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 通關詩歌鑒賞(九)抒情方式之借古諷今.doc
《2019年高考語文 通關詩歌鑒賞(九)抒情方式之借古諷今.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考語文 通關詩歌鑒賞(九)抒情方式之借古諷今.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年高考語文 通關詩歌鑒賞(九)抒情方式之借古諷今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規(guī)律探究,掌握借古諷今的抒情方式。 2. 學會運用規(guī)律探究中的答題模式答題。 一、規(guī)律探究 解讀借古諷今類詩歌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歷史事實、有關人物和用典(對于典故不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內容,更要明確作者用典的目的),其次要揣摩作者寫這段歷史、這個古人的意圖所在,第三要注意推敲作者對待這段往事、這個古人的態(tài)度,歸結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分析下面這首元散曲的情感 【折桂令】問秦淮 孔尚任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 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秦淮河邊窗戶上,破紙迎風瑟瑟作響,朽門外,潮水拍打空城陣陣傳來,這風聲,潮聲反襯了人聲寂寂,一片蕭條冷落。過去這里游人如織,佳麗云集,舞榭歌臺,笙簫徹夜。河中,彩楫畫肪鬧端陽,岸上,酒旗聳立慶重九?,F(xiàn)在,歌女逃散,絲竹不聞,秦淮河無有當年的遺風余韻了。即使適逢節(jié)日,也是“端陽不鬧”,“重九無聊”。小鳥在白云端自由飛翔,秦淮河綠水滔滔,河岸紅葉似火,黃花初綻,蝴蝶飛逐。好一派萬物爭自由的勃然生機。可是觀賞的人又在哪呢?答案為:作者看到秦淮河的破敗,想到當年的繁華,不由的產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二、通關訓練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 賣花聲雨花臺 朱彝尊 衰柳白門灣,潮打城還,小長干接大長干。歌板酒旗零落盡,剩有魚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更無人處一憑欄。燕子斜陽來又去,如此江山。 2.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作簡要分析。 蘇武廟 溫庭筠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云邊句:漢要求蘇武回國,匈奴詭言武已死。后漢使至,?;萁虧h使向單于說: 漢帝射雁,于雁足得蘇武書,言其在某澤中,匈奴才承認蘇武尚在。雁斷:指蘇武去國久。胡天:指匈奴。隴上句:指蘇武回國后,羊仍回原處。隴:通“壟”,高地。冠:古男子二十歲加冠典。茂陵:意謂蘇武回國時,武帝既死,也得不到他封侯之賞。 3. 這是一首吊古詩,是詩人瞻仰蘇武廟時所寫。詩人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發(fā)了什么思想情感? 臺城(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韋莊(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5.《臺城》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韋莊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 6. 有人說作者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對時事濃重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2、白門外的條條江灣早已失去了往日波光粼粼的風采,透著沉沉的死寂,江灣邊上原本應該在微風中搖曳,盡顯婀娜,在陽光中閃動,盡現(xiàn)溫柔的柳樹,卻是滿眼的衰敗之象,令我原本就哀傷的情感瞬間迸發(fā),悲痛在我的身體里一絲一絲地蔓延開來。眼前的大長干和小長干早已人去樓空,當年歌舞升平,鶯歌燕舞,紙醉金迷的十里秦淮,如今只看見青樓半吊在空中的招牌和酒坊被撕成一縷一縷的旗子隨著風在空中來回飄蕩,沒有歌,沒有舞,沒有人,只有破舊的漁槳在和河水中靜靜地游動。秋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生長、茂盛、枯萎, 今日的雨花臺早已不是當年的雨花臺了,如今它只是一個荒蕪,破敗的空臺子而已。當年的奢侈繁華早已成為了舊時故事,如今除了我甚至沒有一個人站在這樓臺上向遠處眺望,或者椅在欄桿上歡喜、神傷。這讓我的心更是無盡痛惜、悲傷。手扶欄桿,抬頭遠望,看見燕子在夕陽下仍舊無憂無慮地飛翔,有些氣惱,但定神一想,它又有什么錯呢,它是鳥又不是人,怎么會懂得物是人非的悲涼呢,我又怎能強求它同我一起為眼前的衰敗景象傷感呢? 懷古傷今之情。詞人看到眼前金陵城寥落衰敗、雨花臺蕭瑟冷清的景象,想到它曾經的繁華阜盛,一種昔盛今衰的感慨油然而生。 3、蘇武初遇漢使,悲喜交集感慨萬端;而今古廟高樹,肅穆莊嚴久遠渺然。羈留北海音書斷絕,頭頂胡天明月;荒隴牧羊回來,茫茫草原已升暮煙。回朝進謁樓臺依舊,甲帳卻無蹤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劍,正是瀟灑壯年。封侯受爵緬懷茂陵,君臣已不相見;空對秋水哭吊先皇,哀嘆逝去華年。 初遇漢使,悲喜交集感慨萬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