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第1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課時作業(yè)6 近代前夜的發(fā)展與遲滯 岳麓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第1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課時作業(yè)6 近代前夜的發(fā)展與遲滯 岳麓版必修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課時作業(yè)6 近代前夜的發(fā)展與遲滯
基礎鞏固
1.明清時期工商業(yè)發(fā)展的表現有( )
①私營工商業(yè)占據了主導地位
②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③江南地區(qū)市鎮(zhèn)群的出現
④對外貿易空前活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對外貿易空前活躍”不對,因為明清推行“海禁”政策。
答案:A
2.胡適之先生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那地方只是一個村落。徽州人來了,就開始成立店鋪,逐步擴大,把小村落變成小市鎮(zhèn)了?!彼援敃r沿江區(qū)域向有“無徽不成鎮(zhèn)”之諺。這表明( )
A.徽州商人是市鎮(zhèn)興起的根本原因
B.江南市鎮(zhèn)的興起都與徽商密切相
2、關
C.商業(yè)活躍促使村落發(fā)展成為市鎮(zhèn)
D.中國江南地區(qū)市鎮(zhèn)興起于明清之際
解析:考查材料分析能力。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是市鎮(zhèn)興起的根本原因,故A的說法不正確;B的說法過于絕對,可以排除;D項材料不能反映出來;“徽州人來了,就開始成立店鋪,逐步擴大”,表明徽州人帶來了商業(yè)的活躍,促進了市鎮(zhèn)的出現。
答案:C
3.明朝時嘉興石門鎮(zhèn)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須壯有力者……鎮(zhèn)民少,輒募旁邑民為傭……一夕作傭值二銖而贏。”這一記載反映的實質是( )
A.當地人口嚴重不足
B.當地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C.當地工商業(yè)經濟發(fā)展
D.當地商品經濟滲入農村
解析:注意從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材料
3、體現了雇人做工,按日取值的情況,帶有明顯的資本主義色彩。
答案:B
4.史學家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統(tǒng)計,18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占世界經濟總量的32.9%,西歐各國的總和占23.6%,美國和日本分別占1.8%和3%。上述統(tǒng)計表明當時的中國( )
A.仍是世界經濟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C.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迅速
D.經濟總量遠超歐美各國
解析:本題考查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比較分析能力。根據題干提供的數據信息可知當時中國經濟總量遠超歐美各國的狀況。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此時(1820年)仍以封建自然經濟為主導,世界的中心是西歐,英國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因此D項
4、表述正確。
答案:D
5. 中國古代婦女擇偶一般“悔作商人婦”,而到明清之際,江南等地出現了“寧肯嫁與商人”的現象。這一變化說明( )
A.商品經濟發(fā)展,傳統(tǒng)觀念發(fā)生變化
B.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傳統(tǒng)社會結構解體
C.反封建思想產生,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D.西學東漸,中國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
解析:封建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歧視商人,限制商業(yè)的發(fā)展,商人的社會地位低下,因此婦女擇偶一般“悔作商人婦”;明清之際,隨著商品經濟發(fā)展,傳統(tǒng)觀念發(fā)生變化,受商業(yè)創(chuàng)造財富的吸引和驅使,許多人紛紛投身商業(yè),婦女也“寧肯嫁與商人”,B、C、D項在材料中沒有反映。
答案:A
6. 明清資本主義生
5、產關系始終處于“萌芽”狀態(tài),主要是指( )
①始終未能出現勞動力和貨幣商品化
②其力量遠不足以瓦解封建生產方式
③總體上沒有進入工場手工業(yè)階段
④只產生在少數商品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于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歷史條件及定義的理解。①項說法錯誤,只要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即出現了勞動力和貨幣的商品化。
答案:D
7.鴉片戰(zhàn)爭前夕,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的含義是( )
