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級語文上冊 19《勞動的開端》教案4 浙教版.doc
《2019年六年級語文上冊 19《勞動的開端》教案4 浙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六年級語文上冊 19《勞動的開端》教案4 浙教版.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年六年級語文上冊 19《勞動的開端》教案4 浙教版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 2、重點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經(jīng)過,體會作者的“勞動的開端’是怎樣開始的,并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感受。 3、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體會我的堅強。 教學重點: 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經(jīng)過,體會作者的“勞動的開端’是怎樣開始的,并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感受。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體會我的堅強?! ? 教學準備: 作者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激情談話。對于我們班的同學,雖然名字和人我對不上號,可好些人我早有耳聞,比如——孩子們愿意和我成為朋友嗎?那我們就互相問聲好吧!你們和張老師一起體驗了勞動的幸福和快樂,今天再和我一起去體驗一下勞動的艱難與辛酸吧。 2、解題。(1)板書課題,朗讀課題,想一想“開端”是什么意思?(2)作者開始勞動干的是什么?(去煤礦挑煤)(3)過渡談話:當時作者只有多少歲,他為什么要去挑煤呢? 二、細讀課文,了解原因 1.輕聲朗讀課文1—8自然段。根據(jù)自己的體會想想我為什么要去挑煤?從這里可以看出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2交流理解。 (1) 我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像油煎一樣。我要用勞動來解除饑餓的威脅。 (2) 工人勞動的條件怎樣? “工人進出……從窯里拖出來”( 用打比方的說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勞動條件太差,干活太累,資本家簡直不把工人當人待。) (3) 我勞動的身體條件怎樣? “得了吧……把你壓扁了” (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我”當時身體瘦小,無法承擔挑煤的中獲,但生活所迫,只好硬著頭皮去挑。) 3.感情朗讀。(評價) 師:作者這么小,本該像我們一樣,坐在教室里讀書學習,在父母的呵護下快樂成長,可他卻過早地擔起了生活的重擔,他第一次挑煤究竟是怎樣的情景呢? 三、精讀課文,體會艱難 1. 默讀課文想一想: 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從作者第一次挑煤的過程你體驗到了什么?(板書艱難) 2. 畫一畫。邊讀邊畫出你認為值得品位的句子。 3.說一說。從這些內容你體會到了什么?重點讀議比喻句,教師點撥。 (1)睡的正熟,我忽然摔了下來,好像落在萬丈深淵,渾身疼痛。原來桌子被人抽掉,礦上的辦事人來開磅稱煤了。(板書:動身挑煤) (用打比方的說法進一步說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這反映了礦上辦事員得冷酷無情,舊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窮人的孩子到處受欺侮。) (2)這山原來沒有路,那些人踩出來的路極滑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來回蕩晃,像是打秋千。(寫出了人小體弱的吳運鐸挑煤的不容易,路遠且難走,反映出挑煤勞動的艱難)。(板書:挑煤趕路) 師:是呀,這可不是一般的“滑”,你能體會這一步三滑的艱難嗎?想一想滑極了的小路是怎樣的?想一想來回晃蕩的煤筐又是怎樣的?請帶著你的想象和感受再讀這段文字。 師:同學們,煤筐回來晃蕩,僅僅是因為路滑嗎? 生:不是的,還有作者的個兒小,擔子重。 師:文中有寫擔子重的語句嗎?找出來讀一讀。 (3)扁擔把肩膀壓得生疼,擔子從左肩換到右肩,從右肩換到左肩,換來移去,兩個肩膀都吃不住勁了,只好停下來歇一歇。(人小擔子重) 師:請自由讀讀這段文字,哪個地方特別能說明作者挑不動煤或擔子重? 師:請拿起筆來,在最能體現(xiàn)煤擔重的詞下面打上三角形。連起來讀一讀,想一想,肩上的擔子能說“移來換去”嗎?先移到右肩,再換到左肩。 師:說得好,請你把這種力氣越來越小的感受通過朗讀體現(xiàn)出來。(生讀)讀著,聽著,我不禁想起同學們在1500米越野跑比賽中的情景,大家一起回憶,好多學生一開頭也是跟得上人家的,可后來就漸漸落在后頭了,當時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最想做什么? 師:同學們,我們赤手空拳尚且如此,何況吳運鐸肩上還壓著那么重的煤擔,他也在賽跑,去晚了收煤站收秤關門了。再想象一下,醞釀一下,再感受一下這種無力、無助和無奈,一起讀。 師:(投影)看,這就是挑著煤,走在滑極了的山道上一步三滑的吳運鐸,讓我們用心看,看仔細一點,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他的腳怎么了?再讓我們抬起頭來看看他的那張臉?他的眼睛?仿佛在告訴我們些什么呢? 