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上冊實驗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生物上冊實驗教案.doc(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龍山縣石牌鎮(zhèn)初級中學八年級生物(上)實驗教學教案課題:實驗觀察蚯蚓執(zhí)教人:鄧水英 班級:八年級133班總第1課時 時間:2017年9月7日共性部分學情分析個性化部分學習目標:飼養(yǎng)與觀察蚯蚓,闡明蚯蚓適應陸生環(huán)境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特點。方法:觀察法、比較法、實驗法、談話式、啟發(fā)引導式、自主、合作、探究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增強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感意識。學習重點 1、闡明蚯蚓在呼吸、運動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特點 2、環(huán)節(jié)動物的主要特征。 學習難點 1、蚯蚓在呼吸、運動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特點。教師準備: (1)蚯蚓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的教學錄像;其他的環(huán)節(jié)動物的圖片展示
2、 (2)放大鏡、棉花、清水、玻璃板、鑷子。 2.學生準備: (1)課前飼養(yǎng)并觀察蚯蚓的生活習性和形態(tài)結構。 (2)玻璃板、糙紙,飼養(yǎng)裝置(取無色透明塑料筒或玻璃缸)。 教學過程 情境創(chuàng)設: 上節(jié)課把我們學習了水中生活的動物,了解了魚類能在水中生活是因為有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結構。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陸地上生活的動物蚯蚓。小小蚯蚓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它會有哪些結構與環(huán)境相適應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究。 閱讀質疑,自主探究,若自己不能完成與小組成員合作探究。(1)、蚯蚓適于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它的生活習性(包括食性)是怎樣的?(2)閱讀教材,你認為下面的實驗我們要從哪幾方面進行觀察?(3)說說蚯蚓有哪些特點
3、?(4)用手觸摸蚯蚓的體壁,是否感覺有黏液?知道為什么嗎?(提示1:大家想想看,如果把蚯蚓長時間放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中,蚯蚓會怎么樣?)(5)觀察蚯蚓,知道它身體分節(jié)的意義嗎(6)蚯蚓的運動究竟是怎樣完成的呢?肌肉和剛毛是怎樣配合的呢?觀看視頻后回答。 (7)描述蚯蚓在粗糙的紙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運動的快慢情況?為什么?(8)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出蚯蚓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是與它深層穴居相適應的? (9)試驗結束后,我們應該怎樣處理這些小生命呢?除了蚯蚓外,你還知道哪些環(huán)節(jié)動物?課堂小結學生談收獲課題: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執(zhí)教人:鄧水英 班級:八年級133班總第2課時 時間:2017年10月1
4、1日共性部分學情分析個性化部分一、實驗目的1觀察動物通過“嘗試與錯誤”形成一種新的行為的過程。2聯(lián)系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合理結論。3理解學習行為對于動物生存的重要意義。二、實驗準備1知識準備:學習行為的概念和意義。2研究的方法指導: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以及這兩種方法的結合。三、實驗材料實驗動物:小鼠、倉鼠或是豚鼠。實驗材料:紙板(用于制作“迷宮”),制作“迷宮”的各種工具(剪刀、膠帶等),小鼠食物,籠子幾個(配飲水裝置),一包木屑(墊于籠中,用于小鼠保暖),紙、筆等記錄用具,相關視頻。四、活動過程和方法1按照計劃準備好迷宮、小鼠和食物。2從迷宮的入口處放入小鼠,同時在出口處
5、放置食物。3記錄小鼠從入口到出口的時間,或者記錄小鼠“嘗試與錯誤”的次數(shù)。若小鼠過了很長時間還沒到達出口可以適當引導一下。4重復上述實驗過程57次,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5統(tǒng)計全班結果。6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五、問題與交流(一)操作注意事項1在觀察和測量過程中注意愛護實驗動物。2觀察后進行記錄。3觀察結束后清理實驗臺,按要求回收實驗動物,并洗手。(二)重難點知識1動物的學習行為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2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在走迷宮時,“嘗試與錯誤”的次數(shù)越少。3動物的年齡越小,越容易表現(xiàn)出學習的過程。(三)思考討論1“嘗試與錯誤”學習行為的建
