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床機構設計-壓床機構受力分析
《壓床機構設計-壓床機構受力分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壓床機構設計-壓床機構受力分析(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君余凈稔 課程設計說明書 題目:機械原理課程設計 二級學院 年級專業(yè) 學 號 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 教師職稱 目錄 一.設計要求 1 1 .壓床機構簡介 1 2 .設計內容 1 (1)機構的設計及運動分折 2 (2) 機構的動態(tài)靜力分析 3 (4)凸輪機構設計 3 二.壓床機構的設計: 4 1.連桿機構的設計及運動分析 4 (1)作機構運動簡圖 4 (2)長度計算 4 (3)機構位運動速度分析 5 (4) 機構運動力□速度分析 6 (5) 機構動態(tài)靜力分析 8 3 .凸輪機構設計
2、 11 4 .飛輪機構設計 12 5 .齒輪機構設計 12 6 .心得體會 14 7 .參考 15 一、壓床機構設計要求 1 .壓床機構簡介 圖9—6所示為壓床機構簡圖。其中,六桿機構 ABCDEF為其主體機構, 電動機經(jīng)聯(lián)軸器帶動減速器的三對齒輪 z1-z2、z3-z4、z5-z6將轉速降低, 然后帶動曲柄1轉動,六桿機構使滑塊5克服阻力Fr而運動。為了減小主軸 的速度波動,在曲軸 A上裝有飛輪,在曲柄軸的另一端裝有供潤滑連桿機構 各運動副用的油泵凸輪。 國 9 6 表9 5通計數(shù)據(jù) 2 .設計內容: (1)機構的設計及運動分折 已知:中心距x1、x2、y,構
3、件3的上、下極限角,滑塊的沖程 H,比值 CE/CD、EF/DE,各構件質心S的位置,曲柄轉速n1。 要求:設計連桿機構,作機構運動簡圖、機構1?2個位置的速度多邊形和 加速度多邊形、滑塊的運動線圖。以上內容與后面的動態(tài)靜力分析一起畫在 l號 圖紙上。 (2)機構的動態(tài)靜力分析 已知:各構件的重量G及其對質心軸的轉動慣量Js(曲柄1和連桿4的重力 和轉動慣量(略去不計),阻力線圖(圖9 —7)以及連桿機構設計和運動分析中所 得的結果。 要求:確定機構一個位置的各運動副中的反作用力及加于曲柄上的平衡力 矩。作圖部分亦畫在運動分析的圖樣上 (3)凸輪機構構設計 工作”程 彳返
4、回方程 已知:從動件沖程H , 許用壓力角[a ] .推程角 0,遠休止角1,回程角, 從動件的運動規(guī)律見表 9-5 ,凸輪與曲柄共軸。 要求:按[a]確定凸輪 機構的基本尺寸.求出理論 廓 線外凸曲線的最小曲率半 徑p。選取滾子半徑r,繪 制凸輪實際廓線。以上內容 作在2號圖紙上 、壓床機構的設計 設計 內容 連桿機構設計及運動分析 齒輪機構設計 符號 為 X2 y 3 3 H CE ■CD EF -de n1 BS2 ~BC DS2 Te- Z5 Z6 m 單位 mm 0 mm r/ min
5、0 mm 方案3 70 20 0 31 0 60 12 0 210 1/2 1/4 90 1/2 1/2 11 32 20 6 設計 內容 連桿機構的動態(tài)靜力分析及飛輪機構設計 凸輪機構設計 符號 G2 G3 G5 J s2 J s3 Q max h s 從動件 加速度 規(guī)律 單位 N kg m2 N mm 方案3 1600 1040 840 1.35 0.39 11000 1/30 19 30 65 35 75 正弦 1、連桿機構的設計及運動分 (1)長
6、度計算: 已 知 : X1 70mm, X2 200mm, H 210mm, CE/CD 1/2,EF/DE I/2QS3/DE 1/2 ' _ 0 " _ 0 3 60 , 3 120 , EDE' 60° 臚 由條件可得: DE DE ADEE等邊二 角形 過D彳^DJ EE',交EE'于J,交EE′于J,交F1F2于H JDI 900 HDJ是一條水平線, DH FF FF //EE 過 FF'〃EE'過 E 彳^EG FF', FK △FKE 和 AEGF 中, EG KE GF ’, FE E'F', FKE E GF' 90° ' _ '
