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 《我們的中華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我們的中華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政治 《我們的中華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我們的中華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班級 學科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 任課教師 課題 我們的中華文化 講課時間 教材內(nèi)容分析 本課既是第三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的邏輯延伸和具體化,又是第四單元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邏輯起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課主要介紹了中華文化獨特的發(fā)展歷程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共設兩框,即“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第一框題介紹了中華文化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歷程,并從漢字和史書典籍兩個方面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點。第二框題從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入手,著力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和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fā)展的貢獻,以及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本課主要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等考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古老的中華文化走過的輝煌歷程,識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主要見證是文字和史書典籍;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再創(chuàng)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曾長期處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區(qū)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明確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理解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過程與方法目標: 提煉、解讀信息的能力。本課信息量比較大,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提煉有效信息、解讀信息的能力。 綜合分析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整合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綜合能力。對文化的理解離不開歷史和地理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文化”為主線,整合不同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對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增強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堅定維護民族團結的信念,堅信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通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創(chuàng)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教學重點 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教學難點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教學方法 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傳統(tǒng)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上海世博會吧!那么有沒有同學知道,當初我們中國代表團在申辦世博會的時候,在投票前最后陳述的寶貴時間里,他們選擇了什么作為申辦世博會的理由? 那就是“中國文化”,正是我們五千年燦爛瑰麗的中華文化魅力感動了評委,打動了全世界。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我們的中華文化。 【新課教學】 我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它三個文明古國是什么?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發(fā)展到今天,四大文明古國文化發(fā)展的最終命運是怎么的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結合課本62頁,分小組討論然后分別用一個詞概括出來? 學生閱讀教材,討論(3分鐘)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古巴比倫——煙消云散;古印度文化隨著雅利安人的入侵被雅利安化了;古埃及文化先后希臘化、羅馬化、伊斯蘭化,我們只能用一個詞來概括了,那就是面目全非了;這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化,都曾經(jīng)因外敵入侵而中斷過,有部分甚至已經(jīng)消失了。那么我們的中華文化呢?它至今有沒有中斷過?沒有,而且它至今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今天也不斷發(fā)展著。所以我們可以從中概括出,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什么?源遠流長。這也就是我們第一框題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4分鐘) 一、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 我們的中華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偟恼f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主要劃為三個時間段: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在這里,老師打亂了一下課本節(jié)奏,因為想要同學們順著這一個歷史發(fā)展的線走。 我們先說古代,中國古代的文化發(fā)展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輝煌了。 1.古代——輝煌 現(xiàn)在同學們閱讀63頁的內(nèi)容,來完成這個表格。中國古代大致可以劃分為7個歷史階段,分別找出各個時期的代表文化思想,以及它在整個中華文化發(fā)展史上的影響和作用。 學生閱讀教材(2分鐘),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發(fā)展時期 殷周時期 春秋戰(zhàn)國 秦 漢 隋唐時期 宋元明時期 明清 文化思想 天命神權“敬德保民”思想 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促進了統(tǒng)一的民族文化的發(fā)展 儒家學說確立至尊地位 古代中華文化高速發(fā)展并吸收外域文化 延續(xù)隋唐文化的輝煌,并產(chǎn)生宋明理學 近代西方文化傳入 影響、作用 對早期中華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 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 進入氣度恢弘的全盛時代 推動中華文化發(fā)展,其中宋明理學對后期封建社會影響較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沖擊 在古代中國,中華文化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2.近代——衰微 到了明清時期,也就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隨著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中華文化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所以這個時候的中華文化經(jīng)歷了一個衰微的過程。 3.現(xiàn)代——再創(chuàng)輝煌 那么在現(xiàn)代呢?在今天我們常說一句話,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其中包不包括文化的部分???當然包括了,所以在現(xiàn)代,中華文化就是要再創(chuàng)輝煌。這就要求我們怎么做???(在這里可以適當提問學生)首先,當然要堅持我們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其次,就要弘揚中華文化。對于弘揚中華文化,我們就要謹記8個字,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我們做事情總是要有證據(jù)的,所以我們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也是要拿出證據(jù)來的。這個證據(jù)是什么?有兩個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它的演變經(jīng)歷了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過程。雖然漢字的字體在不斷演變,但始終沒改變“方塊字”的特色,歷朝歷代都是以漢字作為官方語言的,至今仍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這也就證明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2、史書典籍 漢字要和一定的載體結合在一起,才能書寫歷史。