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 第二章 函數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I 2.3 映射的概念自主訓練 蘇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數學 第二章 函數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I 2.3 映射的概念自主訓練 蘇教版必修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2.3 映射的概念
自主廣場
我夯基 我達標
1.在從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中的某一個元素b的原象可能不止一個
B.A中的某一個元素a的象可能不止一個
C.A中的兩個不同元素所對應的象必不相同
D.B中的兩個不同元素的原象可能相同
思路解析:映射在法則f的作用下,集合A中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不要求B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有原象,也就是說,象集C是集合B的子集.
答案:A
2.設集合A和B都是自然數集合N,映射f:A→B把集合A中的元素n映射到集合B中的元素2n+n,則在映射f下,象20的原象是( )
A.2
2、 B.3 C.4 D.5
思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映射的概念,同時考查了運算能力.因為2n+n=20,用n=2,3或4,5逐個代入,排除A、B、D,得出正確答案.∴選C.
答案:C
3.設集合A和B都是坐標平面上的點集{(x,y)|x∈R,y∈R},映射f:A→B使集合A中的元素(x,y)映射成集合B中的元素(x+y,x-y),則在映射f下象(2,1)的原象是( )
A.(3,1) B.(,) C.(,-) D
3、.(1,3)
思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映射的概念及解方程的思想.由
答案:B
4.已知四個從集合A到集合B的對應(如下圖),那么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是( )
A.④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思路解析:在②中,A中的元素a2與B中的兩個元素b2、b3對應(“象不唯一”);在③中,A中的元素a2在B中沒有元素與它對應(“沒有象”),故②和③都不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根據映射的定義,①和④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答案:B
5.下列集合A到集合B的對應中,判斷哪些是A到
4、B的映射,哪些是A到B的一一映射.
(1)A=N,B=Z,對應法則f:x→y=-x,x∈A,y∈B.
(2)A=R+,B=R+,f:x→y=,x∈A,y∈B.
(3)A={α|0≤α≤90},B={x|0≤x≤1},對應法則f:取正弦.
(4)A=N*,B={0,1},對應法則f:除以2得的余數.
(5)A={-4,-1,1,4},B={-2,-1,1,2},對應法則f:x→y=|x|2,x∈A,y∈B.
(6)A={平面內邊長不同的等邊三角形},B={平面內半徑不同的圓},對應法則f:作等邊三角形的內切圓.
思路解析:解決的起點是讀懂各對應中的法則含義,判斷的依據是映射和一一映
5、射的概念,要求對“任一對唯一”有準確的理解,對問題考慮要細致、周全.
答案:(1)是映射,不是一一映射.因為集合B中有些元素(正整數)沒有原象.
(2)是映射,是一一映射.不同的正實數有不同的唯一的倒數仍是正實數,任何一個正數都存在倒數.
(3)是映射,是一一映射.因為集合A中的角的正弦值各不相同,且集合B中每一個值都可以是集合A中角的正弦值.
(4)是映射,不是一一映射.因為集合A中不同元素對應集合B中相同的元素.
(5)不是映射.因為集合A中的元素(如4)對應集合B中兩個元素(2和-2).
(6)是映射,是一一映射.因為任何一個等邊三角形都存在唯一的內切圓,而任何一個圓都可以是
6、一個等邊三角形的內切圓.邊長不同,圓的半徑也不同.
說明:此題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確映射構成的三要素的要求,特別是對于集合A,集合B及對應法則f有哪些具體要求,包括對法則f是數學符號語言給出時的理解.
6.給出下列關于從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的論述,其中正確的有_____________.
①B中任何一個元素在A中必有原象;
②A中不同元素在B中的象也不同;
③A中任何一個元素在B中的象是唯一的;
④A中任何一個元素在B中可以有不同的象;
⑤B中某一元素在A中的原象可能不止一個;
⑥集合A與B一定是數集;
⑦記號f:A→B與f:B→A的含義是一樣的.
思路解析:此題是對抽象的映射
7、概念的認識,理論性較強,要求較高,判斷時可以讓學生借助具體的例子來幫助.
答案:③⑤
7.(1)A=N,B=R,f:x→y=,x∈A,y∈ B.在f的作用下,的原象是多少?14的象是多少?
(2)設集合A=N,B={偶數},映射f:A→B把集合A中的元素a映射到集合B中的元素a2-a,則在映射f下,象20的原象是多少?
(3)f:A→B是從A到B的映射,其中A=R,B={(x,y)|x,y∈R},f:x→(x+1,x2+1),則A中元素的象是多少?B中元素(2,2)的原象是多少?
思路解析:通過此題使學生不僅會求指定元素的象與原象,而且明確求象與原象的方法.
