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論語復習之14中庸之道.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論語復習之14中庸之道.ppt(2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國有深遠的影響。中庸是孔子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的道德準則??鬃又v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禮宗法等級制的社會政治秩序。,中 庸 之 道,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評析】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最高的德行。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即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tài)。也指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一個方面。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 春秋時期,人們的野心更為膨脹, 你爭我奪,國家衰敗,人民貧窮。孔子此時提出“中庸”學說,有很重大的社會意義??鬃诱J為,人的需求應該維持在中等水平。這與老子的“知足常樂”是同一個道
2、理。把“中庸”理解為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人人都知道,人人都能做到,這個社會才能安定繁榮。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講中庸,就否定了對立面的斗爭與轉化。,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評析】 “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本節(jié)是對子路和閔子騫評價后的延伸,子路的窮盡問題和閔子騫的“言必有中”,都存在著“過猶不及”的問題。子張和子夏的問題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作人做事,稍有不慎,便會“過猶不及”,所以我們每一個言談舉止都要謹慎小心,按照既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做事,才會少犯錯誤。,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評
3、析】 要求君子不要去希求什么別的物質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去追求名利什么的。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便什么都有可能得到。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庇懈呱腥烁竦木訛槿斯⒂焉?,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評析】 “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一是流于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于退縮,不敢作為??鬃诱J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所謂正己,就是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然后才能正人。一個人在必須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時,找不到恰當?shù)男袨榉绞剑?/p>
4、他有可能狂,有可能狷,但這只能是暫時的。君子可以“行不由徑”,但作為一個君子,還是應該走正道。 有誰見過出門而不經(jīng)過大門的人呢?當然有,翻墻出去也可以,翻墻是捷徑,一次二次可以,但長期翻墻還是不行的,最終還是應該走正道,由大門進出。,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評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禮記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既要遵守禮所規(guī)定的等級,又不要出現(xiàn)不和??鬃犹岢觥昂蜑橘F”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以安定當
5、時的社會秩序。 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jié)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評析】 人的個性和環(huán)境各異,言行也各異。 君子可以與他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與人和平共處,求大同存小異,也就是允許有不同意見、不同思想的存在,還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他的言行雖然帶有他的個性,但始終遵守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對待任何事情都能獨立思考,從不盲目附和。但小人為人處事的原則則是要求人人都一樣,不允許有不同的意見看法,不允許有不同思想的存在。小人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不能與別人保持融
6、洽友好的關系。 “和而不同“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評析】 每一樣東西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同樣的喜歡和厭惡。 如何對一個人正確評價,其實并不容易。但在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個原則,即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jù),而應以善惡為標準。聽取眾人的意見是應當?shù)模彩桥袛嘁粋€人優(yōu)劣的依據(jù)之一,但決不是唯一的依據(jù)。他的這個思想對于我們今天識別好人與壞人有重要意義。,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評析】 “鄉(xiāng)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的偽君子,這些人欺世盜名,卻可以堂而皇之
