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化學二輪復習 考點突破81 機化合物的分類(含解析).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三化學二輪復習 考點突破81 機化合物的分類(含解析).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三化學二輪復習 考點突破81 機化合物的分類(含解析)
1、下列表示一種有機物的結構,關于它的性質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它有酸性,能與純堿溶液反應
B、可以水解,水解產物只有一種
C、1 mol該有機物最多能和7 mol NaOH反應
D、該有機物能與溴水發(fā)生取代反應
【答案】C
2、兩種氣態(tài)烴組成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后所得到CO2和H2O的物質的量隨混合烴總物質的量的變化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混合氣體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混合氣體中一定含有乙烯
B.該混合氣體一定含有甲烷和乙炔
C.在110℃條件下,該混合氣體與氧氣混合,總混合氣燃燒前后體積不變
D.若混合氣體由CH4和C2H4組成,則其體積比為1∶3
【答案】C
3、下列變化,是通過取代反應來實現的是 ( )
A.CH3CH2OH →CH3CHO B.C2H4→C2H4Br2
C. D.CH3CH2OH → CH2=CH2
【答案】C
4、25℃和101kPa時,乙烷、乙炔和丙烯組成的混合烴32mL,與過量氧氣混合并完全燃燒,除去水蒸氣,恢復到原來的溫度和壓強,氣體總體積縮小了72mL,原混合烴中乙炔的體積分數為( )
A.12.5% B.25% C.50% D.75%
【答案】B
5、干洗衣服的干洗劑主要成分是四氯乙烯,對環(huán)境有害。家用不粘鍋內側涂覆物質的主要成分是聚四氟乙烯,對人體無害。下列關于四氯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它們都屬于高分子化合物 B. 它們的分子中都不含氫原子
C. 它們都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D. 它們都可由乙烯只發(fā)生加成反應得到
【答案】B
6、下列反應中,屬于加成反應的是( )
【答案】A
7、四氯化碳按官能團分類應該屬于( )
A.烷烴 B.烯烴 C.鹵代烴 D.羧酸
【答案】C
8、下列有關化學用語不能表示為2-丁烯的是( )
A. B. CH3CH=CHCH3 C. D.
【答案】C
【解析】選項A表示2-丁烯的鍵線式;選項B表示2-丁烯的結構簡式;選項D表示2-丁烯的電子式;選項C表示的是1-丁烯,答案選C。
9、下列各組物質的分類正確的是( )
①混合物:氯水、氨水、水銀、福爾馬林、聚乙烯
②電解質:明礬、冰醋酸、純堿
③非極性分子:CO2、CCl4、CH2Cl2
④同位素:1H+、2H2、3H
⑤同素異形體:C60、C80、金剛石、石墨
⑥有機化合物:乙醇、乙烯、碳酸、苯
A.②⑤ B.①④⑤⑦ C.②③⑥⑦ D.全部正確
【答案】A
【解析】①:水銀是單質,故錯;③:CH2Cl2是非極性分子,故錯;④:同位素研究的對象是原子,故錯;⑥:碳酸不屬于有機物,故錯;⑦:CH3COOH屬于羧酸,HCHO屬于醛,故錯。故選A。
10、X、Y分別是兩種藥物,其結構如圖。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molX與NaOH溶液反應,最多消耗3 mol NaOH B.X、Y都有較強的水溶性
C.X、Y都能使FeCl3溶液變色 D.X、Y的水解產物有可能發(fā)生聚合反應
【答案】D
11、下列數據是一些有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可能為同系物的一組是( )
A.16,32,46,60 B.16,30,42,56 C.16,28,40,52 D.16,30,58,72
【答案】D
【解析】同系物是指結構相似,分子組成相差若干個CH2原子團的物質,這說明同系物的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相差14的倍數,所以選項D是正確的。答案選D。
12、某氣態(tài)烴1mol能和2mol HCl加成,其產物又能和6mol Cl2完全取代, 則該烴是( )
A.C2H6 B.C2H2 C.C3H4 D.C4H6
【答案】C
13、已知利用某些有機物之間的轉代可貯存太陽能,如降冰片二烯(NBD)經太陽光照射轉化成四環(huán)烷(Q)的反應為,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A.Q的能量高于NBD
B.NBD和Q均屬于不飽和烴
C.Q的一氯代物只有3種
D.NBD的同分異構體可以是芳香烴
【答案】B
【解析】解:A.根據能量守恒知,生成物能量大于反應物能量,所以Q的能量高于NBD,故A正確;
B.含有碳碳不飽和鍵的烴為不飽和烴,該分子中不含不飽和鍵,所以不是不飽和烴,故B錯誤;
C.Q結構對稱,其氫原子種類為3,根據氫原子種類確定一氯代物種類為3,故C正確;
D.NBD的分子式為C7H8,不飽和度==4,苯環(huán)的不飽和度是4,所以NBD的同分異構體可以是芳香烴,為甲苯,故D正確;
故選B.
