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懷遠》教案5頁》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望月懷遠》教案5頁(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望月懷遠》
教學目標
1.了解與作者的生平。
2.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境界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境界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guān)的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關(guān)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或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或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或抒寫他們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輩
2、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詩人們借著那輪高懸蒼空的明鏡,洞徹肺腑地進行天地對讀,自然與人情互釋,,內(nèi)心與外界溝通的幻想創(chuàng)造,從而為后世詩詞開發(fā)了一個韻味清逸而美妙絕倫的靈感源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體會張就齡筆下那一夜之間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歷程吧.
二、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于曲江私第,謚號文獻。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
3、淡清麗,轉(zhuǎn)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zhuǎn)變,起了推動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傳世。
三、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結(jié)合詩歌注釋解決疑難,整體感知詩歌。
2.教師范讀,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四、詩歌解讀:
1.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明確:由題目“望月懷月”可見是借助月亮懷念遠人,表達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詩是如何借助意象表達這種感情的?試結(jié)合詩句分析。
明確:通過明月寄托相思的詩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謝莊《月賦》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應垂
4、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白居易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君華流照君?!薄獜埲籼摗洞航ㄔ乱埂?
3.首聯(lián):“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蹦饲Ч琶?,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確:“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
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鮑照《歲暮》“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謝朓《暫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贈
5、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薄吧睂懗雒髟聫暮C嫒饺缴鸬木跋螅挥袆痈?。
4.“天涯共此時”:由景入情,轉(zhuǎn)入“懷遠”。
“共此時”的是誰?怎樣理解“共此時”?
明確:“此時”,“我”在翹首望月,思念著遠方的親人,而伊人“此時”也在翹首望月,思念著“我”吧。通過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時”有兩層含義:一是詩人與遠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輪明月;二是融融月光灑滿人間,天下離人此時都在望月懷遠。
“我”在思念誰?可以是父母、妻子、親人、朋友等,具有不確定性。
5.頷聯(lián):“怨”什么?為何“怨”?
明確:“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guān)的,而
6、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
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
6.頸聯(lián):“我”因相思而徹夜難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處尋覓。這時有何感受呢?“憐”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確: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誰呢?是屋里燭光太耀眼嗎?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
“憐”應有憐愛之意。
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白獭敝笣櫇瘢液躺灰训囊?/p>
7、思。
“露滋”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7.尾聯(lián):“不堪盈手贈”表達作者怎樣的愿望?
明確: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靜,非??蓯邸!拔摇鄙l(fā)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獻給遠人的愿望。然而皎潔的月光“照之有余暉,攬之不盈手”(陸機《擬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愛的月光贈給遠人,那怎么辦呢?“夢”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既然現(xiàn)實中不能與遠人想見,那就回到臥榻上睡覺吧,在夢里也能與遠人相會啊。表達深切的思念之情。
8、小結(jié):
這首詩,作者借月表達了對遠方之人的深切的思念之情。情感濃烈,可謂直抒胸臆。
8、
9、板書設(shè)計
詩意:
首聯(lián).借月抒懷 自然渾成
頷聯(lián).月夜思人 古詩氣韻
頸聯(lián).對月不眠 實情實景
尾聯(lián).相思入夢 意境幽清
望—— 月 ——懷人(思念之情)
《與諸子登峴山》
教學目標: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跡及其詩歌的主要特征。
2.重點理解詩人是如何表達懷古傷今之情的。
教學設(shè)想:
1.教學重點:
重點理解詩人是如何表達懷古傷今之情的
2.教學方法:
朗讀-賞讀-背誦
3.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初中學過的《過故人莊》導入。
1. 背誦
2.回顧孟浩然詩歌特點:
9、生活氣息濃郁,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
二、 知人論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fā)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xiàn)。他和王維并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后,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
10、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diào),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lián),精力渾健,俯視一切。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并得到時人的傾慕。其“學不攻儒,務掇菁華;文不按古,匠心獨妙。五言詩天下稱其善?!边@是第一個替他編定詩集的人王士源對他的贊美。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呱桨部裳觯酱艘厩宸摇?《贈孟浩然》)。杜甫也稱贊他:“吾友襄陽
11、孟浩然,新詩句句盡堪傳”(《憶襄陽》)。由此可見其為人和詩作均甚為當時所推重。他的山水田園詩很有名,在詩歌方面他與王維齊名,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
三、嘗試改文,初步體會。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一代接一代永遠今來古往。)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江山保留著歷代有名勝跡,而今我們又重新登臨觀賞。)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冬末水位降低了漁塘很淺,天寒云夢澤更加深湛浩蕩。)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
(羊祜墮淚碑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沾襟無限感傷。)
效果如何?讓學生討論。
四、佳詩共賞――體味詩人是如何表達
12、懷古傷今之情的。
《與諸子登蜆山》,是孟浩然游峴山而作的詩?!爸T子”是“諸君子”的省略,意思是“幾個朋友”,不可解作“幾個兒子”。峴山在襄陽城外漢水上,是一處與羊祜有關(guān)的古跡。我們必須先了解羊祜的故事,才能了解這首詩。(大家可以參看教材P12注⑥)
羊祜是晉朝人,做褰陽太守的時候,常到峴山上與同僚飲酒游玩。一天,他感慨地對朋友們說:“自古以來,就有這個山;自古以來,有過許多賢人名士在這里游玩,可是這些人都默默無聞地消滅了,真使人悲傷。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將留戀這個山呢。”后來,羊祜果然死在襄陽,百姓追悼他,在峴山上為他立了一塊碑。來讀這塊碑文的人,都欷歔感慨,不覺下淚。因
13、此,人們就把這塊碑稱為墮淚碑。
㈠思想情感:
思考1.結(jié)合詩人的遭際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詩,你能說說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討論后明確: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悶。他登上峴山,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煙滅無聞”的話,與自己的處境正相吻合?!盁煖鐭o聞”正是對自己遭遇的寫照,觸景生情,倍感悲傷,不禁潸然下淚。全詩借古抒懷,感情深沉。
這首《與諸子登峴山》是抒發(fā)他登臨峴山時撫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實現(xiàn)抱負的悲哀的懷古詩。
2.與詩歌“觸景生情”的傳統(tǒng)寫法相比,本詩開端有何特色?