7、地自我炫耀??鬃臃磳Α班l(xiāng)愿”,就是主張以仁、禮為原則,只有仁、禮可以使人成為真正的君子。,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痹唬骸百n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評析】 君子恥于說別人的壞話,不是不敢說,而是不愿意說,某個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或是錯誤的事情,當面批評他一下也就是了,何必要背后說人呢?對上級的各種事務不了解。不了解就加以誹謗,容易犯錯誤,所以君子恥于這樣做。 這師生兩人的對話,根本就在于說明陽貨、公山弗擾、佛肸等這些竊國、竊位者是沒有羞恥心的,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他們可以“無
8、所不至矣”。而君子正因為有了羞恥之心,所以有些事情便不愿意去做。,探究:中庸之道,探究:孔子的中庸之道,1、中庸是孔子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的道德準則??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把中庸稱為至德,即道德的最高準則。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對過與不及,要在過與不及兩端之間轉折和把握一個中點或度。按宋代學者程頤的解釋,就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2、孔子講中庸,是要保持事物的常態(tài)不變,保持事物的質穩(wěn)定不變,主要的目的是要把當時的社會秩序、社會制度保持在周禮的規(guī)范之內。合乎禮的就是中。周禮是一系列典章制度,代表著西周社會的政治制度和倫理原則,其本質是“明貴賤、辨等級、序少長”,建立
9、一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政治秩序??鬃由凇岸Y崩樂壞”的時代,一生為恢復合乎周禮的社會秩序而奮斗,他講中庸也是為此目的。,3、中庸也是仁的哲學基礎。禮記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闭撜Z顏淵記載: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顏淵問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生在奴隸制度到封建農(nóng)奴制度過渡的時代,能把人當作人看,這是難能可貴,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但孔子所謂“愛人”,并不是把所有的人同等看待,而是分等級的,就是要恢復宗法等級制的“禮”,鞏固階級壓迫剝削制度。孔子、孟子講“仁政”,不過是在鞏固剝削壓迫制度的同時,“省刑罰,薄稅斂”(孟子梁惠王章句),提
10、倡不要過分壓迫剝削罷了。這正是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在政治上的運用??鬃犹岢珜捗拖酀慕y(tǒng)治術,也是同樣的道理。 4、孔子中庸哲學是著眼于對現(xiàn)實社會政治的觀察和實踐,是為了經(jīng)世致用,而不談論天命和心情。但在孔子以后,孟子講盡心知性知天的心性天合一的學說,就把中庸引上唯心主義、神秘主義的道路。到漢代,董仲舒把中庸同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結合起來,走到神秘主義。至于宋明理學和心學,則完全在喜怒哀樂未發(fā)、已發(fā)的心性上做文章,成為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的東西。這是中庸哲學向右的發(fā)展。,可以看到,孔子的中庸哲學是包含有一定樸素唯物辯證法因素的。第一,他在某種程度上看到了事物對立面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從事物的“兩端”
11、即兩個對立面去觀察、把握事物,找出和把握對立面的統(tǒng)一點(擇中、用中)??鬃又v“和而不同”(論語子路),更是矛盾統(tǒng)一或對立面統(tǒng)一的光輝思想。第二,他意識到一定的質由量變到質變的度量關節(jié)線,從而設定一個界限,用兩條戰(zhàn)線斗爭的方法,反對過與不及,保持質的安定性。毛澤東同志說:“過的即是左的東西,不及的即是右的東西。依照現(xiàn)在我們的觀點說來,過與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時間與空間中運動,當其發(fā)展到一定狀態(tài)時,應從量的關系上找出與確定其一定的質,這就是中或中庸或時中?!薄爸匾氖菑氖挛锏牧可先フ页霾⒋_定那一定的質,為之設立界限,使之區(qū)別于其它異質,作兩條戰(zhàn)線斗爭的目的在此?!保珴蓶|書信選集第146頁),探究2
12、:孔子中庸之道的積極因素,孔子的中庸哲學雖然有唯物辯證法的因素,但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即真正的唯物辯證法,又有本質的區(qū)別。第一,孔子的中庸哲學只講對立面的統(tǒng)一,不講對立面的斗爭。任何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既有統(tǒng)一性,又有斗爭性。對立面的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兩個對立的方面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統(tǒng)一起來,但就在統(tǒng)一的時候,兩方面之間的斗爭也不會停止。 第二,孔子的中庸哲學否認或忽視事物對立面的不平衡性。任何事物,其矛盾著對立著的兩方面在力量上、地位上都是不平衡的,必有一方居于主導的統(tǒng)治的地位。所以,要在事物矛盾著對立著的兩方面之間完全不偏不倚是不可能的??鬃拥闹杏怪乐饕?/p>
13、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的社會秩序,盡管標榜不偏不倚,實際上是偏于占統(tǒng)治地位的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只不過反對過分壓迫剝削罷了。 第三,孔子的中庸哲學認識到由量變到質變的度量關節(jié)線,知道變化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引起質變,即舊質的破壞和新質的產(chǎn)生。但卻畏懼質變,反對質變,設立一定的界限,用兩條戰(zhàn)線斗爭的方法,反對過與不及,不讓事物變化超過這個界限,產(chǎn)生質變,從而使舊質絕對化。,探究3:孔子中庸之道的消極因素,練習一,“中庸”與“和”是通過做事適度在矛盾中求統(tǒng)一。中庸不是無原則地調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則下尋求矛盾各方的協(xié)調與和諧。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義。,除本課內容外,教材中“均無貧”
14、(一課161)、忠恕之道,(五課415、512)、文質關系(六課128)、“周而不比”(八課214)、“群而不黨”(八課1522)、“以直報怨”(八課1434)、“事君數(shù),斯辱矣”(八課426)、“求也退,故進之” (十一課1122)等內容,都從不同方面體現(xiàn)了孔子的中庸思想。,練習二,探究4:中庸之道的作用,1、 世界是一個各種力量、傾向、關系相互影響制約,達到某種平衡狀態(tài)的世界,改變某種傾向、力量或者關系,從根本上講,就是為了達到社會或自然系統(tǒng)某種新的平衡。 階級矛盾尖銳,階級壓迫過深,帶來的問題過于嚴重,需要通過反抗和造反來改變這種狀況,需要通過革命來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新的較為合理較為平等