14、科學家發(fā)現的釔鋇銅氧化物在90K具有超導性,若該化合物晶體的晶胞結構如圖所示,則該化合物的化學式可能是( )
A.YBa2Cu3O4 B.YBa2Cu2O5 C.YBa2Cu3O5 D.YBaCu4O4
【答案】C
【解析】圖中三個立方體合在一起才是一個晶胞。從圖看出:每個晶胞體內含有1個釔原子和2個鋇原子。下面計算每個晶胞單獨占有的銅原子個數和氧原子個數。圖中共有銅原子16個,其中位于頂點(最上層平面和最下層平面)的共8個,這個晶胞中只分攤到81/8=1個;位于棱線(中間兩個平面)的也是8個,這個晶胞分攤到的份額是81/4=2個;所以,每個晶胞單獨占有的銅原子數為3個。圖中共含氧原子13個,位于晶胞面上(不含棱)的是7個,位于晶胞棱上的是6個,所以,每個晶胞單獨含有的氧原子數共為71/2+61/4=5個。
至此可知,該晶體每個晶胞中平均分攤到(即單獨占有)的釔原子、鋇原子、銅原子和氧原子個數分別為1、2、3、5,所以化學式為YBa2Cu3O5,答案選C。
15、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將pH=2 H2SO4與pH=12 NH3H2O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混合液pH<7
B.將pH=12 Ba(OH)2與pH=14 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混合液13
7
D.某溫度下水的離子積為110-12,若使pH=1 H2SO4與pH=12 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則兩者的體積比為1∶10
【答案】B
【解析】A項:NH3H2O為弱堿,當等體積混合時NH3H2O過量,混合液呈堿性;B項:c(OH-)==0.5(molL-1),pH=14-lg2=13.7,故該項正確;C項恰好中和,pH=7;D項:設H2SO4溶液體積為V1,NaOH溶液的體積為V2,則V110-1=V2100,V1∶V2=10∶1,綜上所述,A、C、D錯誤,B正確。
16、空氣中微量的臭氧對人有益,濃度過大則是一種污染氣體,臭氧作為強氧化劑,幾乎能與任何生物組織反應。
(1)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A.停止使用氟里昂是為保護臭氧層
B.光化學煙霧與大氣臭氧的生成有關
C.家用電器消毒柜中產生的臭氧能夠高效殺菌消毒
D.臭氧能使?jié)駶櫟牡饣?淀粉試紙變藍
(2)臭氧的化學性質極不穩(wěn)定,在空氣和水中都會慢慢分解成氧氣, 臭氧常用于自來水的消毒,臭氧的溶解度及在水中的分解速度與水溫及水的pH關系如下圖:
用臭氧消毒自來水,適宜的條件是 ▲ 。
(3)2O3(g)→3O2(g) △H=-285kJ/mol, 2Ag2O(s) = 4Ag(s)+ O2(g)△H=+62.2 kJ/mol,臭氧能與銀化合為Ag2O,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 。
(4)臭氧在有機合成有廣泛用途,可將烯烴氧化為醛同時生成氧氣,試寫出2-丁烯與臭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
17、如圖所示,在燒杯中盛有100 mL蒸餾水,水中懸浮著一個表現光滑、耐堿、耐熱的小球(此球穩(wěn)定在水的中央),將10 g金屬鈉分多次投入到水中,最后使燒杯內的液體恢復到原來蒸餾水的溫度.