6、立過程是怎樣的?2你的實驗數(shù)據(jù)與同學的數(shù)據(jù)是否相同?為什么?3如果把實驗動物換成烏龜,你預期“嘗試與錯誤”的次數(shù)將會增加還是減少?為什么?4學習行為對于動物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義?課題:探究螞蟻的通訊執(zhí)教人:鄧水英 班級:八年級133班總第3課時 時間:2017年10月26日共性部分學情分析個性化部分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通過探究螞蟻信息交流的方式 2.認識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 能力目標:1.運用已有知識經(jīng)驗進行推理和假設,嘗試探究螞蟻的信息交流方式 2.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3.探究報告的完善。 情感目標:1.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 2.認同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認同合
7、作與交流的重要性; 3.培養(yǎng)學生愛護小動物,拒絕殘害生命的現(xiàn)象發(fā)生。 教學重點: 1.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 2.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進行推理和假設。 3.培養(yǎng)學生在探究、合作中的嚴謹求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難點: 1.探究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2.探究報告的完善。 3.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進行推理和假設。 學情分析:學生對群體生活動物的社會行為很感興趣,但在具體探究螞蟻的行為時,很多學生無從下手,很難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探究方案的設計,不過,通過引導,學生也能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完成。 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為主,結合教師輔導、引導、提問、總結的教學方式。 教學用具:
8、數(shù)碼相機 香水 各種食物 小紙片 教學改進: 關于螞蟻行為的探究,由于初一年級重點學習了探究的基本方法,所以這個探究我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空間,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并自主制定探究計劃,而且要求學生在課下分小組完成探究。一:鋪設紙片 由于在操場觀察螞蟻時,地面不夠平整,螞蟻不一定完全按照你所指示的路徑走動。為了防止偵察蟻從紙片底下鉆來鉆去,同學們用雙面膠把紙貼好,實驗效果更好,更明顯。 二:紙片的顏色 書本上沒有明確指出鋪路用的紙是什么顏色,但由于書上畫的是白紙,而且白紙最常見,所以同學們很容易認為是用白紙,但在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班里的同學提出置疑:螞蟻沿著白紙的排列形狀排列成圓形,
9、就一定能證明偵察蟻在紙上留下了氣味嗎?有沒有可能是白色對螞蟻特別有吸引力呢?經(jīng)過認真思考同學提出的問題,我們對本實驗進行了改進:用與環(huán)境顏色很接近的紙片來鋪路,實驗結果和用白紙是一樣的。這就說明紙的顏色對螞蟻并沒有影響。不過為了使實驗更讓人信服,我們最好盡量避免干擾。 三:紙片的排列 有的同學對食物的氣味是否會干擾偵察蟻留下的氣味提出置疑,于是不少同學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將小紙片重新排列成不同半徑的圓形,把食物放在圓心處,觀察蟻群的行為。通過多次實驗,證明食物的氣味確實會干擾偵察蟻留下的氣味。為了避免干擾,重新排列紙片時,圓的半徑要盡量的大一些。 四:圖形的排列 挪動的紙片重新排列時,我們排列成
10、了幾種不同的圖形:星形、六邊形,圖形比課本上的更復雜,同樣觀察到蟻群繞著圖形不斷的走動,確實能證明螞蟻靠氣味交流信息。 課題:探究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執(zhí)教人:鄧水英 班級:八年級133班總第4課時 時間:2017年11月15日共性部分學情分析個性化部分教學目標:1、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2、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3、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教學重難點:重點:1、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2、如何策劃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難點:探究活動中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做好觀察記錄。教學準備
11、:長霉的饅頭、面包,“長毛”的水果,變質的牛奶,每組兩套裝有牛肉汁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已經(jīng)高溫滅菌),無菌棉棒,透明膠帶,標簽紙,放大鏡。教學過程:提問學生:1、細菌和真菌是什么樣的?2、細菌和真菌在哪兒能找到?3、你是怎樣知道細菌和真菌的存在的?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闡述:細菌和真菌無處不在,只是細菌很小,大部分真菌的個體也比較小,緊靠肉眼很難發(fā)現(xiàn)。為了觀察和檢測,可以在培養(yǎng)皿中加入適于細菌或真菌生長的物質,制成培養(yǎng)基來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基上,它們會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變質的牛奶中生長的是細菌,在長霉的面包和饅頭上生長的是霉菌,也就是真菌。通過觀察和比較,細菌的菌落比較小