15、的關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索要糧食,索要鋼鐵,發(fā)展到極端,使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破壞,這時需要人們反省經(jīng)濟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是否合理;需要用生態(tài)主義策略行為抗衡和制約不顧生態(tài)需要和安危的、不具可持續(xù)性的經(jīng)濟行為與經(jīng)濟追求。,練習三,探究4:中庸之道的作用,2、人們或者社會的行動不能采取過分徹底的激進主義態(tài)度、理想主義態(tài)度。因為人們設定的目標很多是不能完全實現(xiàn)的。一方面不具備完全實現(xiàn)的條件,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完全實現(xiàn)了,也會違背人們追求那一目標的初衷。比如在疾病治療活動中需要采取殺滅細菌的措施,當滅菌成為人們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標時,我們應該明白試圖完全殺滅人體內的一切細菌微生物,既不可
16、能也沒有必要。因為破壞了菌群的自然平衡,往往使一些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減少或者不足,造成人體的一系列不正常反應。再如我們提倡舍己為人,一事當前,處處替他人著想。但是這個道德目標也不能完全實現(xiàn),如果完全實現(xiàn)了這個道德目標,那么它帶給社會的就可能不是幸福而是災難了。試想,如果一切人在社會活動中均舍棄為自己利益與需要考慮問題這一基本追求,而去時時刻刻想著如何為他人解決問題、爭取利益、獲得幸福,那么,這樣的社會必將陷入混亂之中。因為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他人是不容易真正了解的。依靠他人來滿足自己的利益,要么供應太多、要么供應不足,要么所提供的服務與需要者的愿望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這樣的尷尬局面,達不到人們或社
17、會追求某一道德目標希望達到的目的。,練習三,3、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標準,它教人考慮問題和為人處事要恰到好處。強調人格培養(yǎng)的全面性,把握言行的一定界限。中庸之道對矯正罪犯的心理、改造罪犯的行為、重塑罪犯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4、中庸之道可以是企業(yè)的一種制度結構,這種制度結構為企業(yè)的制度、組織形式、技術水平和認知能力提供潛在的制度安排,從而有助于形成源于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yè)競爭力。 5、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經(jīng)??尚兄馈膫惱淼赖碌慕嵌戎v,中庸是一種倫理原則,是對人們思想、情感方面的原則性約束。從實踐性的社會角度講,中庸又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方式,具體體現(xiàn)為日常
18、各種事務中的實踐活動。正因為這種無處不在的滲透性與廣泛性,中庸之道才如此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生活,成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的指導原則。,練習四,1解釋詞義 砮 :(音努)石制的箭頭。(注文“鏃”即箭頭) 尺有咫:一尺八寸。有,又,表示整數(shù)與零數(shù)相加。 館:客舍,賓館。 方賄:地方出產(chǎn)的物品,土特產(chǎn)。 監(jiān):看管。 銘:刻。 括:箭的末端。 故府:舊的收藏財物和文書的倉庫。 金櫝:外面纏繞金錢的木匣。,2回答問題 (1)陳的始祖是胡滿,是舜的后代,周武王大女兒的丈夫。 (見“而封諸陳”后注文) (2)在舊倉庫(“故府”)所藏的金櫝中。這種箭是周武王滅商以后,由北方的
19、肅慎族進貢給周朝,再由周武王頒賜給陳國始封君主胡滿的。,練習四,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jù)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今據(jù)不然.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 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傳昭公二十年),補充材料,子曰:“吾有知乎哉
20、?無知也。有鄙夫(孔子稱鄉(xiāng)下人、社會下層的人)問于我,空空如也(心中空空無知)。我叩(叩問、詢問)其兩端(兩頭,指正反、始終、上下方面)而竭(窮盡、盡力追究)焉。” 【譯文】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xiāng)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評析】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只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xiàn)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21、,子張學干祿(干,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子曰:“多聞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疑,慎言其余,則寡尤(過錯);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譯文】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鬃诱f:“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就在這里了?!?【評析】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tài)度。當然這里所說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系問題上的觀念,是對上一章“知之為知之”的進一步解說。,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鬃诱f:“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評析】“欲速則不達”,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立著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鬃右笞酉膹恼灰惫?,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