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總復習 第一部分 教材知識梳理 版塊三 中國現(xiàn)代史 主題十六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含8年真題)試題.doc
《中考歷史總復習 第一部分 教材知識梳理 版塊三 中國現(xiàn)代史 主題十六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含8年真題)試題.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考歷史總復習 第一部分 教材知識梳理 版塊三 中國現(xiàn)代史 主題十六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含8年真題)試題.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主題十六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考點40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特區(qū)的發(fā)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8年6考) 1.(xx,16)下面是我國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的增長統(tǒng)計表(單位:億美元),該局面的出現(xiàn)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B.對外開放逐步擴大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D.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2.(xx,16)新華社電文曾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將開啟……改革開放對中國人來說,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概念,它不僅意味著歷史性的關鍵抉擇……開啟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改革?!备母锎竽婚_啟的標志性會議上所做的戰(zhàn)略決策是( ) A.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確立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D.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 3.(xx,21)(節(jié)選)某校九年級13班同學以“民族復興之路”為主題開展了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發(fā)展與復興】 材料五 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奏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序曲。“中國模式”的成功,帶來了中國的發(fā)展,使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 ——美國《時代》周刊 (5)“中國模式”從經濟體制方面看指什么?分析“中國模式”的成功給世界帶來的影響。結合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發(fā)展趨勢,你認為應如何加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4.(xx,21)(節(jié)選)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以“向海洋進軍”為主題開展了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進軍海洋】 材料四1987年鄧小平吹響了進軍海洋的號角……現(xiàn)在中國已經置身于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心,從開普敦到巴芬島,到處都是忙碌著的中國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頭,你仿佛身處曼哈頓廣場,中國擁抱海洋的時代已經到來。 (5)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擁抱海洋的時代已經到來”的因素。通過上述探究你得到了哪些認識? 5.(xx,21)(節(jié)選)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在歷史課上以“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為主題開展了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國際新形象】 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影響世界的十件大事 材料四 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 (4)依據(jù)材料三、四,分析1978年后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是如何進行“變化和改革”的? 參考答案 1.B 2.D 3.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影響:“中國模式”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為世界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更多機遇;有利于抑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做法: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借鑒他國成功經驗;加強國際合作,樹立大國形象,走和平崛起之路。 4.因素:實行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認識:不同文明致使海權意識不同,海權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應增強全民海權意識;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應加強海軍建設;深化改革,發(fā)展海洋經濟,進一步提升我國綜合國力。 5.變化:實行改革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中考歷史總復習 第一部分 教材知識梳理 版塊三 中國現(xiàn)代史 主題十六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含8年真題試題 中考 歷史 復習 第一 部分 教材 知識 梳理 版塊 中國 現(xiàn)代史 主題 十六 建設 中國特色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5829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