7、△FKE AEGF KE GF EE EK KE ,FF FG GF EE FF H △DE'E是等邊三角形 DE EF H 210mm EF /DE 1/2,CE/CD 1/2 EF DE/4 180/4 52.5mm CD 2*180/3 140mm 連接AD,有tan ADI X1/Y 70/310 又 AD X2 Y 2 702 31 02 3 1 7.33mm 在三角形^ADC和△ ADC'中,由余弦定理得: 2—2 0 0 AC CD2 AD2 2AD*CD*COS(1200 12.720) 383.44mm AC’ ,CD2 AD2 2AD*CD*CO
8、S(600 12.720) 245.41mm AB=(AC-AC ' )/2=69.015mm BC=(AC+AC )/2=314.425mm ,.BS2/BC=1/2, DS3/DE=1/2 DS3=DE/2=210/2=105mm . BS2=BC/2=314.46/2=157.2125mm 由上可得: AB BC BS2 CD DE DS3 EF 69.015m m 314.425 mm 157.2125 mm 140mm 210mm 105mm 52.5mm (3)位置8機構運動速度分析: 已知:n1=90r/
9、min ; 1 = n1-72 rad/s = 毀?2 =9.425 逆時 60 60 針 Vb = 11ab = 9.425 X0.069015=0.650m/s Vc = Vb + VCb 大小 ? 0.65 ? 方向 ±CD ±AB 1BC 選取比例尺v=0.01(m/s)/mm ,作速度多邊形 VC = Uv Pc =0.01x60=0.600m/s Vcb = Uv bC =0.01x18=0.180m/s VE = Uv Pe =0.01x90=0.900m/s VF = Uv pf =0.01x88=0.880m/s VFE = Uv ef =0.01x
10、20=0.200m/s VS2 = Uv P02 =0.01x62 =0.620m/s Vs3 = Uv P03 =0.01x44 =0.440m/s v CB ____ __ _ ——=0.18/0.314425=0.572rad/s (逆時針) 1 BC l CD = 0.60/0.140=4.290rad/s (順時針) (順時針) V FE CO4 = -FE =0.20/0.0525=3.809rad/s Ief 項 目 B C E F VS2 S3 1 2 3 4 數(shù) 值 0.650 0.6
11、00 0.900 0.880 0.620 0.44 9.42 5 0.57 2 4.29 0 3.80 9 單 位 m/s Rad/s 位置8機構運動加速度分析: ab= i2LAb =9.425 2 X0.069015=6.130m/s 2 aBc = |Lcd =0.572 2 X0. 314425=0.103m/s 2 aCD= ;Lcd=4.290 2X0.14=2.577m/s 2 CD 3 CD aFE = :Lef=3.809 2X0.0525=0.762m/s 2 一^^ bi aC = aCD + aCD = aB + aC
12、B + aCB 大小:?, ? V ? V 方向:? C-D ±CD B-A ±BC C 一 B 選取比例尺 a =0.01 (mm/s 2)/mm,作力口速 度多邊形圖 aC= ua P C =0.01x330=3.300m/s 2 ae=Ua P'e'=0.01x500=5.000m/s 2 acb = Ua " =0.01x310=3.100m/s 2 acD = Ua n" C'=0.01x190=1.900m/s 2 n aF = aE + aEF + 大?。海?V V 方向: V V F- E af= Ua P' f '=0.01x320=3.200m/s 2
13、 as2= U a P s2 =0.01x420=4.200m/s 2 as3= U a ps3=0.01x250=2.500m/s 2 2= aCB/lCB=3.100 /0.314425=9.859 m/s aEF ±EF aCB/lCD =1.900/0.14=13.571 m/s 2 項目 aB 氏 aE aF- as?” a S3- 2 3 數(shù)值 6.130 3.300 5.000 3.200 4.200 2.500 9.859 13.571 單位 m/s 2 rad/s 2 3 (4)位置5運動速度分析 已知:n1=9
14、0r/min ; n1“ 1 = ?2 rad/s 1 60 =9.425 逆時針 90 c —?2 60 Vb = 1 - lab = 9.425 X 0.069015=0.650m/s Vc = Vb + VCb 大小 ? 0.65 方向 ±CD ±AB ±BC 選取比例尺v=0.