A.禁絕中國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對外交流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閉邊界固守疆域
解析:此題考查對歷
6、史概念的準確理解程度。四個選項意思相近需仔細區(qū)別,教材對閉關政策沒有明確表達,因此可以用排除法。從鴉片戰(zhàn)爭前,清政府與外國存在貿易的情況看,可知禁絕對外貿易,一概排斥西方事物和封閉邊界都不符合事實,因此正確答案只能是嚴格限制對外交流,即選B項。
答案:B
8.有關清朝海禁政策的表述正確的是( )
①防范沿海人民抗清斗爭
②禁止海外貿易
③使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fā)展趨勢
④失去了開辟海外市場的契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海禁”政策并非禁止海外貿易,而是嚴格限制海外貿易。
答案:D
9.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兩廣總
7、督李侍堯在一份奏折中說:“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以絲貨為重”,“統(tǒng)計所買絲貨,一歲之中,價值(白銀)七八十萬兩,或百余萬兩,至少之年亦買價至三十余萬兩之多。 其貨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轉售外夷,載運回國?!睆纳鲜霾牧峡梢缘弥?( )
A.中國外貿出口貨物均為絲織品
B.廣東的絲織業(yè)發(fā)達
C.對外貿易集中在廣東進行
D.閉關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外貿易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據題干引文材料“其貨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轉售外夷,載運回國”分析,體現了C項。其余三項在材料中不能分析得出。
答案:C
10.大歷史學家呂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一章
8、中作出如下判斷:“清朝的衰機,可以說是起于乾隆之世?!逼洹八C”指的是( )
A.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隔絕與世界的交流
B.開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形成單一經濟結構
C.高度重視農耕經濟而喪失向工業(yè)文明過渡的先機
D.建立軍機處強化封建專制統(tǒng)治
解析:乾隆統(tǒng)治的鼎盛時期是18世紀后半期,此時西方已經開始工業(yè)革命,而中國仍然在高度發(fā)達的自然經濟上徘徊,這是中國落后的根源所在。A、B、D三項分別始于明中期、戰(zhàn)國、雍正帝時期。
答案:C
能力提高
11.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說,當時(宋代)中國的商品交換的價值,合計相當于1 500萬至1 800萬盎司黃金,折合成現在的價
9、值,約合60億至70億美元。這種現象導致( )
A.紙幣產生成為必然
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為必然
C.宋代政府重視對外貿易
D.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解析:材料中商品交換價值大必然導致貨幣的利用會出現變革,即紙幣出現成為必然,故A項正確;坊市制度的打破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而不是商品交易量價值大的必然,故B項錯誤;商品交換不等同于對外貿易,故C項錯誤;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是在明清,故D項錯誤。
答案:A
12.閱讀《歐洲運入中國白銀數量圖》。圖示數據反映了當時中國( )
A.在與歐洲貿易中占優(yōu)勢
B.被納入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C.自然經濟總體持續(xù)發(fā)展
D.新經濟
10、因素獲得大量原始積累
解析:數據圖顯示歐洲運入中國白銀數量逐漸上升,說明中國在與歐洲貿易中處于優(yōu)勢,故A項正確;被納入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故B項錯誤;材料中體現的是對外貿易,不是國內經濟,故C項錯誤;材料中體現不出新經濟因素的增長,故D項錯誤。
答案:A
13.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貿易。一位學者曾經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慣熟船務之舵工。水手不能勝任擔負重物,以謀得一朝之食?;蜃唠U海中,為賊駕船,圖目前糊口之計;其游手無賴,更無所事事?!边@位學者認為海禁造成( )
A.國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強
B.科技發(fā)展逐漸停滯
C.政府無法掌握
11、國際變化
D.人民就業(yè)機會縮減
解析:康熙年間的海禁政策,人們就業(yè)機會減少,導致沿海居民為了謀生,或者鋌而走險,參與走私;或者整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
答案:D
14. 明代漳州名士張燮在《東西洋考》一書中提到:“顧海濱一帶,田盡斥鹵,耕者無所望歲,……貧者為傭,亦博升米自給。 一旦戒嚴,不得下水,斷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勢不肯摶手困窮,于是所在連結為盜,潰裂以出,其久潛蹤于外者,既接納不敢歸又連結外夷,鄉(xiāng)導以入?!辈牧现饕从沉? )
