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專用)2020版高考數學一輪總復習 專題8 立體幾何 8.4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質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浙江專用)2020版高考數學一輪總復習 專題8 立體幾何 8.4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質課件.ppt(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高考數學(浙江專用),8.4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質,考點垂直的判定和性質,考點清單,考向基礎 一、線面、面面垂直的判定 1.直線與平面垂直 (1)定義:如果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相交,并且和這個平面內的任意一條 直線都垂直,則稱這條直線和這個平面互相垂直. (2)判定定理:如果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那么這條直線垂直于這個平面;用數學符號表示為:已知m,n,mn=B,lm,ln,則l.,2.點到平面的距離、線到面的距離 (1)從平面外一點引平面的一條垂線,這個點和垂足間的距離,叫做這個點到這個平面的距離. (2)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平行時,這條直線上任意一點到這個平面的距離,叫
2、做這條直線和這個平面的距離. 3.斜線在平面內的射影 (1)從斜線上斜足以外的一點向平面引垂線,過垂足與斜足的直線叫做斜線在這個平面內的射影,垂足與斜足間的線段叫做這個點到平面的斜線段在這個平面內的射影. (2)斜線上任意一點在平面上的射影一定在斜線的射影上. 4.垂線段和斜線段長定理,在空間內,從平面外一點向這個平面所引的垂線段和斜線段中:(1)垂線段最短;(2)射影相等的兩條斜線段相等,兩條斜線段相等,它們的射影也相等;(3)射影較長的斜線段也較長,較長的斜線段的射影也較長.這就是 垂線段和斜線段長定理,應當注意:定理中涉及的垂線段和斜線段都是從平面外同一點引出的,缺少這個條件,結論不成立
3、. 5.平面與平面垂直 (1)定義:一般地,平面和相交,如果它們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就說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記作. (2)判定定理:一個平面經過另一個平面的一條垂線,則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符號表示為.,二、線面、面面垂直的性質 1.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 同垂直于一個平面的兩直線平行. 2.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設為) (1)斜線與平面所成的角的定義:平面的一條斜線和它在這個平面內的射影所成的銳角,叫做這條直線和這個平面所成的角. (2)當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時,規(guī)定它們所成的角是直角;當一條直線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內時,規(guī)定它們所成的角為0的角.,(3)最小角定理:斜線和平面所成的角是這條
4、斜線和這個平面內的直線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 3.平面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 兩個平面垂直,則一個平面內垂直于交線的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垂直.符號表示為a. 4.二面角的概念及計算 (1)從一條直線出發(fā)的兩個半平面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二面角.這 條直線叫做二面角的棱,這兩個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棱為AB,面分別為、的二面角記作二面角-AB-,如果棱為l,那么這個,二面角記作-l-. (2)在二面角-l-的棱l上任取一點O,以點O為垂足,在半平面和內分別作垂直于棱l的射線OA和OB,則射線OA和OB構成的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來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說這個二
5、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考向突破,考向一空間垂直關系的判定,例1(2018浙江寧波模擬(5月),3)已知直線l、m與平面、,l,m,則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A.若lm,則必有 B.若lm,則必有 C.若l,則必有 D.若,則必有m,解析對于選項A,,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 對于選項B,,可能垂直,可能相交不垂直,也可能平行; 對于選項D,m,可能垂直,可能平行,還可能m在平面內; 對于選項C,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結論正確.,答案C,考向二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的求法,例2(2018浙江金華十校第一學期期末調研,19,15分)如圖,在四棱錐S-ABCD中,ABCD,
