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第3單元 第9課 學業(yè)分層測評 9 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第3單元 第9課 學業(yè)分層測評 9 含答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學業(yè)分層測評(九)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當你還是一棵幼苗的時候,別人不容易在遠處看到你。____①____他們從你身邊走過,____②____站在你身邊,也可能視而不見,____③____你還不引人注目。而____④____當你長成一株大樹時,哪怕在很遠的地方,別人____⑤____會看到你,____⑥____欣賞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雖然
或者
因為
/
/
并且
B
雖然
/
除非
/
/
并且
C
即使
/
除非
/
也
并且
D
即
2、使
甚至
因為
/
也
并且
【解析】 “雖然”表轉折,“即使”表假設;“他們從你身邊走過”只是一種假設的情況,并不一定是事實,所以應選“即使”。“甚至”表遞進,“或者”表選擇,②空前后的分句是遞進關系,所以選擇“甚至”。故選D項。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剛剛建成的西紅門創(chuàng)業(yè)大街和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同步啟動,綠色設計和“互聯(lián)網+農業(yè)”設計是本次賽事的兩大主題。
B.最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節(jié)能環(huán)保、經濟實惠的新能源汽車逐漸進入老百姓的生活。
C.實時性是以互聯(lián)網為載體的新媒體的重要特點,是
3、通過圖片、聲音、文字對新近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事件進行傳播的。
D.廣西傳統(tǒng)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響下形成的其他特點。
【解析】 本題從搭配不當、成分殘缺、句式雜糅三個角度設誤考查對病句的辨析。A項,搭配不當,“大街”和“啟動”主謂不搭配。C項,成分殘缺,“是通過圖片、聲音、文字對新近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事件進行傳播的”主語不能是“實時性”,應在“是通過”前面添加“新媒體”。D項,句式雜糅,“兼有……特點”與“受……影響”雜糅,應為“又兼有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響下形成的其他特點”或“又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響”。
【答案】
4、 B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痪涫? )
隨著霧霾頻發(fā),油品質量對環(huán)境的影響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有測試表明,一些城市空氣中PM2.5的20%左右來自機動車尾氣,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標準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有鑒于此,我國將加快推進成品油質量升級國家專項行動。
A.即使現(xiàn)有汽車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氣中相關污染物的排放也能減少10%
B.汽車尾氣中相關污染物的排放就可減少10%,現(xiàn)有汽車的改造并不是必須的
C.再加上對現(xiàn)有汽車進行改造,其尾氣中相關污染物的排放就將減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現(xiàn)有汽車,其尾氣中的相關污染物排放都將減少10%
【
5、解析】 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整個語段敘述的中心是尾氣排放量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使用符合新標準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質量”都是為了降低尾氣排放量。所以,要填寫的句子的敘述重點也應該落到尾氣排放量上。B項敘述重點是“汽車的改造”;C項中的“再加上對現(xiàn)有汽車進行改造”與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D項“不管……都……”句式,不如A項的“即使……也……”語氣強烈,更能顯示出后文“加快推進成品油質量升級”的迫切性,所以A項更恰當。
【答案】 A
4.下面一段文字介紹了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化取向”,請用一句話概括游歐后梁啟超對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不能用否定句,字數(shù)不超過45字)
6、
游歐前梁啟超的文化取向與新文化運動是一致的。游歐回來后,梁開始以西方反省現(xiàn)代性的觀點為支點,其與新文化運動原主持者間的關系是求同存異。他主張對西方學說也不應盲從,堅持反對“科學萬能”論,將西方反省現(xiàn)代性的視角有力地引入中國;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反對全盤否定,主張借助西方科學的精神與方法,重新估價和整理,以發(fā)展新文化。
【解析】 本題考查壓縮語段的能力。首先通讀語段,篩選出有關梁啟超對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的重點內容:“反省現(xiàn)代性的觀點”“主張
7、對西方學說也不應盲從”“主張借助西方科學的精神與方法”。然后用一句話表達出來。
【答案】 (示例)以西方反省現(xiàn)代性的觀點為支點,主張有選擇地接受西方科學文化,借鑒西方科學的精神與方法。
5.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具有顯著的增產增收功能,可以降低農業(yè)成本,__①__,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創(chuàng)造農業(yè)內部就業(yè)機會,__②__;同時,這種模式重視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__③__,從而實現(xiàn)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的統(tǒng)一。建設生態(tài)農業(yè),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yè)發(fā)展的共同選擇。
①
8、
②
③
【解析】 閱讀文段,整體把握,明確中心話題。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和上下句語意關系推斷橫線處應表達的意思。本文段主要講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的優(yōu)點,文段中這種模式最終“實現(xiàn)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的統(tǒng)一”是總結句。由此可知,前面分別闡述的是與之對應的內容。①降低農業(yè)成本,就會“提高經濟效益”。②創(chuàng)造農業(yè)內部就業(yè)機會,使“勞動者生產積極性提高”,自然是社會穩(wěn)定的一個因素。③重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讓生態(tài)環(huán)境有
9、了良好的改善”,最終走向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答案】 ①提高經濟效益
