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數(shù)學 邏輯用語知識精講 文 人教實驗A版選修1-1.doc
《2019-2020年高二數(shù)學 邏輯用語知識精講 文 人教實驗A版選修1-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二數(shù)學 邏輯用語知識精講 文 人教實驗A版選修1-1.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二數(shù)學 邏輯用語知識精講 文 人教實驗A版選修1-1 【本講教育信息】 一. 教學內(nèi)容: 邏輯用語 二. 重點、難點: 1. 命題:真命題、假命題 2. 四種命題:逆命題與否命題 互為逆否命題 互為逆否命題的兩個命題 同真同假。 3. 充要條件:,則稱是的充分條件,是的必要條件。 4. 邏輯聯(lián)結(jié)詞:或、且、非 、中至少一個為真為真 、中至少一個為假為假 真(或假)為假(或真) 5. 全稱量詞:“任意”、“全部”、“所有” 6. 存在量詞:“存在一個”、“至少一個” 【典型例題】 [例1] 下列語句中是命題的有 ,其中真命題的有 。 ① 等邊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 ; ③ ; ④ 一個數(shù)不是正數(shù)就是負數(shù); ⑤“大角所對的邊大于小角所對的邊”; ⑥“為有理數(shù),則xy也都是有理數(shù)”。 解:命題①③④⑤⑥;真命題① [例2] 命題“若,則x與y成反比例關系”的否命題是( ) A. 若,則x與y成正比例關系 B. 若,則x與y成反比例關系 C. 若x與y不成反比例關系,則 D. 若,則x與y不成反比例關系 解答:選D。條件及結(jié)論同時否定、位置不變 [例3] 寫出下列命題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并判斷它們的真假。 (1)兩條平行線不相交 (2)兩條對角線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不是矩形 (3)若,則 解:(1)逆命題:若兩條直線不相交,則它們平行,為真命題。 否命題:若兩條直線不平行,則它們相交,為真命題。 逆否命題:若兩條直線相交,則它們不平行,為真命題。 (2)逆命題:若平行四邊形不是矩形,則它的兩條對角線不相等,為真命題。 否命題:若平行四邊形兩條對角線相等,則它是矩形,為真命題。 逆否命題:若平行四邊形為矩形,則它的兩條對角線相等,為真命題。 (3)逆命題:若,則,為假命題。 否命題:若,則,為假命題。 逆否命題:若,則,為真命題。 [例4] 已知下列三個方程:,至少有一個方程有實根,求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 解:先求使三個方程都沒有實根的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 由 得 解得: ∴ 所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是:或 正確使用原命題與逆否命題等價 [例5] 已知是方程的兩根,,則是的( ) A. 充分但不必要條件 B. 必要但不充分條件 C. 充要條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分析:利用韋達定理轉(zhuǎn)換 解:∵ 是方程的兩根 ∴ 的值分別為 ∴ 說明:,但,事實上只要取,作為反例即可說明這一點,因此選A。 判斷命題為假命題可以通過舉反例。 [例6] 設命題甲為:,命題乙為,那么甲是乙的( ) A. 充分不必要條件 B. 必要不充分條件 C. 充要條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分析:先解不等式再判定。 解:解不等式得 ∵ ,但 ∴ 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條件,選A。 一般情況下,如果條件甲為,條件乙為 當且僅當時,甲為乙的充分條件,當且僅當時,甲為乙的必要條件 當且僅當A=B時,甲為乙的充要條件 [例7] 若A是B成立的充分條件,D是C成立的必要條件,C是B成立的充要條件,則D是A成立的( ) A. 充分條件 B. 必要條件 C. 充要條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分析:通過B、C作為橋梁聯(lián)系A、D 解:∵ A是B的充分條件 ∴ ① ∵ D是C成立的必要條件 ∴ ② ∵ C是B成立的充要條件 ∴ ③ 由①③得 ④ 由②④得 ∴ D是A成立的必要條件,選B。 [例8] 是的必要條件還是充分條件?試說明理由。 解:(1)當時,可得,即 則或,即或 故不能推得且(有可能得到),即且并非的必要條件。 (2)當且則分成兩種情況討論:或,不論哪一種情況均可化為。 ∴ 且是的充分條件。 [例9] 設是方程的兩個實根,試分析且是兩根均大于1的什么條件? 分析:把充要條件和方程中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問題相聯(lián)系:解題時需要搞清楚條件與分別指什么,然后再驗證是還是還是。 