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青島版科學五上《做一塊卵石》表格式備課.doc
《2019-2020年青島版科學五上《做一塊卵石》表格式備課.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青島版科學五上《做一塊卵石》表格式備課.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青島版科學五上《做一塊卵石》表格式備課 學習目標: 1.通過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學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風化、搬運等地質作用下,是不斷變化著的。 2.培養(yǎng)學生根據自然變化結果,推測自然變化原因,想象自然變化過程的能力。 3.向學生進行自然界是永恒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教育。 教學準備: 酒精燈、大口玻璃瓶(有蓋)、卵石、碎磚塊(個兒較小、棱角分明的)、頁巖、盒子、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實驗推理: 1.實驗1: 老師組織學生按課本第41頁實驗1的要求進行實驗:把一些棱角明顯的碎磚塊放進裝有多半瓶水的玻璃瓶中,蓋好瓶蓋,用力搖晃。搖一會兒,把碎磚塊取出來,觀察它們的形狀有什么變化?想一想,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變化? 2.觀察: 出示掛圖:大河兩岸的地貌圖 (1)學生觀察逐一描述河的上、中、下游巖石及水流的情況。 生:河的上游地勢險峻,巖石很大,水流急。中游巖石體積變小、下游水流變緩慢,巖石變成卵石。 生:上游巖石大,棱角分明,下游是卵石,很小很圓滑。 生:上游的大山上有很多懸崖峭壁,峭壁上有很多裂縫,水從很高的山上流下來,一些石頭被水流很急沖了很遠。 (2)教師簡要記錄學生所描述的事實,填寫圖表。 位置 上游 中游 下游 巖石的大小、形狀 水流速度 (3)小組活動,比較、整理觀察所得到的事實。 河道上游巖石的特點是:個兒大,棱角分明;中游:個兒中等,光滑圓潤;下游:個兒細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巖石分布是有規(guī)律的:從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塊越來越小,形狀越來越圓。 3.推理: 引導學生研究事實,認識卵石的成因。 (1)小組研討:河道下游的卵石是從哪里來的?是什么力量使山上的巖石逐步跑到了河的下游? (2)學生描述巖石被流水搬運的過程。教師簡要記錄。 高山巖石(風化) 上游(流水搬運) 中游(流水搬運) 下游卵石 (3)引導學生對磨圓作用進行推測。 師:在流水把巖石從上游搬運到中游、下游的過程中,你還會想到什么問題?巖石為什么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光滑圓溜? 學生結合實驗1描述,教師完善前面的記錄。 上游(磨圓) 中游(磨圓) 下游 (4)教師小結:高山上的巖石經過風化,在重力和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來到了河道的上游,流水又將這些巖石搬運到了中游和下游,在搬運過程中,巖石的棱角被逐漸磨圓。由于經過長時間、長距離的搬運和磨圓,到達下游的巖石有的就變成了光滑的卵石。 4、想象卵石的將來。 三、實驗模擬: 1.模擬實驗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課本第43頁的實驗2:用鑷子夾住一塊石頭在酒精燈火焰上燒一會兒,然后把這塊石頭放入冷水中;接著再燒,再浸入冷水中。反復幾次,觀察石塊有什么變化? 2.思考聯(lián)想: 3.總結認識: 四、遷移延伸: 海岸邊的巖石經過長期的風化和海浪拍擊而破碎崩塌,被海水搬運到海灘,它們在海灘上長期受到海水沖刷以及相互摩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附送: 2019-2020年青島版科學五上《做一塊卵石》說課稿 一、說教材 《做一塊卵石》是青島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的第四課,它與《地球內部有什么》、《火山》、《地震》、《各種各樣的礦物》、《地表的變化》五課共同構成本冊的第一單元——《地球和地表的變化》。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對地球的概貌已有了初步的探究和了解,從知識和能力上為本單元的探究活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本單元在學生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地球內部的構造、火山和地震現(xiàn)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礦物以及地表的變化等有關地球與地表變化的內容進行探究活動。本單元的學習可以為學生進一步探究地球內部及外部變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做一塊卵石》一課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各種自然力量對地表的改變作用。本課通過做卵石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一塊棱角分明的大石塊變小、變圓的過程,從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風化、搬運、磨圓等地質現(xiàn)象。本課探究活動中,主要讓學生根據實踐經驗對不易觀察到的卵石形成現(xiàn)象進行推想,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整個教學內容按三個活動的順序來體現(xiàn),第一個活動是欣賞美麗的卵石,第二個活動是做一塊卵石,第三個活動是探究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兩年的科學學習基礎,但是他們的科學認識、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有差距。有鑒于此,兼顧本課特點和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我對教材的整體掌控,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簡單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要他們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與交流;能從欣賞卵石中獲得美的體驗。 