②保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③可以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6.下面是某教師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驗的教學構思框架,請把這個構思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110個字。
【解析】 這是一道圖文轉換的表達題。解答此題,可按照一定的順序,將圖畫中的所有構成要素敘述出來,要注
10、意語言連貫。本題可按照教師上傳、查閱、展示探討;學生觀課并自主學習,完成訓練,課堂展示并討論的順序進行表述。
【答案】 教師將教學內容錄制成視頻,上傳至校園網。學生在家觀看教師上傳的視頻,進行自主學習,獨立完成訓練題,提出看法,做好筆記。課前教師查閱學生的作業(yè)、筆記。課堂上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師生探討釋疑。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梅花,另一種鄉(xiāng)愁
方華敏
①記得兒時,我唱著“雪霽天晴朗,梅花處處香”,深一腳淺一腳地瘋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開的梅,捧一團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漁“雪點寒梅橫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尋梅的情致啊。
②初識梅,是在畫上。
③每年除夕,
11、老屋廳堂正墻早早換上匾額和字畫。這古舊的字畫與門楣新貼的春聯(lián)相映,透著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這匾額和字畫每年只能“顯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過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來年春節(jié)再掛,循環(huán)往復。我那時小,踮腳凝望畫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兒笑盈盈地開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總也不凋落呢?長大后才知這畫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圖》。圖中有詩云:“試數(shù)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迸叮瓉碓诿枋雒袼字械摹爱嬀拧卑??說是舊時的閨中女畫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數(shù)九天”的八十一天。從冬至起,每天用紅筆將一朵白梅描紅,待到白梅紅遍,就出了“九”,九盡春來。真是奇了,那時的女孩兒雖
12、然身置寒冬,卻是日日與洋溢春意的花兒相視,看似尋常的細微,也有意義的品賞,應為梅花最有美感的記載了。我想,老屋那寬條幅畫中風霜已過,描紅者和寫詩人是否早就化身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④在我的童年,無論是畫里靜止的梅,還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開在我心里。外婆針線活做得極好。她在我的淺色襯衣前胸處,繡一簇粉的梅,帶著一團團的喜氣,仿佛要從衣裳上跳躍下來,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癡癡羨慕,憐惜不已。我的書包搭蓋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紙后再以細毛線縫制的,淡黃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紅,那個妖嬈啊,背起書包飛跑起來,真是熱鬧,把少時的歲月都染紅了。似乎每個日子都過得像班上同學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樣,含苞的美
13、梅呀。清清淺淺的心,盛滿了生命之初點點碎碎的幸福和快樂。哪里還念想只有春節(jié)才能看到懸掛的梅花圖,只有三九才能采擷到的雪梅?
⑤夜晚,一燈如豆,外婆紡線織布。雪白的棉線從她手中均勻地抽出,細細裊裊;棉線穿梭在她織機經緯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織進光潔的線條里。我每天聆聽織布紡線聲音如夢,吱吱啞啞,聲聲寒霜意,絲絲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溫暖我,換錢養(yǎng)活我,用粗布成衣繡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對一棵棉的感恩。她說,有梅在側的老屋,有紡車輕搖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輪回始終。從我童稚起,外婆的紡機一直織成我離鄉(xiāng)的明月光。
⑥待我學會識文斷字,再看那書里的梅,分明是染著鄉(xiāng)愁的。明末張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鳥聲俱
14、絕之時,獨往湖心亭觀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詩情,寫下如水墨畫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凈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國的梅花?!都t樓夢》第五十回,賈寶玉“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嫦娥檻外梅”詩中的踏雪尋梅,則是禪心與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無人知曉的春愁。除此還有北宋林和靖、民國才女石評梅等,他們倚窗凝思,看梅著花憶故鄉(xiāng)的惆悵總是如此打動我的心。讀著讀著直到悵然若思,他們帶給我的那種感覺,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⑦待我離開故鄉(xiāng)定居南京,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約,儼然成為既定的儀式,懷舊而親切。悠悠穿行梅林,細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臉上,抬頭細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著盈盈的雨露,默默淚珠樣的就
15、是不落下,純凈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鄉(xiāng)愁。觸梅思舊,故鄉(xiāng)《九九消寒圖》中描紅的梅,細膩也好,精致也罷,卻只是鎖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觸摸。兒時衣裳、書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開在歲月深處也好,鮮活靈動也罷,它卻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暈開染成墨梅,才能風神綽約,梅魂隱現(xiàn)。此時斜斜的一枝梅紅,仿佛從一曲紡機吱吱啞啞里漾出,細針密線地把我織進童年的月夜。
⑧當我走過南京梅花山長長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盡頭便是連著兒時的春天。“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梅花花開爛漫,又有多少隨一夕風雨,灑落石階?!奥浼t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不正是眼前這般情景?
