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1單元 山水神韻 自讀文本 游褒禪山記教師用書 魯人版必修2.doc
《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1單元 山水神韻 自讀文本 游褒禪山記教師用書 魯人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1單元 山水神韻 自讀文本 游褒禪山記教師用書 魯人版必修2.doc(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自讀文本 游褒禪山記 [預習——夯實基礎] [知識梳理] 第1步讀準字音——千言萬語總關音 褒禪山(bāo) 廬冢(zhǒnɡ) 窈然(yǎo) 瑰怪(ɡuī) 禪院(chn) 謬(mi) 相(xinɡ) 深父(fǔ) 仆道(pū) 第2步識記通假——奧妙無窮方塊字 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 第3步一詞多義——看我七十二變 (1)道 (2)極 (3)觀 (4)得 (5)以 (6)其 第4步詞類活用——詞性變異含義迥 (1)始舍于其址(名詞作動詞)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禪”(名詞作動詞)命名 (3)而莫能名者(名詞作動詞)稱說,說出 (4)有泉側出(名詞作狀語)從側面 (5)而其見愈奇(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6)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動詞作名詞)到的人 (7)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形容詞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8)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詞作動詞)照明 (9)好游者不能窮也(形容詞作動詞)窮盡,走到頭 (10)后世之謬其傳(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錯 第5步古今異義——詞語的昨天和今天 (1)非常之觀 古義:不尋常、非同一般,是兩個詞。 今義: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shù)字“十一”。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于是余有嘆焉 古義:是兩個詞。于,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 今義:合用為一個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判斷句) 譯文: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建的守墓的房舍。 (2)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狀語后置句) 譯文:古人對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觀察的時候,往往有心得。 (3)有碑仆道。(省略句,“仆”后省略介詞“于”) 譯文:有一塊石碑倒(在)路上。 (4)此余之所得也。(判斷句) 譯文: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心得。 [常識速覽]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今屬江西)人。他“少好讀書”,21歲登進士第。仁宗嘉岉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擊,辭去相位,退居江寧,潛心學術研究和詩文創(chuàng)作。 主要成就: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xiàn)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辭職回家探親,與兩位朋友和兩個弟弟在歸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同年七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并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想。 Ⅰ.文學常識 記 “記”是一種專事記錄的文章體式。 作為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記”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fā)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主要包括碑記、游記、雜記等。 碑記是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主要特點是抓住山川風物的特點,表現(xiàn)山水之美,抒發(fā)作者的感情。 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 Ⅱ.文化常識 (1)古代的人名稱謂 名字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古時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取名。名用來區(qū)分彼此,字則表示德行,古人都因名取字,名和字間一般有聯(lián)系,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義的,如韓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名是階段性的稱呼,等有了字,名就應該避諱。而“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當大官的死后有謚號。如歐陽修,字永叔,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 還有的稱官爵名(如王安石又稱王荊公),稱籍貫(如康有為稱康南海)。 稱字、號、齋名、謚號表示禮貌或尊敬。也有幾項同時稱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貫,再次姓名,后字。如“廬陵(籍貫)蕭(姓)君圭(名)君玉(字)”。 (2)浮圖,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3)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 (4)“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 (5)年號,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fā)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年號。始創(chuàng)年號為元狩,并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nèi)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探究——精研文本] [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敘述了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jīng)過,并借此生發(fā)議論,說明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文脈梳理] ①險以遠,至者少?、诒M志無悔 [文本深讀] ■自主探究 一、閱讀課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1.下列對第1自然段內(nèi)容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 A.述說山名的由來,指出山名的錯誤。 B.訂正歷史錯誤,為華山正名。 C.評述華山真名謬傳是由于“其文漫滅”。 D.敘述褒禪山真正的名字叫“花山”。 A [B、C、D三項概括不全面。]