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三單元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單元測試題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三單元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單元測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三單元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單元測試題(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三單元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單元測試題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一、單選題 1 . 如圖是氣孔張開和閉合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氣孔是氣體交換的“門戶”,水分以氣體形式通過氣孔 B.夜幕降臨時,葉片大多數氣孔呈①狀態(tài),蒸騰作用隨之減弱 C.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均受氣孔開閉的影響 D.氣孔①→②狀態(tài)的轉化可能影響水和無機鹽的運輸 2 . 在“觀察植物葉片”的實驗中,滴加碘液后,把變成藍色的那部分葉片制成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請觀察下圖,分析主要變成藍色的部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 . 取一蘿卜塊先稱其質量,然后放在濃鹽水中數小時。此過程中,每隔1小時將該蘿卜塊稱量一次。下圖中最能代表蘿卜塊質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是 ( ) A. B. C. D. 4 . 移栽幼苗時,為了提高成活率,可以采取下列的哪些措施 ①在陰雨天或早晚移栽,幼苗帶土②不要碰掉枝葉③剪去一部分枝葉④給植物覆蓋遮陰⑤及時施肥⑥讓植株盡快光照,以制造營養(yǎng)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④⑤⑥ 5 . 我省加大了環(huán)境綠化、美化力度,2020年所有市縣將建成省級以上園林城市.部分街道、公園新移栽了一些樹木,下面關于移栽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必須去掉全部枝葉后移栽,這樣可以避免樹木因過度失水而死亡 B.若給移栽后的樹木輸入成分為水分和無機鹽的營養(yǎng)液,應將針頭插入其木質部 C.在中午陽光充足時移栽,植物光合作用旺盛,可為其生長提供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 D.移栽時帶一較大的土坨,主要目的是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無機鹽 6 . 能最快通過實驗現象說明植物有蒸騰作用,且設計科學合理的裝置是( ) A. B. C. D. 7 . 在“探究光照影響鼠婦生活的分布”實驗中,實驗的變量是( ) A.鼠婦的多少 B.土壤的干濕 C.有無光照 D.溫度不同 8 . 王大爺所在的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通過植樹、生產蔬菜等副業(yè)來增加收入。在植樹過程中,為了提高樹苗成活率,王大爺應該采取的措施是 ①帶土移栽②去掉部分葉片移栽③在0烈日炎炎的中午移栽④保留所有葉片移栽 A.只有一項正確 B.只有二項正確 C.只有三項正確 D.四項全正確 9 . 綠色植物蒸騰作用的意義不包括( ) A.降低葉片的溫度 B.促進植物對水分的吸收 C.增加空氣濕度,增加降水量 D.有利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 10 . 農田一次性施肥過多時,作物會出現萎蔫現象,比較嚴重時,解決的辦法是( ) A.疏松土壤 B.減少光照 C.大量澆水 D.移栽植物 11 . 導管運輸物質的特點是( ) A.由上向下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B.由下向上運輸有機物 C.由上向下運輸有機物 D.由下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12 . 小明在野外迷路并且口渴至極,幸好他有個無色塑料袋,小明將它套在一段葉片較多的枝條上,過一段時間后,收集了一些水,小明這是在利用植物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騰作用 D.以上都是 13 . 泡泡青是隨州市的特產,下列有關泡泡青種植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早春播種后用地膜覆蓋,是為了保持溫度和濕度,有利于種子提早萌發(fā) B.移栽泡泡青幼苗時,根部帶有土團的目的是防止幼根和根毛受損 C.泡泡青生長期要水肥充足,施肥的作用是給植物的生長提供有機物 D.選擇陰天或傍晚移栽幼苗,可使蒸騰作用減弱,減少水分散失 14 . 人的口腔上皮屬于( ) A.保護組織 B.結締組織 C.上皮組織 D.薄壁組織 15 . 綠色植物分別通過什么作用來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和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 C.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 D.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 16 . 百合花是頗受人們喜歡的鮮切花,對百合這種植物生命活動的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A.