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22禮記二則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春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22禮記二則學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19 年春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 22 禮記二則學案
雖有嘉肴
【學習目標】
1. 了解本課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 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疏通文意。
3. 理解并體會本文論述的道理。
【知識鏈接】
《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
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 , 共 49 篇。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
的資料匯編。又叫《小戴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 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
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
《學
2、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寫作于戰(zhàn)國晚期,不僅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 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
《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
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guān)系以及同學之間關(guān)
系。
【自主學習】
1 .注音
嘉肴( ) 自強( )
) 教學相長(
兌命( ) 學學半(
2 . 解釋下列詞語
旨: 至道:
困: 達到: 【整體感知】
給文章斷句,理清文章大意。
雖有嘉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合作探究】
1. 本文論述了哪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
提示:教和學的關(guān)系 。
2. 本文說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實踐出真知,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拓展延伸】
1. 文章是怎樣論證觀點的?請結(jié)合相關(guān)語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類比,然后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
知其善也”,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jié)到“教學相長”這個結(jié)論。
2. 文章采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 ?請你具體說說 “教學相長”的原因。
提示:類比論證和引用論證。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以后才能反省自己;
4、感到不了解,這
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
《大道之行也》
【學習目標】
1.翻譯并背誦課文,掌握相關(guān)文言詞句。
5 / 3
2. 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自主學習】
社會的思想意義。
1.
基礎(chǔ)字音
選賢與能(
矜寡孤獨(
貨惡其棄于地也(
門閂( )
2. 解釋下列詞
大道:
分:
亂賊:
講信修睦(
男有分(
歸: 作:
大同: 鰥寡孤獨: 選賢舉能: 講信修睦: 【整體感知】
給文章斷句,劃分節(jié)奏,理解文章大意。
理解文章大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5、使老
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 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
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合作探究】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提示: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zhí)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2. 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3.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點?
4.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點?
提示: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據(jù)“大同”社會的體制構(gòu)想出來的,是藝術(shù)地再現(xiàn)
“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