12、,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的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wǎng)狀,有時還能呈現(xiàn)紅、褐、綠、黑、黃等不同的顏色。教師提問: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的確非常廣泛,同學們想一想,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呢?學生:在高溫滅菌的環(huán)境中,不與空氣接觸的情況下,可能沒有細菌和真菌的存在。制定探究計劃:1、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有兩套裝有牛肉汁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已經(jīng)高溫滅菌)。2、在標簽紙上標出組別、實驗日期、編號(1號或2號),將標簽紙培養(yǎng)皿的底部。3、要求各個小組選取不同的環(huán)境進行實驗。(如:教室或草地、林中、汽車站旁等地方)4、到達目的地后,拿出1號培養(yǎng)皿
13、并打開蓋子,暴露在空氣中5分鐘,在蓋上蓋子,2號培養(yǎng)皿不做任何處理。5、將1號和2號培養(yǎng)皿均拿回實驗室中,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培養(yǎng)。6、定期做好觀察與記錄。7、各個小組交流、討論在實驗過程中的得與失,相互學習經(jīng)驗以求取長補短。課題:實驗觀察酵母菌和霉菌執(zhí)教人:鄧水英 班級:八年級133班總第5課時 時間:2017年11月29日共性部分學情分析個性化部分實驗名稱:觀察酵母菌和霉菌(書上76頁)實驗目的:認識酵母菌、霉菌的形態(tài)結構。實驗器材:酵母菌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好的青霉,吸管,鑷子,顯微鏡,解剖針載玻片,蓋玻片,放大鏡,稀釋的碘液,吸水紙。實驗步驟:1、取一滴酵母菌培養(yǎng)液,滴在載玻片上,蓋上蓋
14、玻片,用顯微鏡觀察,就能看到一個個橢圓形的細胞,細胞中有明顯的液泡,這就是酵母菌。2、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引,對酵母菌進行染色,在顯微鏡下能看到酵母菌細胞中染上色的細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細胞上長出大小不一的突起,這是酵母菌在進行出芽生殖。3、從培養(yǎng)皿中取一塊長有青霉的橘子皮,墊上白紙,用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一條條直立生長的白色絨毛,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絲,菌絲的頂端長有成串的青綠色的孢子。4、用解剖針挑起少許長有孢子的菌絲,制成臨時裝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注意觀察菌絲有沒有顏色,直立菌絲的頂端有沒有掃帚狀的結構,以及孢子的著生狀態(tài)和顏色。應觀察到的現(xiàn)象:青霉的菌體是由許多細
15、胞連接起來的菌絲構成的,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實驗結論:認識了酵母菌,霉菌的形態(tài)結構。課題:制作制作米酒執(zhí)教人:鄧水英 班級:八年級133班總第6課時 時間:2017年 月 日共性部分學情分析個性化部分一、教學目的1、知識目標:以制作米酒為例了解傳統(tǒng)發(fā)酵技術的應用,說明制作米酒過程的科學原理。2、能力目標:根據(jù)實驗流程示意圖和提供的資料,設計實驗步驟,嘗試米酒的制作過程。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探究影響米酒品質的因素。二、教學重點說明米酒制作過程的科學原理,設計并完成米酒的制作。三、教學難點在實踐中探究影響米酒品質的條件四、釀制米酒的材料用具電飯煲、糯米或大米、酒曲、發(fā)酵容器
16、等五、實驗原理1、米酒的制作是酵母菌通過發(fā)酵所得的產(chǎn)物。2、寫出葡萄糖發(fā)酵的反應式:C6H12O6 + 6 O2 6 CO2 + 6 H2O(有氧條件下) C6H12O6C2H5OH + 2 CO2 (無氧條件下)3、發(fā)酵需要適宜的條件:20左右最適合酵母菌繁殖,酒精發(fā)酵時一般將溫度控制在30左右。六、實驗步驟(一)實驗前準備工作1、糯米淘洗干凈,用干凈冷水浸泡45個小時。水層約比米層高出20厘米。浸泡時水溫與時間:冬、春季15以下14小時,夏季25以下8小時,以米粒浸透無白心為度,夏季更換12次水,使其不酸。2、電飯煲、盆、砂鍋、蓋、攪勺等洗凈備用。(二)米酒制作1、將浸泡的糯米放入電飯煲中
17、,加入適量干凈水,通電電飯煲蒸熟糯米。2、將蒸熟的糯米冷卻至30或室溫,用筷子翻翻糯米以加快冷卻。在冷卻好的糯米上灑少許涼水,用攪勺將糯米弄散。用水要盡量少。3、將酒曲研成粉末,將酒曲撒在糯米上,邊撒邊拌,盡量混均勻,混勻后再撒,留下一點點酒曲。 4、將糯米轉移到發(fā)酵容器砂鍋中,邊放邊用手掌輕輕壓實。放完后將最后一點酒曲撒在上面。用少許涼水將手上和攪勺上的糯米沖洗到容器內,再用手將糯米壓 一壓,抹一抹,使表面光滑。5、蓋好砂鍋蓋子,放置在20多度的地方,經(jīng)30小時左右即可出甜味。 如溫度偏低,可用棉衣或者輩子將砂鍋焐起來。中間可打開看看,可適量再加點涼白開。糯米酒做好后為防止進一步酒化,需裝瓶放入冰箱存放,隨時可吃。七、實驗現(xiàn)象及記錄學生分小組動手操作,并把整個過程記錄下來。一周后,品嘗米酒。小組成員品嘗本小組釀制的米酒,記錄米酒的顏色、味道等現(xiàn)象。八、交流與評價各個小組匯報,教室引導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和討論:1、各組戰(zhàn)士制作成果,簡要闡述制作過程。2、各小組交流成果,品嘗并作出評價。(好的地方和失敗原因)3、自由討論影響米酒品質的因素及保存米酒的方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