⑨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尋
16、一絲慰藉,細水長流。
⑩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種鄉(xiāng)愁。
7.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準確的兩項是( )
A.文章開頭寫我兒時唱著詠梅詩歌,在雪中摘梅花玩樂的情景,已有踏雪尋梅的意境,作用是統(tǒng)領全文,突出我對梅花的深厚情感。
B.文章寫畫作《九九消寒圖》和“畫九”民俗,想象閨中女子畫梅的情景,寫出了兒時初識梅花時的美好印象,也表達了對老屋和外公的思念。
C.“有梅在側的老屋,有紡車輕搖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輪回始終”一句寫出了外婆面對艱苦生活的堅韌和對外婆的懷念。
D. 文章第⑥段引用了與梅有關的情節(jié)和詩句,還寫到了林和靖和石評梅,這樣處理主要是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韻味和文化底蘊
17、。
E.本文融敘事、議論、抒情為一體,運用了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詩意,耐人尋味。
【解析】 本題考查把握文意的能力。A項,兒時我還不懂踏雪尋梅的意境。開頭不能統(tǒng)領全文。作用是為了襯托長大后我對梅花的深厚情感。D項,“主要是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韻味和文化底蘊”說法有誤,主要是通過這些與梅有關的作品中體現(xiàn)的鄉(xiāng)愁來襯托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答案】 AD
8.文章以“梅花,另一種鄉(xiāng)愁”為題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
18、
【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標題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題,要從內容、結構和主題等角度分析。
【答案】 (1)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它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整篇文章圍繞著“梅花,另一種鄉(xiāng)愁”來展開。
(2)文章按照時間的順序,分別寫了我兒時摘梅唱梅歌,識畫中梅;童年時外婆紡線織布,在我的衣服上繡梅;我學會識文斷字后讀書中梅;我離開故鄉(xiāng)后賞梅寄托鄉(xiāng)愁。
(3)點出主題,梅花寄托著我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和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真摯思念之情。
9.賞析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此時斜斜的一枝梅紅,仿佛從一曲紡機吱吱啞啞里漾出,細針密線地把我織進童年的月夜。
19、
【解析】 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能力。賞析句子一般先表明手法,在結合內容具體分析此手法的表達效果。
【答案】 這句話寫我離開故鄉(xiāng)定居南京后,在梅花山賞梅時,由眼前的梅花想起童年外婆月夜辛勤織布的情景,用了比擬(或煉字),寫梅“漾出”“織進”形象生動,又以聯(lián)想,化實為虛,虛實結合,將深情融于畫
20、意,由眼前梅表達對外婆對故鄉(xiāng)濃濃的思念之情,含蓄蘊藉,韻味悠長。
10.作者第⑨段為什么說“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尋一絲慰藉,細水長流”?請結合文本,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解析】 本題考查探究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解釋句意,然后結合文本和個人見解分析。
【答案】?、僮髡叨ň幽暇┖?,看到梅花有親切感,梅花如同他鄉(xiāng)故知,勾起心底的記憶,慰藉心靈。②作者從兒時到離開故鄉(xiāng)前,在雪地里吟唱梅花詩,與外公在老屋畫梅花、賞梅畫,與織棉紡紗的外婆相依為命,梅花貫穿兒時生活,烙印入心。離鄉(xiāng)后,賞梅時就會想起與梅花有關的童年生活以及故鄉(xiāng)的人與事。梅花如同親人、故鄉(xiāng)一樣,親切可感。③梅花是作者遙寄思念、鄉(xiāng)愁的載體,寄托了作者對故鄉(xiāng)親人、童年生活的濃濃思念之情。④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或者閱讀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