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第三高級中學高中物理 第二章《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江蘇省泰興市第三高級中學高中物理 第二章《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江蘇省泰興市第三高級中學必修一物理人教版第二章《17 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教案
【學習目標】
1.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在理想條件下的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掌握如何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推出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并能夠運用自由落體規(guī)解決實際問題。
3.形成團結(jié)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意識,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及表述能力。
【學習方法】
想象法、推理法、討論法、分析法、實驗法
【學習過程】
一、延續(xù)了兩千年的錯誤認識
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由它們的重量決定的,物體越重,下落
2、得越快,物體下落的快慢精確地與它們的重量成正比。在其后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人們一直信奉他的學說。但是,這種從表面上的觀察得出的結(jié)論實際上是 的。
二、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16世紀,意大利學者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看法提出了質(zhì)疑,并對自由落體運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方法大體可歸結(jié)為以下幾步:發(fā)現(xiàn)問題→ →間接驗證→ →得出結(jié)論。
三、自由落體運動
1、定義:物體只在 作用下從 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2、運動性質(zhì):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
3、 運動。
3、特點:①受力特點:只受 作用,
②運動特點:初速度v0= 的 運動。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1、定義: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加速度都相同,叫自由落體加速度(或重力加速度)。
2、大?。阂话闱闆r下g=9.8m/s2,粗略的計算可取g=10m/s2 。
3、方向: 。
【小試身手】
1、在物理學的發(fā)展歷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學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來描述物體的運動.并首先采用了實驗檢驗猜想和假設的科學方法,把實驗和邏輯推理和諧地結(jié)合起
4、來,從而有力地推進了人類科學的發(fā)展( )
A.亞里士多穗 B.伽利略 C.牛頓 D.愛因斯坦
2、張三同學搖動蘋果樹,從同一高度一個蘋果和一片樹葉同時從靜止直接落向地面,結(jié)果蘋果先著地,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蘋果和樹葉做的都是自由落體運動
B.蘋果和樹葉的運動都不能看成自由落體運動
C.蘋果的運動可看成自由落體運動,樹葉的運動不能看成自由落體運動
丁
丙
乙
甲
D.假如地球上沒有空氣,則蘋果和樹葉會同時落地
【合作探究】
【例1】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是科學實驗和
5、邏輯思
維的完美結(jié)合,如圖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實驗和思維的過程,
對這一過程的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其中的甲圖是實驗現(xiàn)象,丁圖是經(jīng)過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結(jié)論
B.其中的丁圖是實驗現(xiàn)象,甲圖是經(jīng)過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結(jié)論
C.運用甲圖的實驗,可“沖淡”重力的作用,使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
D.運用丁圖的實驗,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
【討論交流】一小球從樓房上空距地面45m高處自由下落,小球經(jīng)樓頂?shù)降孛娼?jīng)歷時間為1s,則樓高為多少?(g=10m/s2)
【變式訓練】一個自由下落的物體,它在最后1秒的位移是35m,則物體落地速度是多大?下落時間是多少?
6、
【例2】如果從高樓相隔l s先后釋放兩個相同材料制成的小球,假設小球做自由落體運動,則它們在空中各個時刻( )
A.兩球的距離始終保持不變 B.兩球的距離越來越小
C.兩球的距離先越來越小,后越來越大 D.兩球的距離越來越大
3.甲、乙兩物體的質(zhì)量之比為1∶4,不考慮空氣的阻力作用,它們在同一高度處同時下落,則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甲比乙先著地 B.乙比甲先著地 C.甲和乙同時落地 D.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4.一礦井深為125m,在井口每隔一定時間自由下落一個小球,當?shù)?1個小球剛從井口下落時,第1個小球剛好到達井底。則相鄰兩個小球開始下落的時間間隔為多少?第3 個小球和第5個小球相隔多少米?
【名師小結(jié)】
本節(jié)學習的重點在于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科學過程,并能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進而養(yǎng)成進行簡單物理研究的習慣和掌握根據(jù)現(xiàn)象進行合理假設與猜想的探究方法,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學習札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