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教學設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教學設計
——部編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淮南市舜耕中學 徐明清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第 18 課的內容。面對中國科技一窮二白的局面,以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刻苦鉆研,奮發(fā)圖強,使祖國的科技事業(yè)獲得了迅速發(fā)展,如“兩彈一星”、“神舟”系列飛船、秈型雜交水稻?這些不斷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科研成果,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1956 年,毛澤東提出了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雙百”方針,使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fā)展,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越來越大,要使學生明白每一個中國
2、人都應該擁有“文化自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兩彈一星”與載人航天事業(yè)的偉大成就;
2 知道雜交水稻技術及青蒿素的發(fā)現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
3.了解“雙百”方針,知道我國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成就;
4. 認識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yōu)秀科學家對我國科技發(fā)展做出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目標】 研讀圖、片文獻等多種類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類型史料的能力,培養(yǎng)史料實證意識,學會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理解科技和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性,培養(yǎng)尊重知識、崇尚科學、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
2. 學習錢學森、鄧稼先、袁隆
3、平、屠呦呦等科學家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
3. 學習中國科技文化事業(yè)的成就,堅定文化自信,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兩彈一星” 的研制;秈型雜交水稻和青蒿素;“雙百”方針。
【教學難點】 認識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完成課本相應預習內容;
3. 學生課前了解與中國科技成就有關的內容。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新課開始前我們來共同了解一個詞條:國家實力。國家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是指一國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科技力量;
4、 “軟實力” 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它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成就,即科技與文化成就,感受日益增強的中國國力。
新授課:
一、科技成就:科技強國(國家硬實力)
(一)“兩彈一星” ——原子能、航天技術領域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到相關問題答案并注明標記:
1、“兩彈一星”指什么? 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
2、我國分別是何時取得這些成就的?
成就
原子彈:
氫彈:
導彈:
人造地球衛(wèi)星:
時間
1964 年 10 月 16 日
1967 年 6 月 17 日
5、
1966 年 10 月
1970 年
3、我國成功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名稱是什么?我國是第幾個能獨立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發(fā)射成功的意義是什么?
東方紅一號;第五個(美、蘇、英、法)
它的發(fā)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以回答關鍵詞的方式熟悉課本,全面的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取得的具體成就。
◆“兩彈一星”的科研成果,離不開眾多優(yōu)秀科學家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出示兩段材料,同學們猜猜他們是誰?
材料一: “他從青少年時
6、代就有了科技強國的夙愿。1948 年赴美研讀, 兩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 26 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 年獲得博士學位后,謝絕恩師挽留,毅然回國。1958 年開始主持核彈研究。在飛沙走石的戈壁,經過 8 年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研制成功原子彈和氫彈?!?——“兩彈元勛”鄧稼先
材料二: “ 美國海軍部次長說:“無論到哪里,他都值五個師,我寧可把他槍斃,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經周恩來總理親自出面,中國政府多方呼吁,美國政府只好妥協。1955 年,他終于回到祖國,并在發(fā)展國防科學技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我國導彈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勛?!?——“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
【 設計意圖】
7、通過材料與猜測人物,使學生了解鄧稼先、錢學森這樣的優(yōu)秀科學家的愛國熱情與為科學事業(yè)奮斗終身的精神。
◆出示兩則材料,你能從這些優(yōu)秀科學家身上感受到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材料一:
國名
美國
蘇聯
英國
中國
時間
7 年零 4 個月
4 年
4 年零 7 個月
2 年零 8 個月
材料二:“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嚰谙取?
總結——“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勇于攀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 設計意圖】
通過我國取得科研成就之快,以及名人名言,
8、使學生感受到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這些科研工作者的艱難與不易,感受“兩彈一星”精神。
◆出示兩則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彈?
