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輪專題 第7課時 地殼運動規(guī)律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地理二輪專題 第7課時 地殼運動規(guī)律課件(4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聚焦點一聚焦點一 地殼物質循環(huán) 巖石按成因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其中沉積巖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層理構造和保存生物化石。三類巖石及巖漿相互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例例1:(2012眉山市二模)讀某地質剖面圖(為石灰?guī)r),完成(1)(2)題。(1)對于圖中各巖石的分類,說法錯誤的是() A屬于沉積巖 B屬于沉積巖 C屬于變質巖 D屬于巖漿巖(2)圖中巖石按照形成的順序,由老到新的排列最可能的是() A B C D【解析】第(1)題,呈水平分布,且被、等巖石侵入、穿透,判斷其為沉積巖;侵入到巖層,為巖漿巖;為石灰?guī)r,屬沉積巖;位于巖漿巖與沉積巖的過渡地帶,應該是變質巖;不但噴出地表形成火山錐,還侵
2、入到巖石,為巖漿巖。第(2)題,侵入巖石,判斷比先形成;排除B、D選項。穿過巖石,侵入巖石;判斷、比先形成,排除A選項。答案答案: (1)A (2)C【技巧點撥】判斷巖層新老關系判斷巖層新老關系 (1)沉積巖地層:在巖層未倒置之前,按照沉積規(guī)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最準確的是根據沉積巖中化石的年代來確定巖層的新老順序。 (2)巖漿巖地層:首先判斷是侵入巖還是噴出巖:侵入巖末端一般呈尖狀,在剖面圖上,有巖脈切斷巖層,具參差不齊的接觸面的特點;噴出巖頂部相對較圓滑,呈堆積狀,有火山錐形成的一定是噴出巖。如果是侵入巖,則與其他地層的關系是侵入與被侵入的關系,被侵入的地層
3、應先于侵入地層存在。如果是噴出巖,則判斷時應分析其起點和終點,該噴出巖應晚于起點和終點之間的地層。 (3)變質巖地層:先觀察變質巖地層的存在位置,分析產生變質的原因。一般地,變質巖所需求的高溫、高壓條件往往是巖漿活動提供的。故變質巖地層應晚于相應巖漿巖形成。 如果是在海嶺附近的噴出巖,則應根據其距海嶺的距離來判斷。離海嶺越近,其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晚,離海嶺越遠,其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早?;蛘哒f離海溝越近,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早,離海溝越遠,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晚。按此進行判斷時參照的必須是同一個海嶺或者海溝?!咀兪接柧?】 (2012威海市一模)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其中C為沉積物,B、F、G為沉積巖,
4、A、D為不同時期的巖漿巖,E為變質巖。據此完成(1)(3)題。(1)據圖判斷該地區(qū)發(fā)生過的地質作用有(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外力作用 A B C D(2)圖中巖石形成早晚判斷正確的是( ) AG晚于B BA早于D CB晚于D DC早于F(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如果在這里修一條東西向的地下隧道,應選擇F層BA處有可能找到化石C假設C層為沙質沉積物,則該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風D如果該地有石油,則應該在地向下打井開采【解析】第(1)題,據圖可知,該地先經過沉積作用,再受到內力擠壓形成了褶皺,褶皺之后又出現(xiàn)了巖漿活動,導致B巖層發(fā)生了變質作用,后巖層下沉,又出現(xiàn)沉積物。第(2)題,巖層最老的是
5、G,最新的是C。D是侵入A中形成的巖漿巖,晚于A;G、B、F均為沉積巖,C為沉積物,在最上面;因此C最新。第(3)題,如果在這里修一條東西走向的地下隧道,應選擇巖層向上拱起的背斜;只有沉積巖中可能有化石;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儲存;假設C層為沙質沉積物,則根據“迎風坡緩、背風坡陡”這一沙丘特點可判斷該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風。答案答案: (1)D (2)B (2)C 聚焦點聚焦點二 內力作用 內力作用包括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可從以下概念來認識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概念形式地質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tài)不斷發(fā)生變化的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6、概念形式地殼運動由內力作用引起的地殼結構改變和內部物質發(fā)生變位的運動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地質構造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和變位包括褶皺和斷層構造地貌明顯反映地質構造的地貌大陸、洋盆、山脈、大盆地、大平原、山脊、裂谷、陡崖、塊狀山對以上概念需把握其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1地質作用是形成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動力;2地殼運動是地質作用的一種形式;(過程)3地殼運動是地質構造的成因,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結果;4構造地貌是地質構造的反映。(表現(xiàn)形式)例例2:(2012北京市豐臺區(qū)二模)下圖為夏威夷群島主島與其3個鏈狀火山島嶼的分布示意圖。許多科學家相信,夏威夷群島主島與這些鏈狀火山島嶼,應該是因為太平洋板塊在一