回答下列問題:
(1)10 g鈉要分多次投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10 g鈉全部投入完畢所進行的次數可能是:______.
A.5次 B.10次 C.大于10次
(3)實驗結束后,從燒杯內小球的位置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過程中所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鈉與水反應劇烈,放出的熱量多,易發(fā)生爆炸(2)C(3)小球上升 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液體的密度增大,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4)2Na+2H2O===2Na++2OH-+H2↑
【解析】本題考查鈉的安全使用及溶液的密度與浮力的關系.鈉與水反應劇烈,易發(fā)生爆炸,使用時要嚴格控制用量,鈉的密度小于1 g/cm3,黃豆粒大小的一塊鈉的體積(立方體的邊長肯定小于1 cm)小于1 cm3,則其質量小于1 g,故10 g鈉全部投入完畢所進行的次數要大于10次.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氫氧化鈉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
18、根據你的了解,某種不溶于水的金屬氧化物,如果要判斷它是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還是兩性氧化物,方法是 。
【答案】若該氧化物只能溶于鹽酸,則屬于堿性氧化物;若該氧化物只能溶于NaOH溶液,則屬于酸性氧化物;若該氧化物既能溶于(反應)鹽酸又能溶于(反應)NaOH溶液,則屬于兩性氧化物。
19、某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銅跟濃硫酸的反應,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有關實驗。請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裝置A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裝置D中試管口放置的棉花應用一種液體浸泡一下,這種液體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裝置B的作用是容納多余的氣體。當D處有明顯的現象后,關閉彈簧夾K,移去酒精燈,但由于余熱的作用,A處仍有氣體產生,此時B中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應放置的液體是________(填字母)。
a.水 b.酸性KMnO4溶液 c.濃溴水 d.飽和NaHSO3溶液
(4)實驗中,取一定質量的銅片和一定體積的濃硫酸放在圓底燒瓶中共熱,直到反應完畢,發(fā)現燒瓶中還有銅片剩余,該小組學生根據所學的化學知識認為還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
①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銅片完全溶解,你認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藥品中能用來證明反應結束后的燒瓶中確有余酸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鐵粉 b.BaCl2溶液 c.銀粉 d.Na2CO3溶液
【答案】(1)Cu+2H2SO4(濃) CuSO4+SO2↑+2H2O
(2)強堿溶液 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空氣
(3)試劑瓶中液面下降,長頸漏斗中液面上升 d
(4)①反應過程中硫酸被消耗,濃硫酸逐漸變稀,而銅不和稀硫酸反應?、赼d
【解析】銅與濃硫酸反應后會產生SO2,產生的SO2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并用品紅溶液驗滿。為防止多余的SO2污染空氣,可用堿溶液浸濕的棉花吸收逸出的SO2。裝置B的作用是容納多余的SO2而不是吸收多余的SO2,因此所選試劑不能與SO2發(fā)生反應,且SO2在其中的溶解度應較小,故最佳試劑為飽和NaHSO3溶液。反應結束后,濃硫酸變?yōu)橄×蛩?,故檢驗余酸時所選試劑應該是能與硫酸中的H+反應產生明顯現象的一組(因CuSO4中含有SO42—,故不能用檢驗SO42—的方法確定H2SO4的存在)。
20、1mol鋅與足量的稀硫酸反應,求反應后生成的標準狀況下的氣體的體積為多少升?
【答案】22.4L
21、下面列出了幾組物質,請選擇合適物質的序號填在空格上。
同位素 ;同系物 ;同分異構體 。
① 金剛石和石墨 ②CH3CH2CH2CH3和(CH3)2CHCH3
③和 ④CH3CH3 和CH3CH2CH2CH3
⑤ ⑥CH2=CHCH3和CH2=CH2;
⑦D與T ?、嗉姿嵋阴ズ鸵宜峒柞ァ?