材料一:“我們今天要比昨天更強大,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要不受別人的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毛澤東”
材料二:“如果代六十年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鄧小平”
總結——國防現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發(fā)展水平和綜合國力,影響到它的國際地位。我國研制原子彈是為了粉碎
9、核威脅,打破核壟斷,維護國家安全。 國防力量的提高使我們不再挨打。
【 設計意圖】
培養(yǎng)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使學生明白中國是崇尚和平的國家。
“兩彈一星”成就的意義:
(1)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2)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二)漫步太空——航天技術領域
◆出示時間軸,學生依據課本 P92 完成:
①1999年 神舟一號 無人飛船 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
②2003 年 神舟五號 載人飛船 航天員楊利偉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標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
10、技術的國家))
③2008 年 神舟七號 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太空漫步)。
④2016 年 神州十一號 空間對接
【 設計意圖】熟悉課本,理清中國在航天技術上取得的成就。
過渡:新中國的科技研究不但在軍事科技和空間技術方面取得長足進展,而且在解決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三)農業(yè):“雜交水稻”——農業(yè)科學·
有人曾經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曾經靠“兩平”,一是鄧小平,二是_______(袁隆平)。 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決中國眾多人口溫飽問題的科學家。 ·也有人說“原子彈讓中國人不再受恐嚇!袁隆平使中國人不再挨餓!”到底袁隆平做了什么讓人們“不再挨餓”
11、?
①成就:20 世紀 70 年代,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簡要介紹: 1973 年 10 月,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種莖稈粗壯、穗大粒多、米質優(yōu)良、適應性廣的秈型雜交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加 20%,被譽為“東方魔稻”。)
②意義:為解決我國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③獎項: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一個特等發(fā)明獎
稱號:“雜交水稻之父”
總結——農業(yè)科學的發(fā)展使我們不再挨餓!說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過渡:除了吃飯問題,人口的健康問題也備受關注,中國的一位藥學家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獲得諾貝爾獎,是誰呢?
(四)醫(yī)藥:青蒿素 ——科技
12、健身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zhí)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
問題:“你”是誰?“古老文化”、“使命”、“一劫”各指什么?為何獲得諾貝爾獎?
①發(fā)現者:屠呦呦領導的科研團隊
②發(fā)現時間:20 世紀 70 年代
③作用:抵抗瘧疾
④獎項:201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總結——“青蒿素是人類征服瘧疾進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獻給人類的一份禮物。”——屠呦呦,(青蒿素是現代科技與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相結合的產物)這讓我們更加堅定了文化自信。
二、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國家軟實力
13、)
◆根據課本 P94-95,,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
1、 “雙百”方針的內容是什么? (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在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2、“雙百”方針的提出時間是? (1956 年,三大改造期間)
3、舉例指出在“雙百”方針指導下出現的作品。
類別
長篇小說
話劇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
電影
名稱
《紅巖》《青春之歌》
《茶館》
《東方紅》
《英雄兒女》《林則徐》等
4、試舉出新時期我國文化事業(yè)的項成就。
(2012 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結論:文化興邦,要堅定文化自信。
【 設計意圖】熟悉課本,簡要了解。
本
14、課總結:
◆引導學生討論:我國科技迅速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 ·
①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
②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許多毅然歸國的海外華裔科學家們熱情投入、無私奉獻。
③1988 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使科學技術同生產力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和經濟的發(fā)展
【 設計意圖】
使學生明確,新中國科技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與國家、黨、眾多優(yōu)秀科學家緊密相關,使學生明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
15、這些成就的取得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國際地位,振奮了民族精神。
在文化領域,同樣獲得巨大發(fā)展,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板書設計: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一、科技成就:國家硬實力
“兩彈一星”——核技術和航天技術
漫步太空——航天技術
雜交水稻——農業(yè)科學
青蒿素——藥物學
二、文化成就:國家軟實力
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指導方針:雙百方針
成就: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
教學反思:
本課脈絡清晰,主要使學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教授過程中可以很好地使學生理解科技和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也能使學生感受到優(yōu)秀科學家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但在教學過程中的材料主要以圖文材料為主,缺乏切合教學內容的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