7、個可視為固定不動且噴發(fā)巖漿的“熱點”上移動(箭頭指向代表板塊移動方向)造成的。讀圖回答(1)(2)題。 (1)此處應() A位于板塊生長邊界 B位于板塊消亡交界 C位于大陸板塊 D不位于板塊交界處(2)下列能表示各島嶼年齡分布狀況的是()【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夏威夷群島位于太平洋板塊內部。第(2)題,夏威夷群島主島1處是新的巖漿噴出的地方,巖石年齡最年輕,距離該處越遠,巖石年齡越老。答案答案: (1)D (2)B【技巧點撥】六大板塊圖的常考區(qū)域 (1)屬于亞歐大陸的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卻屬于印度洋板塊。與阿拉伯半島相鄰的非洲板塊朝北運動,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形成東西走向的阿爾卑斯山。 (
8、2)南極洲板塊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最北幾乎達到了北回歸線,這意味著落基山脈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脈則是南極洲板塊同美洲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形成的。 (3)雅魯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分界線,珠穆朗瑪峰位于印度洋板塊。 (4)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生長邊界上,是兩個板塊彼此分離形成的,其面積會越來越大;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上,面積會越來越小。 【變式訓練2】 (2012晉江市四校第二次聯(lián)考)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各題。材料一圖乙為“地中海沿岸地質剖面圖”,圖甲是圖乙?guī)r層局部放大圖。 材料二“地震真正的故事記錄在巖石和土壤中”。地震是由地殼
9、深處斷層的運動引起的,如果運動足夠強烈,地表就會產生裂縫,數年后,沉積物又將裂縫覆蓋。(1)圖示地區(qū)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邊界,其邊界類型為消亡邊界。簡述判斷依據。答:圖中地質構造為褶皺,是板塊碰撞擠壓形成。(2)兩處分別可能是哪兩類巖石?并請說明理由。 A花崗巖、石灰?guī)r B玄武巖、大理巖 C噴出巖、沉積巖 D花崗巖、大理巖答:D 。處為巖漿侵入地殼凝固形成,是侵入巖,處為石灰?guī)r接近巖漿受高溫作用形成的變質巖,為大理巖。(3)、處可能存在的礦產分別是 、 。 A有色金屬 B石油 C金剛石 D大理巖答:A B(4)結合材料二和甲圖,判斷甲圖中至少發(fā)生過 次地震。 A2 B3 C4 D5答:B【
10、解析】第(1)題,地中海沿岸位于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之間的交界地帶。根據圖示褶皺構造判斷,該地位于板塊消亡地帶。第(2)題,處巖石是巖漿侵入地殼內部冷卻凝固形成的侵入巖,處巖石位于侵入巖和沉積巖過渡地帶,可能是巖漿巖侵入的高溫使附近的沉積巖發(fā)生變質形成的變質巖。本小題提供的巖石中,花崗巖屬于侵入巖,玄武巖屬于噴出巖,大理巖屬于變質巖,石灰?guī)r屬于沉積巖。第(3)題,處為侵入巖,可能形成有色金屬,處位于沉積巖層中的背斜構造,可能存在石油。第(4)題,據圖文信息判斷,該地由早到晚依次發(fā)生過c、b、a三次斷層活動,即發(fā)生過三次地震。聚焦點三聚焦點三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風化、侵蝕、搬運、沉
11、積和固結成巖等,它們每時每刻都在雕塑著地表。其相互關系如圖示: 外力作用的影響因素如下表所示:外力類型影響因素分析風化溫度、水、生物等干燥地區(qū)以物理風化為主;潮濕地區(qū)以化學風化為主;植被茂密的地區(qū)以生物風化為主侵蝕外力、物質(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等流水、風、冰川、波浪等外力(強度、持續(xù)時間);被侵蝕物質(質地、有無植被保護等)搬運外力、物質(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地形等外力大于被搬運物質的重量,由高到低的地形有利于物質搬運沉積外力、物質、地形等外力小于被搬運物質的重量,低洼地區(qū)有利于物質沉積例例3:(2012湖北省八市3月聯(lián)考)某河谷一塊高約200米的巨大沉積巖崖壁上分布著許多直徑小于1米的
12、洞穴,河谷所在流域一直為亞熱帶濕潤氣候環(huán)境。下圖是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圖,據此回答(1)(2)題。(1)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A風力侵蝕 B冰川侵蝕C海水侵蝕 D流水侵蝕(2)下列敘述最合理的是()A年平均河水位線在持續(xù)上升B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代越晚C海拔越高,巖石年齡越老D高處洞穴較少,可能是久經外力作用而消失【解析】第(1)題,結合材料判斷洞穴為流水侵蝕而成,隨著河床的不斷下降,洞穴逐漸顯露出來。第(2)題,沉積巖容易被河水侵蝕而使得河床不斷下降,因而年平均河水位線持續(xù)下降;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代越早;海拔越高,說明其對應的巖石越晚形成,而不是年齡越老;A、B、C選項錯誤。