3.科學知識目標: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學重點:用科學的方法探究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利用模擬實驗探究溫差變化對巖石的破壞現(xiàn)象。 二、說教法 所謂教無定法,一節(jié)好課應該是渾然天成,不應該拘泥于形式。新課程的教學觀告訴我們,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認為教學策略的選擇,就是要在教學目標的主導下選擇教學方法,在本課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用簡單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在科學探究中體驗證據、邏輯推理的重要性,教學重點是用科學的方法探究卵石的形成原因,教學難點是利用模擬實驗探究溫差變化對巖石的破壞現(xiàn)象,那么我就選擇以引導發(fā)現(xiàn)法為主的教學方法,兼顧實驗法?!耙龑Оl(fā)現(xiàn)法”是通過老師的“引”,引導啟發(fā)學生自覺獨立思考,讓他們自己嘗試采用“發(fā)現(xiàn)法”來學習,而實驗法是利用一定的器材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模擬或再現(xiàn),從而達到更深層次認識的目的。相互促進的兩種教學方法會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總體講,學法是與教法相對應的。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實驗、推理、想象,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在教學中,我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采取很寬松的形式,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的智力類型,每個學生都是天才,每個學生都能學會,但是我們不能要求他們用同樣的方式學會,所以在我的控制范圍內,他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適合的學習方式,當然主體上還是采用了討論法、實驗法為主的學習方法,概括的講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不僅使其符合教學要求,還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在本課教學中,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的選擇,為了更好突破重點難點,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師生共同欣賞美麗的卵石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課能否成功,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能否受他們的歡迎,重要的是讓他們產生一個良好的動機。正所謂“良好的動機”是有效學習的保證。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欲,那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展示自己帶來的各種卵石,講一講都是從哪兒找到的,這些卵石有哪些特點,以激發(fā)學生研究的興趣。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會發(fā)現(xiàn)卵石的相同點:形狀都近似球形,表面光滑。之后,我啟發(fā)學生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可能涉及卵石的形狀、分布、形成原因等。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出“我們也來做一塊卵石,了解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轉入下面的活動。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僅能使學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種多樣,還能通過欣賞卵石活動,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審美教育。 (二)引導學生做一塊卵石 本環(huán)節(jié)我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我先讓學生想一想做一塊卵石需要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然后我針對學生的設想分析其可行性,并對這些方法進行改進或提出一些建議。 第二步:讓學生根據設想的方案做一塊卵石。我參與到學生的活動當中,適當進行指導。做卵石之前,先引導學生觀察石塊的棱角,可以用手摸一摸,待做完卵石之后,再摸一摸石塊。通過對比,學生會感知到棱角變得平滑圓潤了。 第三步:展示學生的作品。要啟發(fā)學生說一說自己用了哪些方法,總結出使石頭變圓大約需要哪些外部力量。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讓學生做一塊卵石的活動,讓學生感知、體驗石頭變圓要經過的一些過程,為推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作鋪墊。教材的插圖中展現(xiàn)了做卵石需要的一些材料:石頭、磚塊、錘子、瓶子、水等。這些材料由我和學生共同準備。書中還顯示了學生做卵石可能要經歷的幾個過程:將石塊或磚塊敲碎;在地上磨或兩塊互相摩擦,去掉棱角;把一些棱角明顯的碎磚塊與水一起放在一個大的瓶子里,蓋上瓶蓋,使勁搖晃,這些碎磚塊由于水的沖刷和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慢慢消失了,變成了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了。教材所提示的方法只是一些活動指向,將石頭變圓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實際活動中我會允許學生選取可能的任何方法,為學生的活動提供開放性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探究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本環(huán)節(jié)我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引導學生推想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樣形成的??