根從土壤中吸收葡萄糖獲得營養(yǎng) B.細胞中有機物氧化分解釋放二氧化碳 C.葉片的氣孔是氣體進出的通道 D.通過蒸騰作用將水分散失到空氣中 17 . 植物葉散失水分的“門戶”是什么 A.氣孔 B.保衛(wèi)細胞 C.葉肉細胞 D.葉脈 18 . 在炎熱的夏天,植物不會因為高溫而被灼傷,你認為其原因是( ) A.光合作用釋放了氧 B.呼吸作用釋放了二氧化碳 C.蒸騰作用降低了植物體的溫度 D.以上幾種因素都有 19 . 右圖從左到右依次是甲、乙、丙、丁四支試管,均放入相同的培養(yǎng)液后各放入一支楊樹枝條(它們的葉數、大小相同),并做如下處理后,放在陽光下照射。開始時調整它們的重量一致,每3小時記錄裝置的重量(水的蒸發(fā)忽略不計)。甲葉片不處理,乙葉片上表皮涂上凡士林,丙葉片下表皮涂上凡士林,丁葉片上表皮和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5小時后,4支試管的重量由大到小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丙甲乙丁 C.乙丙甲丁 D.丁丙乙甲 二、綜合題 20 . 在生物圈中,綠色植物對于促進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具有重要作用。請回答下列問題: (1)綠色植物可以通過_____作用促進生物圈中的水循環(huán),完成此生理過程的主要器官是_____。 (2)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_____,放出_____,維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3)人們常常將盆栽的花卉放在臥室中美化環(huán)境,這是不科學的,為了說明這一問題,可以做這樣的實驗: ①將一株盆栽天竺葵用透明塑料袋罩住,從莖的基部扎緊袋口。 ②放置6小時后,將袋內氣體導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觀察石灰水是否變渾濁。 以上步驟中有一處明顯的不合理的地方,應改為:_____;通過改正后的實驗,得出結論: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了_____。 (4)生物圈中各種生物進行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最終來源于綠色植物固定的_____。 21 . 為了解茶樹的生長規(guī)律,某科研機構選擇了烏牛早、浙農117號和龍井43號三種均生長了一年的盆栽茶樹進行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實驗在二氧化碳濃度保持恒定、水分適宜的同一溫室內進行,并用科學儀器測出三個茶樹品種的單位葉面積內有機物的積累量,實驗結果如圖甲所示,同時記錄溫室內的溫度,如圖乙所示。請分析回答: (1)由圖甲可知,三個茶樹品種的單位葉面積內有機物積累量高峰都出現在_____(填具體時間),說明此時植物的_________作用最強,制造有機物最多;葉片制造的有機物由葉脈中的______________運輸。 (2)綜合分析圖甲和圖乙的實驗數據,你認為該實驗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 (3)茶樹的根根尖分生區(qū)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陽光下,用透明塑料袋套住一枝條,并扎緊緊袋口,過兩個小時,發(fā)現袋內有大量水珠,這是由于___________作用的結果。 22 . 圖甲表示發(fā)生在植物體內的某些生理過程,圖乙為該植物葉片的橫切面結構示意圖,圖丙為該植物葉肉細胞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甲中物質b代表________;圖乙中的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是通過葉片上的[________]進出植物體的. (2)過程[A]表示的生理過程________,為植物生長、細胞分裂等生命活動提供所需要的________. (3)植物體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絕大部分通過過程[________]散失掉了;該生理過程促進了生物圈的________. (4)植物間作套種、合理密植是為了提高過程[________]的效率;該生理過程能合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并能維持大氣中的________平衡. 23 . 圖甲中A、B、C分別表示某植物葉片所進行的生理活動,圖乙為該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0~24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變化曲線。請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 (1)A發(fā)生在細胞的葉綠體內_____; (2)移栽植物時,常在陰天或傍晚進行,目的是為了降低B_____; (3)對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C_____; (4)氣孔張開和關閉可調節(jié)A、B、C_____; (5)圖乙中代表呼吸作用的曲線是I_____。 第 9 頁 共 9 頁 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二、綜合題 1、 2、 3、 4、-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三單元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單元測試題 人教版七 年級 生物 上冊 第三 單元 綠色植物 生物圈 水循環(huán) 單元測試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10618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