師:你看看他的臉,他的眼睛,他仿佛在告訴我們些什么呢? 生:他一臉愁容,他在想,我一定要把煤挑到車站,家里還等著拿米下鍋呢? 師:望著他那疲憊的面容,望著他那扭曲的身影,望著他那一步三滑和來回晃蕩的煤筐,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想一想,要說真心話。 師:讓我們再一次體驗作者一步三滑的艱辛,讀。 師:多么無力,多么無奈,多么無助的吳運鐸,在你的鼓勵下,鼓足勇氣,爬上山頭,已經(jīng)是中午了。肩腫皮破而又遠遠地落在后頭的吳運鐸只得加快腳步趕路,那他有沒有把煤挑到車站呢?為什么?請讀后面四節(jié),也可以選你特別感動的一節(jié)讀。(板書:跌倒山腰) (4)紅腫的肩頭跟滾水燙過一樣疼,腿上的傷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著兩只空筐回到家里。(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肩頭疼痛難忍的程度,說明了挑煤勞動的艱苦。)(板書:空筐回家) 4.讀一讀。根據(jù)自己的體會有感情的朗讀。 5.悟一悟。體悟母親對兒子的感情。 師:作者勞累了一天,最終遍體鱗傷卻一無所獲。這是多么心酸艱難的勞動??!面對此情此景,面對著這一位無力無助而又無奈的兒子,母親是什么表現(xiàn)? (1)學生交流。 (2)根據(jù)學生回答深情的朗讀。 (3)這淚水里飽含著什么?在當時的社會里,僅僅是我母親在流淚嗎? 三、拓展文本,品味堅強 1.從半夜動身到這時候日落西山,作者勞累了一整天,挑回來的是什么? (饑餓和疲勞、遍體鱗傷。) 師:勞累了一整天,最終換來的是遍體的傷痕,且一無所獲。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艱難、多么感人至深的勞動啊。面對著此情此景,面對著這一位無力、無助而又無奈的兒子,母親哭了,而吳運鐸沒哭,只是輕輕地告訴母親(齊讀)“媽媽,不要緊,我明天還去挑?!蹦阍傧胍幌?,挑回家的僅僅是饑餓與勞累嗎? 生:我覺得吳運鐸挑回家的不僅僅是饑餓與勞累,還把堅強挑回來了。 (板書:堅強) 2.齊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師:這就是受盡欺侮而飽嘗人間冷暖的吳運鐸;這就是挑不動煤而將煤撒在半山腰的吳運鐸;這就是肩腫皮破挑著空筐回家的吳運鐸。從此他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 3.出示課件,介紹吳運鐸生平。 師:從吳運鐸的一生來看,這僅僅是一個勞動的開端,更艱難的生活還在后頭……(課件出示) 吳運鐸(1917-1991),生于江西省萍鄉(xiāng)縣,12歲在安源煤礦當上了礦工,受盡了非人的折磨。1938年他毅然投奔新四軍,從事機械修理和制造工作。吳運鐸多次身先士卒,冒著生命危險做各種炸彈、地雷的試制試驗,在一次試驗中左腿炸殘,左手炸掉四個手指,右眼炸瞎;在一次爆炸實驗中,吳運鐸再遭“重創(chuàng)”,左手腕和右腿被炸斷,但他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和死神搏斗。他是我國工兵事業(yè)的開拓者,也是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解放后他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寫了傳記《把一切獻給黨》,《勞動的開端》一文就選自本書。 4.真情流露。 師:面對吳運鐸童年生活的苦難,面對他第一次挑煤的辛酸,面對他一生坎坷的革命生活道路,我相信,此時此刻,你肯定有話想說,一句話,幾句話,只要是你的真心話,只要是你心里流淌出來的話,請你寫下來。 5.交流寫話。 生:吳運鐸,你真是太堅強了,你這種堅強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生:吳運鐸,你受人欺侮,但你沒有放棄,因為你知道,你挑的不只是幾筐煤,挑起的還有全家人的重擔。 生:吳運鐸,你是一個堅強的人,一個不服輸?shù)娜恕? 6.總結。 師:《勞動的開端》寫了吳運鐸的童年在煤礦挑煤的苦難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舊社會窮人受剝削受欺侮的社會現(xiàn)實。但是他一生更是艱難而頑強的?!度嗣袢請蟆吩l(fā)表了一篇題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介紹中國的保爾?》的報道,從此“中國的保爾——吳運鐸”這個名字就傳遍神州大地。和他比起來我們是多么幸福的一代。當他半夜去挑煤時,我們還在甜蜜的夢鄉(xiāng);當他挑煤艱難趕路時我們正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當他帶著饑餓和勞累回家時,我們正在和父母玩耍嬉戲。讓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名字:中國的保爾——吳運鐸。 四、課外延伸,布置作業(yè) 課外搜集有關描寫舊中國勞動人民生活的文章讀一讀。 板書設計 勞動的開端 原因 解除饑餓的威脅 (略寫) 半夜 挑煤趕路 艱難 第一次挑煤 午后 跌倒山腰 (詳寫) 堅強 傍晚 空筐回家 第二天挑煤 咬緊牙 兩腳不停(略寫) 小學教育資料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第 5 頁 共 5 頁-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勞動的開端 2019年六年級語文上冊 19勞動的開端教案4 浙教版 2019 六年級 語文 上冊 19 勞動 開端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364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