15、01(m/s)/mm ,作速度多邊形 VC = uv pc =0.01x60=0.600m/s VCB = uv bc =0.01x18=0.180m/s VE = UV Pe = 0.01x90=0.900m/s VF = Uv Pf =0.01x88=0.880m/s VFE = Uv ef =0.01x20=0.200m/s Vs2 = Uv Ps2 =0.01x62 =0.620m/s VS = Uv ps3 =0.01x44 =0.440m/s Vcb 2 = l BC =0.18/0.314425=0.572rad/s (逆時針) 3^3 = - =
16、0.60/0.140=4.290rad/s (順時針) l CD ⑴ 4 =漁=0.20/0.0525=3.809rad/s (順時針) lEF 項 目 B C E F VS2 S3 1 2 3 4 數(shù) 值 0.650 0.600 0.900 0.880 0.620 0.44 9.42 5 0.57 2 4.29 0 3.80 9 單 位 m/s Rad/s 位置5機構運動加速度分析: ab= 121AB =9.425 2 X0.069015=6.130m/s 2 aBc = |Lcd =0.572 2 X0.
17、314425=0.103m/s 2 aCD= ;LCD=4.290 2X0.14=2.577m/s 2 aFE = 2lef=3.809 2X0.0525=0.762m/s 2 an c = aCD + aCD = aB + aCB + aCB 大?。海?, ? V ? V 方向:? C-D ±CD B-A ±BC C一 B 選取比例尺a=0.01(m/s 2)/mm,作力口速度多邊形圖 aC= Ua P C =0.01 X330=3.300m/s 2 ae= ua p'e'=0.01 X500=5.000m/s 2 acb = ua nV =0.01 X310=3.100m
18、/s 2 aCD = Ua n" C' =0.01 X190=1.900m/s 2 n aF = aE + aEF + aEF 大?。?? , , ? 方向: V V F一 E ±EF af= Ua P' f '=0.01 X320=3.200m/s 2 aS2 = Ua p's2 =0.01 X320=4.200m/s 2 aS3 = Ua p's3 =0.01 X250=2.500m/s 2 2= aCB/lCB=3.100 /0.314=9.859 m/s 2 3= aCB/Icd =1.900/0.14=13.571 m/s 2 項目 aB 氏 aE aF- a
19、S2" a S3- 2 3 數(shù)值 6.130 3.300 5.000 3.200 4.200 2.500 9.859 13.571 單位 m/s 2 rad/s 2 (5)機構動態(tài)靜力分析 G2 G3 G5 FnLx J S2 Js3 力殺出 1600 1040 840 11000 1.35 0.39 單位 N Kg.m 2 1) .各構件的慣性力,慣性力矩: FI2= m2*as2 G2* a$2/g =1600 X4.200/9.8=685.7N (與 a$2方向相反) Fi3=m3*as3 G3*as3/
20、g=1040 X2.500/9.8=265.3N (與 as3 方向相反) F15= m5*aF G5*aF/g=840 X3.200/9.8=274.3N (與 aF方向相反) Fr=11000*0.1=1100 N.m (返回行程) Ms2= JS2*a2=1.35 X9.859=13.3N.m (順時針) Ms3= JS3*a3=0.39 X13.571=5.3N.m (逆時 針) Ls2 = Ms2 / F12 =13.310/685.714 X 1000=19.4mm Ls3 = M S3 / F13 =5.293/265.3 X 1000=19.951mm 2) .