勺寣W生用做卵石中使石塊變圓的方法類比大自然中卵石的成因。學生可以根據經驗推想,同時也利用教科書中提供的情境圖。通過觀察情境圖,學生會在頭腦中形成以下推想:卵石多分布在河道里或河灘上,而河道兩旁不一定都有山,這說明卵石的形成可能與河水有關系,這些石頭很可能是從遠處沖來的。從發(fā)現(xiàn)卵石的地方沿河往上走,可以看到:在河流上游的兩岸有高山,山上的石頭有很多縱橫交錯的裂縫,搖搖欲墜;在山腳下,河道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塊。這說明河道中的石塊可能是從山上滾落下來的。從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可以發(fā)現(xiàn):河道中的石塊越來越小,棱角越來越不明顯,表面越來越光滑,這說明卵石可能是在水的搬運過程中,逐漸被磨圓的。 此活動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環(huán)境,將做卵石用到的方法與大自然的力量進行類比,推想卵石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步:我引導學生提出“高山上的巖石為什么會滾落下來”的問題,然后提出風化的概念,并引導學生推想大自然的風化作用,并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實驗的方法是:用鑷子夾一小塊巖石,先放到酒精燈上加熱,再放到燒杯里的冷水中,反復幾次,就會發(fā)現(xiàn)巖石出現(xiàn)裂縫或破裂的現(xiàn)象。(酒精燈代表大自然中溫度升高,涼水代表大自然中溫度降低,巖石出現(xiàn)裂縫或破裂表示大自然中的巖石在溫度影響下所出現(xiàn)的變化。)對于風化作用,重點指導學生認識溫差變化、雨水、植物三個方面對巖石的破壞作用,其中雨水、植物對巖石的破壞作用限于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中只是簡單涉及。另外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我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些因素往往是同時起作用的,并且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作用,才能使巖石風化、崩塌。 此活動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用事實證明風化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使學生體會到證據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能力以及類比推理能力。 第三步:我引導學生對卵石的形成進行概述。通過以上的推想、實驗、分析、討論,使學生認識到:高山上的巖石由于風化作用崩落下來,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受到水的沖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漸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引導學生得出卵石成因的結論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注意綜合性,既要體現(xiàn)巖石的風化作用,又要突出河水的搬運和磨圓作用。 此活動是本課知識方面的重點,是探究活動的一個目標,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歸納能力。 第四步:我引導學生在研究了河灘上的卵石成因以后,推想海灘上的卵石是怎樣形成的,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對卵石的成因獲得更全面的認識,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類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學生在我的啟發(fā)下,推想海灘上的卵石與河灘上的卵石成因基本上是相同的:海岸邊的巖石經過長期的風化和海浪拍擊,破碎崩塌,被海水搬運到海灘,它們在海灘上長期受到海水沖刷以及相互摩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設計方式,我覺得這樣能更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卵石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印象深刻,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效果預測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能掌握一些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了解了卵石的形成原因,重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這對學生學習本單元的其他課程還有以后的科學課都是有益的。本課的第一個實驗——制作卵石,有很大的不可預測性,實驗的場面可能會很混亂,可能會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發(fā)生,時間的掌控也會有些困難,第二個實驗——溫差變化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也可能會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是我會很好的控制課堂,我在學生實驗的時候會環(huán)視四周,將可能的危險降到最低,讓每一環(huán)節(jié)順利實施,我不會讓科學課變成游戲課,我會把科學課上出真正的科學的味道。 附:板書設計 4.做一塊卵石 風化作用 河水沖刷 巖石 崩落下來 卵石 相互摩擦碰撞-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做一塊卵石 2019 2020 年青 科學 一塊 卵石 表格 備課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5597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