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敘永縣永寧中學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9課《土地的誓言》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四川省敘永縣永寧中學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9課《土地的誓言》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9 土地的誓言
【預習指導】
一、預習要求:
1.熟讀課文3-5遍,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夠在文中找出“土地的誓言”的具體內(nèi)容。
3.能夠在原文中勾出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
二、預習檢測:
1.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 )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原名 ( )
2.給加橫線的字注音,理解下列詞語。
熾痛( ) 嗥鳴( ) 斑斕( ) 亙古( ) 蚱蜢( ) 怪誕( ) 默契( ) 田壟( ) 污穢( ) 鎬頭( ) 泛濫(
2、 ) 讕語( ) 蕻 ( )
3.解釋下面詞語。
熾痛: 泛濫: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污穢:
三、自學方法指導:
1.利用教輔資料,了解相關背景知識。
2.朗誦法
一讀準字音,解決語音障礙。
二讀熟讀課文,要求讀3遍。
3.圈點勾畫法。
勾出每一段的關鍵詞。
勾出文章表現(xiàn)情感的詞語。
四、本課與前階段學習內(nèi)容的勾連:
本單元五篇文章全是在戰(zhàn)爭年代體現(xiàn)愛國主義的文學作品,但是其表達不一樣?!饵S河頌》是以歌詞的方式
3、呈現(xiàn)愛國,《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以小說的方式呈現(xiàn)愛國,《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土地的誓言》是以散文的方式呈現(xiàn)愛國,《木蘭詩》是中國古代以樂府的形式體現(xiàn)愛國。
《土地的誓言》里的呼告手法孩子們第一次接觸。
變化人稱是第二次出現(xiàn),初次出現(xiàn)在第一冊《我的老師》
【課堂建議】
一、教師的教學預設
1.學情預設:本文在理解文章的情感上會有障礙,對于一些雋永的語句的理解也會有障礙。
2.教學課時:2課時
二、重難點突破
1.教學重點
感知文章整體內(nèi)容,并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2.教學難點:
精讀重要語段,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師解決重難點的方法與
4、手段
1.誦讀法。讓學生自由讀,找出優(yōu)美句子讀,找出關鍵句子讀,找出抒情句子讀,通過讀,明白作者的情感。
2.圈點勾畫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3.精講法。
四、學生怎樣展開自主合作學習
環(huán)節(jié)一:自主學習
1. 課前按預習要求進行自主預習學習。
2.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么內(nèi)容,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
解決方法:填空
全文分為兩段,第一段的內(nèi)容:
通過描繪(哪些事物) ;抒發(fā)了作者的 感情。這些感情在第一段中通過(哪些詞語來體現(xiàn)的)
第二段的內(nèi)容
5、:
本段寫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留下 。為主要敘事線索,表達我對故鄉(xiāng)的 之情,文章中有八個字可以概括。他們是 。
3.“土地的誓言”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環(huán)節(jié)二:合作學習,展示交流。
合作學習的內(nèi)容
品味鑒賞:本文的語言優(yōu)美,飽含深情,請找出其中幾處進行賞析。(結合課后練習一)
合作學習的指導方法
可從思想內(nèi)容、修辭表達以及詞語內(nèi)涵等多角度去發(fā)現(xiàn)、品味
合作學習操作步驟
1.先自主學習,找出文中你認為優(yōu)美的句子進行賞析。
2.小組內(nèi)交流互
6、賞
3.全班展示交流。
環(huán)節(jié)三:質(zhì)疑學習,老師精講。
1.呼告的作用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情緒的激動,他有一種傾吐的欲望,對土地以“你”相稱,使抒情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2.文中人稱變化的好處。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chǎn)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五、課堂微檢測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2.課文總共只有兩段,這兩段在內(nèi)容和結構上有何
7、相同之處?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明確:結構的相同之處:都是先直接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然后進行回憶,最后直接抒情。內(nèi)容上的相似之處:都有對故鄉(xiāng)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 ……怪誕的狂風?!钡诙危骸霸诠枢l(xiāng)的土地上……多么豐饒。”)
表達了“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充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仿佛使人諦聽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到熱血的沸騰。
【拓展延伸】
建議一:仿寫訓練
當我 , 當我 , 當我
我想起 , 我看見
8、 , 我聽見 ,
我看見 。
建議二:中作者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并進行仿寫訓練:“碧綠的白樺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薄?
建議三:總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征。
答案(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傾訴了對土地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的對象擬人化,還通過多次反復,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共鳴。
(2)選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fā)感情。
(3)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增強氣勢。(“當我躺在土地上的
9、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xiāng)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4)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chǎn)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素材鏈接】
1.寫作背景資料的介紹。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條湖事件”,發(fā)動了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戰(zhàn)爭。當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稱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以此為借口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fā)動進攻。這就是震驚中外的“
10、九·一八事變”。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占領。此后,日軍迅速占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直至現(xiàn)在,9月18日在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2.作者生平資料的介紹,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現(xiàn)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原名曹漢文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贰洞蠼贰督巷L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臺》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
3.端木蕻良筆名由來的認識
說法一:隨養(yǎng)父姓
中國著名國畫師端木夢錫的
11、孫子端木小明說的,內(nèi)容是說端木夢錫先生曾經(jīng)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筆會上相遇,因為同姓,所以問及到家世,然后端木蕻良先生說自己本不姓端木,是隨養(yǎng)父改的姓,后來用這個筆名發(fā)表了短篇小說《鴜鷺湖的憂郁》。
說法二:避免迫害
《閩南日報》2002年10月9日吳桂玲所寫的短文《戰(zhàn)爭與作家的筆名》,里面說“由于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曹漢文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給自己取了 ‘端木蕻良’這樣一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這個復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東北紅高粱中的‘紅粱’移作名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墒牵敃r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所以,他靈機一動,就將‘端木紅粱’中的‘紅’字改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這樣‘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漢文的筆名”。
在親屬中也并無姓端木者。是在1936年經(jīng)鄭振鐸推薦給《文學》雜志發(fā)表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鴜鷺湖的憂郁》時,想取一個不與別人犯重的筆名——復姓“端木”、名“紅梁”(他的家鄉(xiāng)至今管高粱叫紅梁)。責編王統(tǒng)照嫌“紅”字在當時惹眼犯忌,建議換成一個較生僻的“蕻”字。后覺“蕻梁”二字組合起不理想,便又改為“蕻良”。
(設計說明:督促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并調(diào)動學生課外學習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