A.抑商的必要性 B.海禁政策的惡果
C.小農經濟的脆弱 D.明朝社會矛盾激化
解析:本題考查材料閱讀與分析理解能力。從材料“
12、一旦戒嚴,不得下水,斷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勢不肯摶手困窮,于是所在連結為盜,潰裂以出,其久潛蹤于外者,既接納不敢歸又連結外夷,鄉(xiāng)導以入”可以反映由于實行海禁政策,海濱一帶無法生活,于是連結為盜。這說明海禁政策的惡果。
答案:B
15. 按照歷史學家安古斯·麥迪森測算,在1700—1820年間,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從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個歐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僅從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國卻沒有實現工業(yè)化。導致當時這種結果的原因是( )
①中國落后的小農意識非常濃厚
②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
③西方列強入侵阻礙
13、中國工業(yè)化發(fā)展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專制制度阻礙經濟發(fā)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1700—1820年”,此時西方列強還沒有入侵中國,故③不對,排除含③的選項,即可知C項為正確答案。
答案:C
合作探究
16.探究:近代前夜的危機
材料:清朝統(tǒng)治前期的二百年間,正是中西方發(fā)展出現重大逆轉時期:一個在封建社會道路上日益衰落;另一個則在資本主義道路上迅速崛起。
問題:(1)近代前夜的國內、國際形勢?
(2)近代前夜的危機表現在哪里?
答案:(1)國內形勢:①經濟上:農耕經濟形態(tài)更加凝固、強化;②政治上:封建專制統(tǒng)治更加腐
14、朽;③對外政策:清朝實行閉關自守政策。
國際形勢:①經濟上: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工業(yè)化國家;②政治上:西方主要國家經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③對外政策:推行殖民擴張政策。
(2)危機的表現:康乾盛世時的帝王對世界工業(yè)文明發(fā)展的歷史性大變革毫無認識,對外緊閉國門,對內壓制打擊工商業(yè),鄙薄科學技術,厲行文化專制,嚴重摧殘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國與西方列強的力量對比迅速發(fā)生逆轉,到英國19世紀初推行罪惡的鴉片貿易后,清帝國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機之中。
創(chuàng)新拓展
1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與朱元璋爭奪政權的張士誠、方國珍之
15、余部,入海為盜,且“每誘島倭入掠”?!痘拭髯嬗枴酚浿煸罢J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等15國,“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瀕海民不得私出?!薄敖C袼酵êM庵T國”。
——摘編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
材料二:實行海禁,濱海人民被“斷其生路”,“于是所在連結為亂,潰裂以出”。嘉靖年間(1522—1566年),東南沿海一帶出現頗有實力的海寇、海商集團,走私貿易興盛,“海禁愈嚴,賊伙愈盛”。有識之士認識到“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
隆慶年間(1567—1572年),因福建巡撫涂澤民之請,明廷“準販東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興起
16、,“農賈雜半,走洋如適市”“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或移居于呂宋(今菲律賓)者甚眾。學者估計,隆慶開禁后輸入中國的白銀至少1億兩左右,促成了稅收等政策的改變。
——摘編自晁中辰《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
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初實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調整的原因及其影響。
解析:第(1)問學生一定要抓住材料一中的“張士誠、方國珍之余部,入海為盜”“每誘島倭入掠”、朱元璋認為15國“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2)問從材料中的人民、有識之士、經濟發(fā)展等角度分析原因,從海外貿易、人民生活、經濟收入等角度分析影響。
答案:(1)背景:明廷敵對勢力殘余利用大海繼續(xù)對抗;倭寇侵擾,海盜與沿海不法之徒勾結;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統(tǒng)治者(朱元璋)對海外諸國的輕視。
(2)原因:敵對勢力消亡;影響沿海百姓生計;海禁政策已不合時宜。
影響:開禁促成了海上貿易發(fā)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計,海外移民;加速白銀內流,促成制度變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