21、計算各運動副的反作用力 (1)分析構件5 對構件5進行力的分析,選取比例尺 f =20N/mm ,作其受力圖 構件5力平衡:F45 F65 F15 G5=0 貝坨5= 1140.0N ; F65=160.0N F43 F45 (方向相反) (2)對構件2受力分析 對構件2進行力的分析,選取比例尺 Ft32= 339.1786N Fi2=399.781N 進行力 取比例尺 f =0.05mm/N ,作其受力圖 F63 X140-572.604 X17.153-365.242 X34.3066+ G3 *COS15 o*17=0 F63 =77.6N 構件 2 力平
22、衡:F23 G2 F12 F12 Fi2 0 (4)求作用在曲柄AB上的平衡力矩Mb F61= F2i=1798.258N. =20N/mm ,作其受力圖 桿2對B點求力矩,可得: 864.222 X120.2776+1600 桿2對S2點求力矩,可得: F12 X157.2125-864.222 X11.0243-339.1786 X157.2125=0 桿 3 對點 C 求 F63* Lcd F43 * Ls3 F13* L13 G3*COS150*Lg3 0 構件3力平衡:F23 + F23 + F43 + F13 + F63 + F63 + G3=0 則 F
23、23=2401.0N F63=172.1N 貝U Fi2=1752.458N ;Fi2=1798.258N F12* L12 G2 * L2 F32 * LBC 0 X1.6873- F32 X314.425=0 F12 * L BS 2 F12 * L S2 F 32 * L CS 2 。 ⑶ 對構件 構件2 3受力 分析 Mb= F21* L =1798.258 X67.3219 X0.001=121.062N.m (逆時針)
24、 項目 F12 F13 F15 M S2 M S3 Mb f63 F63 數(shù)值 685.71 4 265.30 6 274.28 6 13.310 5.293 40.68 172.1 77.6 單位 N N.m N 項目 Fn12 Ft12 Fn23 Ft23 F34 F45 F65 F61 數(shù)值 3575. 0 38.68 2401.0 298.9 1140.
25、 0 1140. 0 160.0 3575.0 單位 N 三、凸輪機構設計 符號 h [司 8 S 單位 mm (0) 方案3 19 30 65 35 75 有基圓半徑 R0=40mm e=8mm 滾子半徑 R=8mm 在推程過程中:由a=2宓⑴2 sin(2九針。)/ :得 當60 =65 0時,且00< M32.5 0,則有a>=0,即該過程為加速推程段 當 60 =65 0 時,且 6>=32.5 0,則有 a<=0, 即該過程為減速推程段 所以運動方程 S=h [( // 0) -sin(2九(/) 0/(2 可 在
26、回程階段,由 a=-2 Tth⑴2 sin(2幾/ 2 7日 0)/ 。行 當60' =75 0時,且00V 6<37.5 0,則有a<=0,即該過程為減速回程段 當60' =75 0時,且6>=37.5 0,則有a>=0,即該過程為加速回程段 所以運動方程S=h[1-( 6/ 0)+sin(2兀匕°)/(2兀)] 當60 =65 0時,且00< M32.5 0,則有a>=0,即該過程為加速推程段, 當60 =65 0時,且4=32.5 0,則有a<=0,即該過程為減速推程段 所以運動方程S=h [( 6/ 0) -sin(2兀/。)/(2項 8 00 50 100
27、150 20 0 250 30 0 350 S 0 0.06 0.43 1.38 3.02 5.30 8.05 10.95 單位 (mm) 8 400 45 0 50 0 55 600 65 0 S 13.70 15.98 17.62 18.57 18.94 19.00 單位 (mm) 8 100 0 105 0 110 0 115 0 120 0 125 0 130 0 135 0 S 19.00 18.96 18.71 18.08 16.94 15.29 13.18 10.76 8 140
28、 0 145 0 150 0 155 0 160 0 165 0 170 0 175 0 S 8.24 5.82 3.71 2.06 0.92 0.04 0 0 單位 (mm) 四、飛輪設計 M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N . -28. -51. -63. -37. -71. -50. -9.4 -1.1 45.4 0.52 51.5 -160. m 6 3 5 6 6 0 4 將各點的平衡力矩(即等效阻力矩)畫在坐標紙上