解答:(1)由=,解得
8、x=6,故的原象是6;
又,故14的象是.
(2)由a2-a=20解得a=5或a=-4,又a∈N,故a=5,即20的原象是5.
(3)的象是(+1,3),由解得x=1,故(2,2)的原象是1.
8.已知集合A={x│x≠0,x∈R},B=R,對應法則是“取負倒數”.
(1)畫圖表示從集合A到集合B的對應(在集合A中任取四個元素);
(2)判斷這個對應是否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3)元素-2的象是什么?-3的原象是什么?
(4)能不能構成從集合B到集合A的映射?
答案:(1)
(2)因為每一個非零實數(即A中任意一個元素)都有唯一的負倒數在實數集中(即在法則“取負倒
9、數”下,都在集合B中有且只有唯一的元素與之對應),所以這個對應是從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3)元素-2的象是-2的負倒實數,-3的原象是-3的負倒實數.
(4)因為B中有一個元素“0”,而在集合A中沒有負倒數為0的元素與之對應,即集合B中不是任意一個元素在A中都存在非零實數以其為負倒數,所以由集合B到集合A構不成映射.
9.設集合A={1,2,3,k},B={4,7,a4,a2+3a},其中a、k∈N,(映射f:A→B,使B中元素y=3x+1與A中元素x對應,求a及k的值.
思路解析:∵B中元素y=3x+1與A中元素x對應,A中元素1的象是-4,A中元素2的象是7,A中元素3的象是1
10、0,故有a4=10或a2+3a=10.而a∈N,所以由a2+3a=10解得a=2;由k的象是a4,得3k+1=24,解得k=5.
答案:a=2;k=5.
10.(1)已知集合A={a1,a2},B={b1,b2},試問從集合A到集合B的所有不同的映射有多少種?
(2)已知集合A={a1,a2},B={b1,b2,b3},試問從集合A到集合B的所有不同的映射有多少種?
思路解析:當所給集合中的元素數目不大時,可直接用圖示的方法展現所有不同的映射;若不然,可采用分析的方法解之.
解答:(1)用圖示的方法可以清楚地看到從A到B能建立4種不同的映射(見下圖).
(2)分A中元素對應B中
11、同一元素和A中元素對應B中不同元素兩種情形考慮.A中2個元素對應B中相同元素的對應有3個,這時有3種不同的映射;A中2個元素同時對應B中2個不同的元素的對應有6個,這時有6種不同的映射.所以,集合A到集合B的所有不同的映射一共有9種.
我綜合 我發(fā)展
11.以下對應不是從集合M到集合N的映射的是( )
A.M={P|P是數軸上的點},N=R,對應關系f:數軸上的點與它代表的實數對應
B.M={P|P是平面坐標系中的點},N={(x,y)|x、y∈R},對應關系f:平面坐標系中的點與它代表的坐標對應
C.M={x|x是三角形},N={x|x是圓},對應關系f:每個三角形都對應它
12、的內切圓
D.M={x|x是新華中學的班級},N={x|x是新華中學的學生},對應關系f:每個班級都對應班里的學生
思路解析:考查映射的概念.據映射的概念,在對應法則f下從A到B的映射,是指集合A中任意一個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與之對應,而集合B中的元素可以無原象,由此可知四個選項中A、B、C均正確,只有D不符合要求,故選D.
答案:D
12.已知集合A={1,2,3,a},B={4,7,b4,b2+3b},其中a∈N*,b∈N*.若x∈A,y∈B,映射f:A→B使B中元素y=3x+1和A中元素x對應.求a和b的值.
思路解析:利用原象與象的關系,建立關于a和b的方程組.
解
13、答:∵A中元素x對應B中元素y=3x+1,
∴A中元素1的象是4,2的象是7,3的象是10.
∴b4=10或b2+3b=10.
又b∈N*,
∴b2+3b-10=0.解之,得b=2.
∵a的象是b4=16,∴3a+1=16.解之,得a=5.
我創(chuàng)新 我超越
13.集合M={a,b,c},N={-1,0,1},映射f:M→N滿足f(a)+f(b)+f(c)=0,那么映射f:M→N的個數是( )
A.3 B.4 C.5 D.7
思路解析:∵f(a)∈N,f(b)∈
14、N,f(c)∈N且f(a)+f(b)+f(c)=0,
∴有0+0+0=0+1+(-1)=0.
當f(a)=f(b)=f(c)=0時,只有一個映射;
當f(a)、f(b)、f(c)中恰有一個為0,而另兩個分別為1、-1時,有=6個映射.因此所求映射的個數為1+6=7.
答案:D
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