【答案】③⑦ ④⑥ ②⑧
【解析】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種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稱為同位素,所以答案是③⑦;結構相似,分子組成相差若干個CH2原子團的同一類有機物的,互稱為同系物,因此答案是④⑥;分子式相同結構不同的化合物互為同分異構體,所以答案選②⑧。
22、觀察與思考是學習科學知識的基本方法之一。家里用自來水養(yǎng)金魚時,總要將自來水晾曬之后才加入魚缸中。你知道這里面的奧妙嗎?
【答案】使溶解在自來水中的氯氣全部從自來水中逸出,防止金魚中毒
【解析】用于自來水消毒的是氯氣,但氯氣是有毒的,直接用來養(yǎng)魚可能使金魚中毒。所以必須在使用之前進行晾曬,使溶解在自來水中的氯氣全部從自來水中逸出,防止金魚中毒
23、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大,W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次外層電子數的3倍。X、Y和Z分屬不同的周期,它們的原子序數之和是W原子序數的5倍。在由元素W、X、Y、Z組成的所有可能的二組分化合物中,由元素W與Y形成的化合物M的熔點最高。請回答下列問題:
(1)W元素原子的L層電子排布式為________,W3分子的空間構型為________;
(2)X單質與水發(fā)生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合物M的化學式為________,其晶體結構與NaCl相同,而熔點高于NaCl。M熔點較高的原因是________。將一定量的化合物ZX負載在M上可制得ZX/M催化劑,用于催化碳酸二甲酯與月桂醇酯交換合成碳酸二月桂酯。在碳酸二甲酯分子中,碳原子采用的雜化方式有________,O—C—O的鍵角約為________;
(4)X、Y、Z可形成立方晶體結構的化合物,其晶胞中X占據所有棱的中心,Y位于頂角,Z處于體心位置,則該晶體的組成為X∶Y∶Z=________;
(5)含有元素Z的鹽的焰色反應為________色。許多金屬鹽都可以發(fā)生焰色反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s22p4 V形 (2)2F2+2H2O = 4HF+O2
(3)MgO 晶格能大 sp3和sp2 120 (4)3∶1∶1
(5)紫 激發(fā)態(tài)的電子從能量較高的軌道躍遷到能量較低的軌道時,以一定波長(可見光區(qū)域)光的形式釋放能量
【解析】(1)根據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W為氧元素,其核外電子排布式為1s22s22p4。
(2)X、Y、Z的原子序數之和為40,由于原子序數依次增大,所以X的原子序數大于8,第5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數大于36,所以Z只能是第4周期的元素,即X、Y、Z分別為第2、3、4周期,X只能為F,所以Y、Z的原子序數之和為31,則都為主族元素,所以Z只能為第ⅠA或第ⅡA族中的元素,因為第4周期第ⅢA族中的元素原子序數為31,Y、Z可能為Na、Ca,也可能為Mg、K,依M的熔點高,及(3)可知M為MgO,所以Y為Mg,Z為K。
(3)MgO與NaCl晶體結構相同,是離子晶體,離子晶體熔點與晶格能有關;由碳酸的結構可知碳酸二甲酯的結構為,—CH3中的C為sp3雜化,中C采用sp2雜化,鍵角為120。
(4)晶胞中X的個數為12(1/4)=3,Y的個數為8(1/8)=1,Z的個數為1,所以X∶Y∶Z=3∶1∶1。
(5)K元素的焰色反應為紫色,焰色反應是元素原子中的電子發(fā)生躍遷吸收和釋放能量形成的,是物理變化。