29、, 如下圖所示,平衡力矩所做的功可通過數(shù)據(jù)曲線與橫坐標 之間所夾面積之和求得。依據(jù)在一個工作周期內,曲柄驅 動力矩(設為常數(shù))所做的功等于阻力矩所做的功,即可 求得驅動力矩Md (常數(shù))。在圖紙中,橫坐標為曲柄轉角, 一個周期為2冗,將一個周期分為36等份;縱坐標軸為力 矩。 ②根據(jù)盈虧功的原理,求得各盈虧功,并根據(jù)圖紙上 的能量指示圖,以曲柄的平均力矩為分界線,求出各區(qū)段 盈虧功如下: 心1 8.6 aW4 22 a3 1367 、W5 8.75 、W6 3981 AW7 647.6 AW8 2048.8 4W9 2048.8 心 皿0 568.7 A W11 1016 由此得到
30、 A Wmax = AW9 =4429.004 Jf 900 AWmaX/( 2*n2* ) I 2 Jf = 1495.84 kg. m 五、齒輪機構設計 已知:齒輪Z5 11, Z6 32,分度圓壓力角 20°,模數(shù)m 6 ,齒輪為正常 齒制,工作情況為開式傳動,齒輪 Z6與曲柄共軸。 由于其中一齒輪齒數(shù)小于17 ,要避免產(chǎn)生根切現(xiàn)象必存在變位系數(shù),必要增大 其中心距, 取 a' =130mm,求得 '=21,142 ° 經(jīng)計算后取變位系數(shù): x5=0.393 mm > Xmin5=0.3529 mm x6=-0.222 mm > Xmin6=-0.8824 mm
31、分度圓直徑: d 5=m* Z 5=66.0mm d 6=m* Z 6=192.0mm 基圓直徑: d b5 = d 5*cos =62.024mm d b6 = d 6*cos = db6=180.433mm 齒厚: S5= ( /2 2x* tan ) *m= 10.961mm S6= ( /2 2x* tan ) *m= 8.628 mm 齒頂高: ? 一" 、 , h a5 = (h a +x 5) *m=8.329mm 一 ,一* 一一一 h a6 = (h a +x 6) *m = 4.642mm 齒底局: ** h f5= ( h a +c
32、- x 5) *m=4.62mm ** h f6= ( h a +c - x 6)*m=8.829mm 齒頂圓直徑和齒底圓直徑: d a5= d 5+ 2h a5=83.618mm d f5 = d 5-2h f5 =56.675mm da6 = d 6+2h a6 =200.325 mm d f6 = d 6-2h f6=173.382mm 重合度: )]=1.390 1,, ,、 , 2- [Z5(tan a5 tan )Z6 (tan a6 tan 六、心得體會 通過課程設計學到很多很多的東西,同時不僅可以鞏固了以前所學過的知 識,而且學到了很多在書本上所沒有學
33、到過的知識。不僅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動手 操作的能力,在各種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實驗課上,我們 學會了很多學習的方法。而這是日后最實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淺。要面對社會的 挑戰(zhàn),只有不斷的學習、實踐,冉學習、冉實踐。通過這次課程設計使我懂得了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所學的理論 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從理論中得出結論,才能真正學會,從而提高自己的實 際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設計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說得是困難重重, 但可喜的是最終都得到了解決。在此過程中,我們通過查找大量資料,請教老師, 以及不懈的努力,不僅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種其它能力上也 都有了提高。 七、參考書籍 1 .孫恒,陳作模,葛文杰,《機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1. 2 .劉鴻文《材料力學》(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3 .王湘江,何哲明《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指導書》.中南大學出版社,2011-12-1.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