討論后明確:詩的首聯(lián)(開端兩句)就起得很突兀,這兩句憑空落筆,初看好象于題目無
14、關(guān),實際上是題外生情,抒發(fā)了作者登臨所感,和全詩貌離而神合。正如前人所評“起得高古”,有“俯視一切,抗懷千載”的氣概。
3.詩的頷聯(lián)寫的是什么?與上聯(lián)有何聯(lián)系?
討論后明確:頷聯(lián)(三、四句)由虛入實。意思是說人事雖然變遷,可是大自然卻依然如故,江山不改,勝跡長流,今天我們又繼古人之后來登臨了。詩人登臨峴山,不由想起歷史人物羊祜的典故,從字面上可以看出這兩句與上兩句粘連甚緊,“江山勝跡”是指古,“我輩登臨”乃言今,一“復”字則指明是繼羊祜和許多無名游客之后而登臨。這一聯(lián)用了“流水對”,渾然天成,質(zhì)樸無華。從詩意發(fā)展的脈絡看,應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詩人如此處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氣勢,更
15、見新穎。當然也是強調(diào)詩人的感慨。
4.頸聯(lián)的寫景,對于達情有什么作用?
討論后明確:頸聯(lián)(五、六句)是全詩中僅有寫景。遠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蕭條、肅殺,足見寫景是襯托詩人的悲情。
5.尾聯(lián)“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豐功偉績。這與“懷古傷今”有怎樣的密切關(guān)系?
討論后明確:最后兩句詩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體抒發(fā)了詩人的悲感,與詩的起句相照應。據(jù)史書記載:羊祜鎮(zhèn)守襄陽時,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峴山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為他的政績而感動流淚,因此人們稱此碑為墮淚碑。詩人一句“淚沾襟”,不僅是追悼古代賢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嘆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樣有一番作為,遺愛百姓,名聲與峴山那樣長留人間。兩相
16、對比,令人傷感不已。真乃對比出效果!
㈡藝術(shù)特色:
思考:試分析本詩的藝術(shù)特色。
孟浩然長于五言,這首詩寫得平易自然,用典貼切,用字凝練,反映了孟詩古澹悠遠的風格。在藝術(shù)手法上:先虛后實,先議論后寫景感慨,打破了傳統(tǒng)的“觸景生情”的寫法,這在登臨詩中是不多見的。正如清人沈德潛評價“語淡而味終不薄”。
小結(jié):
一二句說出一個平凡的真理,引出作者的浩瀚心事。第二聯(lián)前句承古,后句承今,作者的傷感情緒來自今日的登臨。一聯(lián)初看突兀,結(jié)合二聯(lián)又極自然。三聯(lián)寫登山所見,既表現(xiàn)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第四聯(lián)寫朝代更替,人事變遷,羊公碑“尚在”,令人敬仰,其中又包含了作者
17、傷感的情緒。無所作為的自己與尚在的碑構(gòu)成對比。詩的前兩聯(lián)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兩聯(lián)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包含著作者的激情。語言通俗易懂。
五、表情誦讀,嘗試背誦。
由于本詩抒發(fā)的是一種郁悶愁苦傷感情,故誦讀時要注意頓挫沉郁,速度宜稍慢。
六、課堂練習: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請就這種體裁形式的特點做簡明解說。
答: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四聯(lián)八句,每句五個字;第2、4、6、8句押韻;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偶;全詩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從這首詩的四聯(lián)中任擇一聯(lián),聯(lián)系全詩,就其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談一下你的看法。
首聯(lián)勾勒出闊大的時代背景,包含著對時光流逝、無可阻擋的感喟,奠定了全詩的基調(diào)。頷聯(lián)詩句平實,內(nèi)涵豐富,既有對歷史英雄羊公的回憶,也有詩人吊古傷今的感懷。頸聯(lián)寫眺望所見:“水落”“天寒”簡捷形象地把羊公所處的背景環(huán)境描繪出來。尾聯(lián)是悠然的收束,詩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淚,憑吊懷古中融入了因個人遭際生發(fā)的蒼涼感慨。
七、布置作業(yè)
1.抄寫、默寫古詩,
2.完成“積累運用”第二、三、四題。
八、板書設(shè)計:
首聯(lián):憑空落筆 貌離神合
頷聯(lián):由虛入實 與上粘連
頸聯(lián):遠近景物 一片蕭條
尾聯(lián):自然用典 由人及己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