24、請根據官能團的不同對下列有機物進行分類。(將序號填入空格處)
(1)芳香烴: ;(2)鹵代烴: ;(3)醇:
(4)酚: ;(5)醛: ;(6)酮:
(7)羧酸: ;(8)酯: 。
【答案】(1)⑨(2)③⑥(3)①(4)⑤(5)⑦(6)②(7)⑧⑩(8)④
【解析】試題分析:(1)含有苯環(huán)的僅有碳氫的為芳香烴,則是⑨;(2)烴被鹵原子取代的物質是鹵代烴,只含有鹵原子和碳氫元素;則③⑥是鹵代烴;(3)含有醇羥基的是醇,即羥基連接在非苯環(huán)上,①是醇;(4)羥基直接連在苯環(huán)上叫酚,主要有⑤;(5)含有醛基的是醛,則是⑦;(6)酮分子中出現羰基的是酮,只有②是酮;(7)含有羧基的是羧酸,有⑧⑩;(8)含有酯基的是酯,有④。
考點:考查有機物的分類。
點評:根據官能團進行有機物的分類,屬于簡單題。
25、碳、氮及其化合物在工農業(yè)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用CH4催化還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CH4(g)+4NO2(g)=4NO(g)+CO2(g)+2H2O(g) △H1=﹣574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 △H2
若2mol CH4還原NO2至N2,整個過程中放出的熱量為1734kJ,則△H2= ;
(2)據報道,科學家在一定條件下利用Fe2O3與甲烷反應可制取“納米級”的金屬鐵.其反應如下:
Fe2O3(s)+3CH4(g)2Fe(s)+3CO(g)+6H2(g) △H>0
①若反應在5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1min后達到平衡,測得Fe2O3在反應中質量減少3.2g.則
該段時間內CO的平均反應速率為 .
②若該反應在恒溫恒壓容器中進行,能表明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 (選填序號)
a.CH4的轉化率等于CO的產率
b.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
c.v(CO)與v(H2)的比值不變
d.固體的總質量不變
③該反應達到平衡時某物理量隨溫度變化如圖1所示,當溫度由T1升高到T2時,平衡常數KA KB(填“>”、“<”或“=”).縱坐標可以表示的物理量有哪些 .
a.H2的逆反應速率
b.CH4的體積分數
c.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
d.CO的體積分數
(3)工業(yè)合成氨氣需要的反應條件非常高且產量低,而一些科學家采用高質子導電性的SCY陶瓷(能傳遞H+ )實現氨的電化學合成,從而大大提高了氮氣和氫氣的轉化率.電化學合成氨過程的總反應式為:N2+3H22NH3,該過程中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為 .
(4)若往20mL 0.0lmolL﹣l的弱酸HNO2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濃度的燒堿溶液,測得混合溶液的溫度變化如圖2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①該燒堿溶液的濃度為0.02molL﹣1
②該燒堿溶液的濃度為0.01molL﹣1
③HNO2的電離平衡常數:b點>a點
④從b點到c點,混合溶液中一直存在:c(Na+)>c(NO2﹣)>c(OH﹣)>c(H+)
【答案】(1)﹣1160kJmol﹣1;
(2)① 0.012mol/(Lmin);
② bd;
③ <;bc;
(3)N2+6H++6e﹣=2NH3;
(4)②③.