6、BCCD,AB=2,BC=CD=SD=1,側面SAB為等邊三角形. (1)證明:ABSD; (2)求直線SC與平面SAB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1)證明:如圖,取AB的中點E,連接ED,DB,SE,可得正方形DEBC,AD=,DB=,DEAB. 又側面SAB為等邊三角形,SEAB. SEDE=E,AB平面SDE, ABSD.,(2)解法一:空間向量法. 如圖,由(1)知,DEDC,過D作DF平面ABCD,則DE,DC,DF兩兩垂直,分別以DE,DC,DF所在直線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D-xyz, 則D(0,0,0),A(1,-1,0),B(1,1,0),C(0,1,0),可求得S
7、.(10分),則=,=(0,2,0),=,設平面SAB的法向量是n= (x,y,z),由得取x=1,則n=(1,0,).(12分) 設直線SC與平面SAB所成的角為,則sin ==. 故直線SC與平面SAB所成的角的正弦值為.(15分) 解法二:等體積法. 連接AC,AB平面SDE,AB平面ABCD,平面ABCD平面SDE,過S作DE的垂線SF,則SF平面ABCD,在等腰SDE中,易得SF=,(9分),VS-ABC=SABCSF=, 設點C到平面SAB的距離為h, 則VC-SAB=SSABh=h, 由VS-ABC=VC-SAB得h=.(12分) 又ABSD,ABCD,CDSD. 設SC與平面S
8、AB所成角為, 則sin ===, 故直線SC與平面SAB所成角的正弦值為.(15分) 解法三:傳統(tǒng)找角法.,如圖,過S作SFCD,且SF=CD,連接FB,FC, 易證平面BCF平面SDE,AB平面BCF, 平面ABFS平面BCF.(9分) 過C作CGFB于G,連接SG,則CG平面ABFS, 故CSG即為直線SC與平面SAB所成的角,(12分),又ABSD,ABCD,CDSD. 在等腰BCF中,易得CG=, 故sinCSG===, 故直線SC與平面SAB所成角的正弦值為.(15分) 解法四:距離轉移法. CDAB,CD平面ABS,AB平面ABS,CD平面ABS, 故C、D到平面ABS的距離相等
9、. AB平面SDE,平面ABS平面SDE,(9分) 過D作DHSE于H,則DH平面SAB,,在等腰SDE中,易得DH=,(12分) 又ABSD,ABCD,CDSD. 設SC與平面SAB所成的角為, 則sin ===, 故直線SC與平面SAB所成角的正弦值為.(15分),考向三二面角的求法,例3(2018浙江新高考調研卷三(杭州二中),19,15分)已知矩形ABCD,MB平面ABCD,NC平面ABCD,且MB=NC=,BC=2,PAD為邊長 為2的正三角形,且平面PAD平面ABCD. (1)求證:平面PAD平面PMN; (2)若AB=4,求平面PBC與平面PMN所成銳二面角的余弦值.,解析(1)
10、證明:取AD的中點O,連接PO,OB,OC,PAD為正三角形,POAD,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PO平面ABCD,POMB,PO=MB=,故四邊形OPMB為矩形,PO PM,同理,POPN,PO平面PMN,又PO平面PAD,平面PAD平面PMN.,(2)根據(1)知,所求的二面角與二面角P-BC-A相等,過O向BC作垂線交BC于H,連接PH,則PHO為二面角的平面角,PO=,OH=4,PH= =.故cosPHO==.,方法1線面垂直判定的方法 1.線面垂直的定義. 2.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b,ac,b,c,bc=Ma). 3.平行線垂直平面的傳遞性(ab,ba)
11、. 4.面面垂直的性質(,=l,a,ala). 5.面面平行的性質(a,a). 6.面面垂直的性質(=l,,l). 7.向量法:證明直線的方向向量為平面的法向量.,方法技巧,例1(2018浙江臺州高三期末質檢,19)如圖,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4,點E,F分別為BA,BC的中點,將ADE,DCF分別沿DE,DF折起,使A,C兩點重合于點A,連接AB,EF,BD. (1)求證:EF平面ABD; (2)求AD與平面BEDF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1)證明:ADAE,ADAF,AEAF=A, AD平面AEF, 又EF平面AEF,ADEF, 由已知可得EFBD,又BDAD=D,EF平面ABD.(7分)
12、 (2)由(1)可得平面ABD平面BEDF,則ADB為AD與平面BEDF所成的角, 設BD,EF交于點M,連接AM,則AM=BM=,DM=3, 又AD平面AEF,AM平面AEF,ADAM,(12分) 在RtADM中,sinADB===, AD與平面BEDF所成角的正弦值為.(15分),方法2面面垂直判定的方法 1.面面垂直的定義(作出兩平面構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計算其平面角為90). 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a. 3.向量法:證明兩個平面的法向量垂直.,例2(2017浙江嘉興基礎測試,18)如圖,在三棱錐P-ABC中,ABC是等邊三角形,D是AC的中點,PA=PC,二面角P-AC-B的平面
13、角的大小為60. (1)求證:平面PBD平面PAC; (2)求AB與平面PAC所成角的正弦值.,解題導引 (1) (2),解析(1)證明:由題意得BDAC,PDAC,又BDPD=D,所以AC平面PBD,又AC平面PAC,所以平面PAC平面PBD. (2)易知PDB即為二面角P-AC-B的平面角,所以PDB=60. 作BOPD于O,連接AO,由(1)知BO平面PAC,所以BAO即為直線AB與平面PAC所成的角.令AB=2a,則BD=a,BO=BD=a,所以sin BAO===.,評析本題考查線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質、面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質、線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和計算.考查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