拉力與摩擦力的關(guān)系,F(xiàn)2·2x-f2·3x=0-0,因此可得:F1=3f1,F(xiàn)2=f2,f1=f
6、2,所以F1=2F2.全過程中摩擦力對A、B做功相等,F(xiàn)1、F2對A、B做功大小相等.故A、B、D錯誤,C正確.
答案:C
6.(陜西西安質(zhì)檢)靜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塊在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做直線運動,t=4 s時停下,其v-t圖象如圖22-4所示,已知物塊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處處相同,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圖22-4
A.整個過程中拉力做的功等于物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B.整個過程中拉力做的功等于零
C.t=2 s時刻拉力的瞬時功率在整個過程中最大
D.t=1 s到t=3 s這段時間內(nèi)拉力不做功
解析:對物塊運動的整個過程運用動能定理得WF-Wf=0,即拉力做的
7、功等于物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選項A正確,B錯誤.在0~1 s時間內(nèi),拉力恒定且大于摩擦力,物塊做勻加速運動,速度增大,t=1 s 時,速度最大,拉力的瞬時功率最大;t=2 s時,物塊勻速運動,拉力等于摩擦力,所以t=2 s時刻拉力的瞬時功率不是最大的,選項C錯誤.t=1 s到t=3 s這段時間,物塊勻速運動,拉力做正功,摩擦力做負功,合外力做功為零,選項D錯誤.
答案:A
圖22-5
7.(吉林三校聯(lián)考)如圖22-5所示,豎直平面內(nèi)放一直角桿MON,OM水平,ON豎直且光滑,用不可伸長的輕繩相連的兩小球A和B分別套在OM和ON桿上,B球的質(zhì)量為2 kg,在作用于A球的水平力F的作用下
8、,A、B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此時OA=0.3 m,OB=0.4 m,改變水平力F的大小,使A球向右加速運動,已知A球向右運動0.1 m時速度大小為 3 m/s,則在此過程中繩的拉力對B球所做的功為(取g=10 m/s2)( )
A.11 J B.16 J
C.18 J D.9 J
解析:A球向右運動0.1 m時,vA=3 m/s,OA′=0.4 m,OB′=0.3 m,設(shè)此時∠BAO=α,則有tanα=.vAcosα=vBsinα,解得vB=4 m/s.此過程中B球上升高度h=0.1 m,由動能定理,W-mgh=mv,解得繩的拉力對B球所做的功為
9、W=mgh+mv=2×10×0.1 J+×2×42 J=18 J,選項C正確.
答案:C
8.(沈陽模擬)如圖22-6所示,在半徑為0.2 m的固定半球形容器中,一質(zhì)量為1 kg的小球(可視為質(zhì)點)自邊緣上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到達最低點B時,它對容器的正壓力大小為15 N.重力加速度為g取10 m/s2,則小球自A點滑到B點的過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為( )
圖22-6
A.0.5 J B.1.0 J
C.1.5 J D.1.8 J
解析:小球在B點有N-mg=m,得EkB=mv2=(N-mg)R.小球從A滑到B的過程中運用動能
10、定理得mgR+Wf=mv2-0,解得Wf=R(N-3mg)=×0.2×(15-30) J=-1.5 J.所以小球自A點滑到B點的過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為1.5 J,故C正確.
答案:C
9.(唐山月考)(多選)質(zhì)量不等,但有相同動能的兩個物體,在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的水平地面上滑行,直至停止,則( )
A.質(zhì)量大的物體滑行的距離大
B.質(zhì)量小的物體滑行的距離大
C.它們滑行的距離一樣大
D.它們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一樣多
解析:由動能定理可知,摩擦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量,因兩物體具有相同的動能,故兩物體滑行過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也相同,由Wf=μmgx可知,質(zhì)量越大的物
11、體,滑行的距離x越小,故B、D選項正確.
答案:BD
圖22-7
10.(河北保定調(diào)研)(多選)如圖22-7所示,長為L的輕質(zhì)硬桿A一端固定小球B,另一端固定在水平轉(zhuǎn)軸O上.現(xiàn)使輕桿A繞轉(zhuǎn)軸O在豎直平面內(nèi)勻速轉(zhuǎn)動,輕桿A與豎直方向夾角α從0°增加到180°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球B受到的合力的方向始終沿著輕桿A指向軸O
B.當α=90°時,小球B受到輕桿A的作用力方向豎直向上
C.輕桿A對小球B做負功
D.小球B重力做功的功率不斷增大
解析: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受到的合外力總是指向圓心O,選項A對;轉(zhuǎn)過90°時,輕桿對小球的彈力的水平分力提供小球做圓周運
12、動的向心力,豎直分力平衡小球重力,小球受到桿的作用力指向左上方,選項B錯;在轉(zhuǎn)動過程中小球的重力做正功,動能不變,應(yīng)用動能定理可知輕桿對小球做負功,選項C對;小球豎直方向的分速度先增大后減小,小球重力做功的功率先增大后減小,選項D錯.
答案:AC
圖22-8
11.(多選)如圖22-8所示,質(zhì)量為M的木塊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質(zhì)量為m的子彈以速度v0沿水平方向射中木塊,并最終留在木塊中與木塊一起以速度v運動.已知當子彈相對木塊靜止時,木塊前進距離為L,子彈進入木塊的深度為s,若木塊對子彈的阻力F視為恒定,則下列關(guān)系中正確的是( )
A.FL=Mv2
B.Fs=mv2
C.Fs=
13、mv-(M+m)v2
D.F(L+s)=mv-mv2
解析:根據(jù)動能定理,對子彈:-F(L+s)=mv2-mv知,D正確;對木塊:FL=Mv2,A正確;由以上二式相加后整理可得Fs=mv-(M+m)v2,B錯誤,C正確.