13、高處洞穴較少,可能是因河水位下降導致最先露出;與較低海拔的洞穴相比,其所經歷的外力作用更多,更易被風化、侵蝕掉;D選項正確。答案答案: (1)D (2)D 【技巧點撥】分析外力作用塑造地貌的思路方法 地貌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在特定時間、特定區(qū)域則是以某種作用為主;而且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下,主導的外力作用不同。地區(qū)主要的外力作用典型地區(qū)干旱區(qū)以物理風化和風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為主準噶爾盆地的風蝕城堡濕潤區(qū)以化學風化和流水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為主成都平原地區(qū)主要的外力作用典型地區(qū)高寒區(qū)以冰川的侵蝕、沉積作用為主,物理風化強盛青藏高原濱海區(qū)陸地河流與海浪相互作用,海浪侵蝕和沉積為主珠江三角洲
14、地勢高以侵蝕作用為主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地勢低以堆積作用為主華北平原【變式訓練3】 (2012莆田市3月質檢)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了豐富多彩的地表形態(tài)。讀圖,完成(1)(2)題。(1)分布在石灰?guī)r地區(qū)的是( ) A B C D(2)在干旱環(huán)境下形成的是( ) A B C D【解析】第(1)題,“溶蝕橋”顧名思義說明其成因與流水侵蝕、溶蝕作用密切相關。石灰?guī)r是主要分布在濕潤地區(qū)的沉積巖,受流水侵蝕、溶蝕等外力作用影響大。第(2)題,干旱環(huán)境以風力作用為主,四地中唯有蘑菇石是受風力侵蝕作用形成。 答案答案: (1)C (2)D聚焦點四聚焦點四 內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內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引起地殼及
15、其地表形態(tài)不斷發(fā)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種。例例4:(2012北京市昌平區(qū)二模)據考證:在3.8億年前,湘西武陵源曾是近陸淺海,后經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形成石英砂巖。結合“武陵源風光郵票圖”,回答(1)(2)題。(1)武陵源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景觀的成因是()地殼的上升運動地殼的下沉運動流水的沉積作用流水的侵蝕作用 A B C D(2)該地區(qū)的巖石類型、氣候類型、典型植被類型依次是()沉積巖變質巖巖漿巖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 A B C D【解析】第(1)題,砂巖屬于沉積巖,其形成時必定在地表以下;
16、而武陵源峰林現(xiàn)已出露地表,推斷其成因是地殼的上升運動。讀圖可知武陵源峰林陡峭,還有石橋、石拱等地貌,結合湘西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推斷該地貌景觀的形成離不開流水侵蝕作用。第(2)題,該地區(qū)的巖石類型為沉積巖;氣候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的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答案答案: (1)B (2)A 【技巧點撥】內外力作用下的地貌 1火山噴發(fā)和地震都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火山噴發(fā)和地震都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通常發(fā)生在板塊交界處。放形式,通常發(fā)生在板塊交界處。概念產生的地形火山噴發(fā)巖漿噴出地表,是一種巖漿活動熔巖物質堆積形成火山錐、火山口地震大地由于構造運動而快速震動,是一種地殼運動
17、造成地殼斷裂的錯動,引起海陸變遷和地勢起伏 2.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外力作用下的地貌 在內力作用造就的地表形態(tài)的骨架上,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骨架進行再塑造。一般通過流水、風、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說明。 (1)冰川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2)侵蝕作用、沉積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變式訓練4】 (2012南京市二模)讀某地景觀素描圖,完成(1)(2)題。(1)該地質構造屬于( ) A斷層 B山嶺 C背斜 D向斜(2)對該景觀形成過程的推斷,最合理的是( )A變質作用、冷卻凝固、地殼上升、風化作用B沉積作用、固結成巖、地殼運動、變質作用C巖漿活動、冷卻凝固、地殼上升、侵蝕作用D沉積作用、固結成巖、地殼運動、侵蝕作用【解析】第(1)題,根據巖層的彎曲形態(tài)及缺失的部位可知其為背斜。第(2)題,根據其巖石具備明顯的層理性,判斷其為沉積巖,先經沉積作用,后受到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隨著地殼運動擠壓形成褶皺,并經過隆起抬升露于地表,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裂隙發(fā)育,易受侵蝕,導致背斜頂部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