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與微觀粒子模型》說課稿jy》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物質與微觀粒子模型》說課稿jy(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物質與微觀粒子模型》說課稿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與微觀粒子模型》位于浙教版八年級下第一章第二節(jié),本課題可以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研究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以及分子與原子的區(qū)別。本課題是學生對微觀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學習化學不可或缺的基礎理論。對本課題的學習不僅可以把前面的教學內容從微觀角度得到更深的認識,同時也為學生接下來學習化學方程式,質量守恒定律和物質的結構等內容奠定了基礎。同時,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科學課程的內容標準,我為本節(jié)課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2、)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物質由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構成物質;
?通過探究實驗和學生活動,讓學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區(qū)別在與在化學變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同時知道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分解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通過探究實驗和學生活動,讓學生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或圖片信息進行加工。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介紹道爾頓的原子論對化學科學的貢獻,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3.學情分析
在知識結構方面,學生在七年級上冊物質的構成章節(jié)的學
3、習中,已經知道了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以及分子的特性,在八年級上冊水的組成這一章節(jié)中,對水的電解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變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八年級的學生的思維方式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而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學生對微觀世界的首次接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結構特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將抽象事物形象化,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活動讓學生知道物質由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也可直接構成物質。
教學難點
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知道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
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化學
4、反應里是否可“分”
5.教法學法
主要采用直觀教學法、活動探究法和分組討論法。
6. 教學過程設計
1)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通過介紹道爾頓的生平小傳和他的原子論主要內容切入主題,故事型的小傳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不知不覺地進入本堂課的主題。接著設問—道爾頓所說的原子究竟是什么微粒呢?它與我們所認識的分子有沒有關系?帶著問題展開新課
2)環(huán)節(jié)二:展開新知
【首先將學生分組,四人一組,每組確定一組長,小組合作是本節(jié)課主要的教學組織 形式】
1. 鞏固舊知
展示一杯水,設問這杯水是由什么構成的?學生根據現有知識能答出是由水分子構成的。
多媒體演示水的沸騰和結冰圖片,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
5、將這兩個過程用模型表示出來。
通過以上過程的設計讓學生對前一節(jié)符號,模型的建立與作用有了更好的鞏固,因為本節(jié)課的教課教學依賴與模型與符號,因此本過程也為本節(jié)課的新課教學做了鋪墊。
2. 探究實驗
過渡:展示學生的模型,講解在水的汽化和凝固過程中,水分子本身沒有發(fā)生變化,改變的是水分子之間的距離。那么水分子是由什么構成的呢?水分子還能再分嗎?---提出問題 (請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建立假設)
建立假設:假設一:水分子可能是最小的微粒,它不能再分
假設二:水分子可能由更小的微粒構成,而這些微粒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
設計實驗:提示學生回憶電解水的實驗。我們在做電解水實驗時已知道,當直
6、流電通過液態(tài)水時,發(fā)現水變成了兩種不同的氣體:氫氣和氧氣,它們的體積比是2:1。要求學生思考這個反應說明了什么?水分子的變化我們肉眼無法看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形象直觀地表示變化的過程呢?
這里用問題提示學生可以采用模型的方法來表示這個變化過程。在此基礎上,出示水分子的結構模型,要求學生設計出水分子的電解模型,并思考根據這個模型能獲得多少信息?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做出歸納: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對比分析:請學生對比兩個模型,找出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根本區(qū)別,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區(qū)別。在學生嘗試回答的基礎上做出總結,提高了分析、比較、概括的能
7、力。
關于水的電解反應,不是直接給出結論,而是設置了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對比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體現了以科學探究為線索的特點,培養(yǎng)了科學探究的意識。
教師設疑:通過以上實驗我們知道了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而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那么是否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呢?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后教師總結哪些物質直接由原子構成。并要求學生觀察硅原子的stm圖像照片,讓學生認識原子的真實存在。
歸納總結:教師總結分子和原子的相同點、不同點、聯系、區(qū)別,重點強調它們的本質區(qū)別即在化學變化中是否可分。通過這種對比和歸納再次強調分子、原子的概念
第二課時
引入:學生分組游戲。把給出的英文
8、字母組合成單詞,看哪組組合的單詞多。
設問:目前已知的原子只有幾百種,但是世界上的物質總類不計其數,這是為什么?學生聯系游戲自然而然想到這是由于原子的不同組合。用這種生動活潑的比擬方法可以讓學生易于接受,快速進入主題。
展開新知:給出不同的物質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過氧化氫的分子模型,要求學生觀察,并設問:這些物質模型涉及多少種原子?這些原子還能構成其他分子嗎?
通過模型的展示能讓學生直觀地理解種類繁多的物質的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組成的,原子組成分子的結構不同,物質的種類也不同,同時也將微觀組成結構和宏觀物質性質聯系起來。
教師設疑:一種分子能構成幾種物質?學生分組討論,在教師引導
9、下得出結論:一種分子只能構成一種物質。接著繼續(xù)設問:一種原子能構成幾種物質?帶著問題教師展示金剛石、石墨、足球烯等物質的結構。學生通過分析得出一種原子通過不同的排列方式和結構可以構成不同的物質。接著繼續(xù)展示金剛石、石墨的外觀、硬度、導電性、導熱性等等,讓學生對比它們的不同,并設問這種不同和它們的結構有關系嗎?通過這種性質的對比,將物質的結構和性質聯系起來,嘗試形成結構—性質關系雛形。
粒子的大小和質量:我們知道分子和原子是客觀存在的,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下能看到原子的圖象,那么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指導學生閱讀圖1-14分子和原子的質量,講述一般原子的半徑。為了使學生有感性的認識,可以舉實例如一滴水中有多少個水分子,,用鋼筆寫字時一個句號是多少個碳原子的堆積。
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學生通過動手制作甲烷分子模型,能加深對模型的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