答案:ACD
12.(山西一模)(多選)由兩種不同材料拼接成的直軌道ABC,B為兩種材料的分界線,長度AB>BC.先將ABC按圖22-9甲方式搭建成傾角為θ的斜面,讓一小物塊(可看作質(zhì)點)從斜面頂端由靜止釋放,經(jīng)時間t小物塊滑過B點;然后將ABC按圖22-9乙方式還搭建成傾角為θ的斜面,同樣將小物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釋放,小物塊經(jīng)相同時間t滑過B點.則小物塊( )
14、
圖22-9
A.與AB段的動摩擦因數(shù)比與BC段的動摩擦因數(shù)小
B.兩次滑到B點的速率相同
C.兩次從頂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時間相同
D.兩次從頂端滑到底端的過程中摩擦力做功相同
解析:對小物塊在斜面上由牛頓第二定律mgsinθ-μmgcosθ=ma,a=gsinθ-μgcosθ=g(sinθ-μcosθ).對于題圖甲的情況,從A到B過程,AB=a1t2=g·(sinθ-μ1cosθ)t2,對于題圖乙的情況,從C到B的過程,CB=a2t2=g(sinθ-μ2cosθ)t2,因為AB>BC,所以μ1<μ2,即物塊與AB段的動摩擦因數(shù)比與BC段的動摩擦因數(shù)小,A正確.由勻加速直線運動位移公
15、式x=t,可知兩次運動過程位移大的平均速度大、末速度大,故題圖甲的情況到B的速率更大些,B錯誤.兩次從頂端滑到底端的過程中摩擦力做功都為Wf=-μ1mgcosθ·AB-μ2mgcosθ·BC,所以圖甲和圖乙兩種情況摩擦力做功相等,故D正確.由于摩擦力做功相等,重力做功相等,根據(jù)動能定理可知,兩次滑動中物塊到達底端速度相等,則題圖甲BC=t1,題圖乙BA=t2,因BCv2,所以t1
16、從A點由靜止開始運動,一段時間后撤去牽引力.當滑塊由平臺邊緣B點飛出后,恰能以5 m/s的速度從豎直光滑圓弧軌道CDE上C點的切線方向滑入軌道,并從軌道邊緣E點豎直向上拋出.已知∠COD=53°,A、B間距離L=3 m,滑塊與平臺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2,圓弧軌道半徑R=1.0 m.不計空氣阻力.取sin53°=0.8,cos53°=0.6,g取10 m/s2,求:
圖22-10
(1)滑塊運動到B點時的速度大??;
(2)圓弧軌道對滑塊的最大支持力;
(3)滑塊在平臺上運動時水平牽引力的作用時間.
解析:(1)C點水平分速度v′=vCcos53°=5×0.6 m/s=3 m/s,
17、B點的速度vB=v′=3 m/s.
(2)在D點,軌道對滑塊的支持力最大.滑塊從C點到D點,由動能定理得mgR(1-cos53°)=mv-mv.
在D點,F(xiàn)N-mg=m,得FN=258 N.
(3)滑塊從A點到B點,由動能定理,
得Pt-μmgL=mv-0.
解得t=1.5 s.
答案:(1)3 m/s (2)258 N (3)1.5 s
14.(泰安模擬)如圖22-11所示,傾斜軌道AB的傾角為37°,CD、EF軌道水平,AB與CD通過光滑圓弧管道BC連接,CD右端與豎直光滑圓周軌道相連.小球可以從D進入該軌道,沿軌道內(nèi)側(cè)運動,從E滑出該軌道進入EF水平軌道.小球由靜止從A點釋
18、放,已知AB長為5R,CD長為R,圓弧管道BC入口B與出口C的高度差為1.8R,小球與傾斜軌道AB及水平軌道CD、EF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0.5,重力加速度為g,sin37°=0.6,cos37°=0.8.求:(在運算中,根號中的數(shù)值無需算出)
圖22-11
(1)小球滑到斜面底端C時速度的大??;
(2)小球剛到C時對管道的作用力;
(3)要使小球在運動過程中不脫離軌道,豎直圓周軌道的半徑R′應(yīng)該滿足什么條件?
解析:(1)設(shè)小球到達C點時速度為v,小球從A運動至C過程,由動能定理有
mg(5Rsin37°+1.8R)-μmgcos37°·5R=mv
解得vC= .
(2)小球
19、沿BC管道做圓周運動,設(shè)在C點時管道對小球的作用力為FN,由牛頓第二定律,有FN-mg=m
其中r滿足:r+r·cos37°=1.8R
解得FN=6.6mg
由牛頓第三定律可得,小球?qū)艿赖淖饔昧?.6mg,方向豎直向下.
(3)要使小球不脫離軌道,有兩種情況:
情況一:小球能滑過圓周軌道最高點,進入EF軌道,則小球在最高點應(yīng)滿足:m≥mg,小球從C點到圓周軌道的最高點過程,由動能定理,有-μmgR-mg·2R′=mv-mv,可得R′≤R=0.92R;
情況二:小球上滑至四分之一圓周軌道的最高點時,速度減為零,然后滑回D.
則由動能定理有-μmgR-mg·R′=0-mv
解得R′≥2.3R
所以要使小球不脫離軌道,豎直圓周軌道的半徑R′應(yīng)該滿足R′≤0.92R或R′≥2.3R.
答案:(1) (2)6.6mg,方向豎直向下
(3)R′≤0.92R或R′≥2.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