而這個載體呢,就是史書典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第二個見證。其實這兩個見證,同時也是中華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保存歷史資料,歷朝歷代都會設置史官,所以我國的史書典籍有“規(guī)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的特點。 那么老師想考考你們,看看你們對我們國家的史書典籍有多了解。 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第一部語錄體儒家經(jīng)典散文作品——《論語》 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 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夢溪筆談》 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第一部日記體游記——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 第一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吳承恩的《西游記》 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 其實從這些豐富的史書典籍里面,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豐富的內(nèi)涵。中華文化不僅僅源遠流長,還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這也就是我們第二框題的內(nèi)容。 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情景假設: ? 假設現(xiàn)在班上來了一位外國友人,你要向他介紹我們的中華文化。 ? 你會向他介紹什么? (中國瓷器、蘇州園林、兵馬俑、萬里長城、京劇、漢字、武術、四大名著、故宮、四大發(fā)明、孔子……) 看來我們中華文化的內(nèi)容是極為豐富的,有建筑藝術、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思想方面等內(nèi)容。而在這里老師選了兩個內(nèi)容,一個是瓷器,中國瓷器在世界上可謂是獨領風騷的、而另一個則是蘇州園林,在世界建筑中也是獨樹一幟的。 從這二者,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內(nèi)容不僅豐富,而且是極具獨特性的。所以我們第一目,“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其實是從獨特性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課本著重講了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兩方面。 1、從獨特性(內(nèi)容)看 (1)文學藝術 ①中華文學藝術的特點: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nèi)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 ②作用和地位: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華文化的文學藝術不僅僅對我們中國有影響,而且對世界文學藝術也是有重要影響的。比如說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像《紅樓夢》,也是有相當多的外國人去追捧,研究它的文學價值的。 (2)科學技術 活動探究: 對于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學者李約瑟曾經(jīng)在《自然科學大事年表》中,計算過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也就是這個表。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 時間 公元前6-公元前1世紀 公元1-400年 公元401-1000年 公元1001-1500年 時代 春秋到西漢 東漢到東晉 南北朝到北宋初 北宋到明中朝 比例 50% 62% 71% 58% 討論:同學們讀這一個表中,可以從中讀出什么結論呢? ①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舉例:像我們的四大發(fā)明對世界發(fā)展的影響是巨大的。一位英國學者:現(xiàn)代世界賴以建立的基本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幾乎有一半是源于中國??梢哉f,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注重實際運用,實用性和整體性。這特點要記一下。 2、從區(qū)域性(區(qū)域文化的多樣性)看 課本上第二目內(nèi)容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這也就是從區(qū)域性來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課本提到了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這兩個地域文化。這兩種地域文化有什么差異?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異? 地處水鄉(xiāng)的吳越文化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和開放性,典型的水鄉(xiāng)文化;而處于內(nèi)陸的滇黔文化則內(nèi)斂性強一些,典型的邊陲山寨文化。 自然條件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水性使人通”,與水密切相關;“山性使人塞”,地處內(nèi)陸,交通不便,與內(nèi)陸的交往不甚密切,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總結出我國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 ①形成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qū)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 ②不同區(qū)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這和我們之前學過的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一個道理的。不同的文化只有交流、借鑒,相互吸收,才會有發(fā)展,才會豐富多彩。 3、從民族性看 我們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除了我們課本提到的聞名中外的石窟藝術之外,還有各少數(shù)民族自己使用的語言文字,也創(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民族文學。 ①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下) A.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xiàn)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B.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C.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 ②意義 :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4、包容性:求同存異,兼收并蓄。 思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都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那為什么中華文化能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呢? 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求同存異,兼收并蓄。 例如,在唐朝實行開明的道、佛、儒三教并立的政策,這種包容性造就了唐代文化的恢弘氣象。 怎么樣來理解“求同存異,兼收并蓄”呢? 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我們來聽聽溫爺爺是怎么說的?!安煌瑖?、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學習……正因為我們善于在交流中學習,在借鑒中收獲,才有今天中國的繁榮和進步?!?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這一次我們來聽聽胡主席是怎么說的?!爸腥A文明歷來注重親仁善鄰,講求和睦相處?!袊颂岢昂<{百川,有容乃大”,主張吸納百家優(yōu)長、兼集八方精義?!? 你還能舉出說明中華文化包容性的例子?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我們的中華文化》,它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源遠流長、一個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我們首先講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從古代的輝煌、近代的衰微到今天我們要再創(chuàng)輝煌。然后講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的傳載、史書典籍的存?zhèn)骱桶菪?。要注意包容性既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也是博大精深的原因?!恫┐缶畹闹腥A文化》,主要從獨特性、區(qū)域性和民族性三個方面介紹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要記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的包容性。最后,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xù)的重要標識。 教學后記-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我們的中華文化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我們的中華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 2020 年高 政治 我們 中華文化 教案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267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