【解析】(1)CH4(g)+4NO2(g)=4NO(g)+CO2(g)+2H2O(g) △H1=﹣574kJmol﹣1 ①
CH4(g)+4NO(g)=2N2(g)+CO2(g)+2H2O(g) △H2 ②
根據蓋斯定律得:2CH4(g)+4NO2(g)=2CO2(g)+4H2O(g)+2N2(g) △H1+△H2
而 1mol CH4還原NO2至N2,整個過程中放出的熱量為867kJ,所以△H1+△H2=﹣1734kJmol﹣1,則△H2=﹣1734kJmol﹣1+574kJmol﹣1=﹣1160 kJmol﹣1,
故答案為:﹣1160kJmol﹣1;
(2)①若反應在5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1min后達到平衡,測得Fe2O3在反應中質量減少3.2g的物質的量==0.02mol,結合化學方程式,Fe2O3(s)+3CH4(g)═2Fe(s)+3CO(g)+6H2(g),計算反應的甲烷物質的量為0.06mol,則該段時間內CH4的平均反應速率==0.012mol/(Lmin);
故答案為:0.012mol/(Lmin);
②a.CH4的轉化率與CO的產率與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無關,故a錯誤;
b.反應前后氣體的物質的量和質量都不同,所以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b正確;
c、v(CO)與v(H2)的比值始終不變,所以其不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c錯誤;
d、固體的總質量不變,說明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d正確;
故答案為:bd;
③Fe2O3(s)+3CH4(g)═2Fe(s)+3CO(g)+6H2(g)△H>0,反應是氣體體積增大的吸熱反應,升溫平衡正向移動,平衡常數增大,KA<KB;
a.H2的逆反應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錯誤;
b.升溫平衡正向移動,CH4的體積分數減小,故b正確;
c.升溫平衡正向移動,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減小,故c正確;
d.升溫平衡正向移動,CO的體積分數增大,故d錯誤;
故答案為:<;bc;
(3)陰極得電子發(fā)生還原反應:N2+6H++6e﹣=2NH3,故答案為:N2+6H++6e﹣=2NH3;
(4)①HNO2是弱酸,次氯酸電離是吸熱反應,酸堿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當恰好完全中和時放出熱量最多,c(NaOH)==0.01mol/L;
故①錯誤,②正確;
③電離吸熱,溫度越高電離平衡常數越大,所以HNO2的電離平衡常數:b點>a點,故③正確;
④從b點到c點,當C(NaOH)較大時,可能出現:c(Na+)>c(OH﹣)>c(NO2﹣)>c(H+),故錯誤;
故答案為:②③.
26、漢密爾頓.史密斯出生于1931年,不修邊幅的他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名世界級的科學家,自稱是“廚房化學師”?!皬N房化學”可以理解為利用家庭生活用品來做化學實驗,對化學進行學習和研究的活動。某廚房內有一含NaCl、Na2CO310H2O和NaHCO3的混合物,某同學設計如下實驗,通過測量反應前后C、D裝置質量的變化,測定該混合物中各組分的質量分數。
(1)實驗時,B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裝置C、D中盛放的試劑分別為:C ,D 。(供選試劑為:濃硫酸、無水CaCl2、堿石灰)
(3)E裝置中的儀器名稱是 ,它在該實驗中的主要作用是 。
(4)若將A裝置換成盛放NaOH溶液的洗氣瓶,則測得的NaCl含量將 (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或“不能確定”)。
(5)反應前,在B裝置中通入空氣可減少實驗誤差,操作方法是 。
【答案】(1) Na2CO310H2O Na2CO3+10 H2O
2NaHCO3 Na2CO3 + CO2↑+ H2O
(2)無水CaCl2 堿石灰
(3)干燥管 防止空氣中的H2O和CO2進入D中
(4)偏低
(5)關閉彈簧夾b,打開彈簧夾a,向裝置中通入空氣
【解析】將空氣通過堿石灰吸收CO2和H2O后進入裝置,以充分排出反應管B中產生的CO2和H2O。在B中,Na2CO310H2O和NaHCO3發(fā)生分解,產生的H2O被C管(盛無水CaCl2)吸收,CO2被D管(盛堿石灰)吸收,通過C、D管的質量增加可計算Na2CO310H2O和NaHCO3的質量,從而確定各成分的質量分數。但一定要防止外界空氣中的CO2和H2O進入裝置。若將A裝置換作盛NaOH溶液的洗氣瓶,則m(H2O)增加,使Na2CO310H2O和NaHCO3的含量偏高,NaCl的含量偏低。
27、下列各組物質屬于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屬于同分異構體的是____________,屬于同素異形體的是____________,屬于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_,屬于同一種物質的是____________。
①O2和O3?、陔碗啊、埯溠刻呛驼崽恰、鼙胶蛯Χ妆健、莺?
⑥和?、逤2H2和C4H6?、嗪汀、嵋掖己图酌选、獾矸酆屠w維素?。緾H3CH2NO2和
【答案】④?、邰啖???、佟、凇、?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255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