解:根據(jù)韋達定理得: 判定條件是 結(jié)論是 (還要注意條件中,需滿足的大前提) (1)由,得 ∴ (2)為了證明 可以舉出反例:取 它滿足,但不成立 上述討論可知:是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 [例10] 分別寫出由下列各種命題構(gòu)成的“或”“且”“非”形式的復合命題: (1):李明是高中一年級學生 :李明是共青團員 (2) :是無理數(shù) 解:(1)或:李明是高中一年級學生或是共青團員 且:李明是高中一年級學生且是共青團員 非:李明不是高中一年級學生 (2)或:是大于2或是無理數(shù) 且:是大于2且是無理數(shù) 非:不大于2 [例11] 命題① 梯形不是平行四邊形;②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③ 有兩個內(nèi)角互補的四邊形是梯形或圓內(nèi)接四邊形或是平行四邊形;④ 60是5或2的公倍數(shù)。其中復合命題有( )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③ D. ①③ 分析:②是簡單命題,其余的均為復合命題。 解:選A。 [例12] 命題:的否定是 答案: 命題:的否定是 答案: [例13] 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定。 (1)所有自然數(shù)的平方是正數(shù); (2)任何實數(shù)x都是的根; (3)對任意實數(shù)x,存在實數(shù)y,使; (4)有些質(zhì)數(shù)是奇數(shù) 解:(1)存在自然數(shù)的平方是負數(shù)或0; (2)存在實數(shù)x,它不是的根; (3)存在實數(shù)x,同時存在實數(shù)y,使 (4)任何質(zhì)數(shù)都不是奇數(shù)。 [例14] 是的充要條件的是( ) A. B. C. 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四邊形是正方形 D. 關于x的方程有惟一解 分析:逐個驗證命題是否等價 解:對A,,,所以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對B,但,是q的充分非必要條件;對C,pq且qp,p是q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對D,pq且,即,p是q的充要條件,選D。 說明:當0時,有無數(shù)個解。 [例15]“”是“”的( ) A. 充分條件 B. 必要條件 C. 充要條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解:在這里“”是條件,而 所以 但 因此“”是“”故選B。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 1. 命題“若,則”的否命題是( ) A. 若,則 B. 若,則 C. 若,則 D. 若,則 2. 命題“若,則”(這里都是實數(shù))與它的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中,真命題的個數(shù)為( ) A. 4個 B. 3個 C. 2個 D. 0個 3. 下列說法 (1)四種命題中真命題的個數(shù)一定是偶數(shù) (2)若一個命題的逆命題是真命題,則它的否命題一定是真命題 (3)逆命題與否命題之間是互為逆否的關系 (4)若一個命題的逆否命題是假命題,則它的逆命題與否命題都是假命題 其中正確的有( ) A. 1個 B. 2個 C. 3個 D. 4個 4. 是正數(shù)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 A. B. C. D. 且 5.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是的充分而不必要條件 B. 是的充要條件 C. 若,則p是q的充分條件 D. 一個四邊形是矩形的充分條件是:它是平行四邊形 6. 的充要條件是( ) A. B. C. 且 D. 或 7. 命題,命題,則p是q的( ) A. 充分不必要條件 B. 必要不充分條件 C. 充要條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8. 設:“為偶數(shù)”,q:“為偶數(shù)”,下列四個命題:①若p則q,② 若則,③ 若則,④ 若則中真命題的個數(shù)為( ) A. 0個 B. 2個 C. 3個 D. 4個 9. ,求下列命題中① ,② ,③ ,④ 且,⑤ 或,⑥ 且,⑦ 或,⑧ 且互為充要條件的有( ) A. 3對 B. 4對 C. 5對 D. 6對 10. 設集合,那么“”是“”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條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條件 C. 充分必要條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11. 原命題:“若”,則“且”,試寫出原命題的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并判斷真假。 【試題答案】 1. A 2. C 3. C 4. D 5. B 6. C 7. D 8. B 9. B 10. B 11. 答:逆命題:若“且”,則“” 否命題:若“”,則“或” 逆否命題:若:“且”,則“” 原命題,逆否命題為假命題;逆命題,否命題為真命題。-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二數(shù)學 邏輯用語知識精講 人教實驗A版選修1-1 2019 2020 年高 數(shù)學 邏輯 用語 知識 實驗 選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quán),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249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