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說明后洞“游歷艱難”的一組是( )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③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⑤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⑥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B [②寫前洞;⑤寫“我”還有力量游歷,火把還足夠照明;⑥寫華山洞命名的原因。] 3.下列對1、2自然段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褒禪山又叫華山,唐朝有個叫慧褒的高僧,第一個在華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從此,人們就叫華山為褒禪山。 B.褒禪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曠,到那里記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記游的人卻相對較少。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進入后洞,有一個人因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騙大家說火把快要熄滅了。大家隨他一起出洞后,馬上就有人后悔了。 D.《游褒禪山記》開篇對華山、慧空禪院、仆碑的由來進行考釋,不似一般的寫景文字,而是具有學者的實證精神。 A [“第一個在華山筑舍定居”的說法錯誤。] 二、閱讀課文第3~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4.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體現(xiàn)作者認為的學者應具備的精神、態(tài)度的一項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诠史怯兄菊卟荒苤烈? ③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苤劣谟陌祷杌蠖鵁o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莺笫乐嚻鋫鞫苊撸慰蓜俚酪苍铡、迣W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 A [①是說的“古之人”,④不屬于“精神、態(tài)度”,⑤是作者的感慨。] 5.下列對第3自然段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古人對于天地、山川、鳥獸、蟲魚等的觀察,往往都有心得體會,而今人沒有,于是抒發(fā)“今不如古”的感慨。 B.作者認為,如果有志、有力,再加上外物相助,就一定能達到險遠之地。 C.作者說古人觀天地、山川常常有得,作者自己也有所得,古人之得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作者之得是“盡吾志”。 D.作者以游山作比展開議論,為的是說明怎樣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樣探究、思考得廣泛而深入。 D [A項,作者并非“抒發(fā)‘今不如古’的感慨”;B項,缺少“而又不隨以怠”的條件;C項,“作者之得是‘盡吾志’”錯誤,“求思之深而無不在”是古人有得的原因。] ■合作探究 6.學了課文,從作者游山洞的經(jīng)過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觀點一:作者游后洞時“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一事啟示我們:不管干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人云亦云,過于隨眾。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是對自己十分不利的。 觀點二:從作者討論的“志”“力”“物”三者的關系上看,我們得到啟示:做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且必須具備一定的學識能力,同時還要善于借鑒他人經(jīng)驗,善于尋求外部條件的輔助。 定居。卒葬之:最終葬在那里。以故:因此,因為這個緣故。 [遷移——學以致用] [寫法借鑒] 1.寫作特色 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前面記游山,后面談道理,因事見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緊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談得具體生動,淺顯易懂。文章一開始介紹褒禪山時,就特別說明“褒禪山亦謂之華山”。記仆碑情況又突出“花山”二字,為后面的議論做鋪墊。記游山,不記別的,只記游山洞。前洞略寫,指出路近、地平、游者眾,為后面議論做鋪墊(“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后洞詳寫,突出路遠、奇險、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對比,并交代退出情況,為后文議論做了有力的鋪墊。 2.寫法指導 寫好因事說理文字,關鍵要處理好事與理的關系。一定是“由此事自然得出此結論”。寫作時敘事要簡明扼要,論述要精練明確,不能敘事過于煩瑣細致,而論述輕描淡寫,事與理聯(lián)系脫鉤。 3.遷移運用 曾經(jīng)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呼風喚雨”、外號“謠翻中國”的網(wǎng)絡“水軍首領”秦火火(秦志暉),因編造、散布虛假信息,損害他人名譽,被控犯有誹謗罪、尋釁滋事罪,2014年4月11日,在北京朝陽法院接受公開審理。 請運用因事說理的方法,以“網(wǎng)絡社會不允許無度的自由”為題,對這一事件寫一段評論性的文字,不少于4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示例】 網(wǎng)絡社會不允許無度的自由 從“秦火火”的行為看,他顯然把網(wǎng)絡當成了法外之地,置他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于不顧,顛倒黑白,造謠鬧事,唯恐天下不亂。“秦火火”被訴上法庭,向社會公眾傳達出明確的信息:網(wǎng)絡社會也是法治社會,網(wǎng)上的一言一行,同樣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線,否則將面臨法律的嚴懲。 自由是網(wǎng)絡與生俱來的特點,但它也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成為他們謀取私利與傷人的利器?!凹核挥?,勿施于人”,真正的自由須以不傷害他人和社會為前提,如果人人只顧自己的自由表達卻罔顧他人利益,則每個人都可能淪為自由的受害者?!扒鼗鸹稹彼翢o忌憚地造謠傳謠,被不明真相的網(wǎng)友追捧,看似過了兩年“不可一世”的風光日子,結果卻是害人害己。他的所作所為讓互聯(lián)網(wǎng)蒙羞,也讓那些被欺騙、渴望真相和正義的網(wǎng)民感到失望和憤怒。 網(wǎng)絡社會有邊界才有自由,有底線才有空間。要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法律不能缺位。想要充分享受網(wǎng)絡的便利和自由,守法自律不可或缺。 [素材應用] 1.課內(nèi)素材 百折不撓,勇于進取 宏偉奇麗、不同尋常的風光,常常在艱險深遠的地方。不是有志向、有魄力、有主見、能堅持,并得到一定外界條件幫助的人,是不可能到達的。本文展示了王安石志在“非常之觀”的胸襟抱負和不隨流俗、不避險遠的追求精神,“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他這種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使他后來“意行直前,敢當天下大事”,成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應用角度】 這則材料適用于“成才的條件”“目標與現(xiàn)實”“貴在堅持”“人貴有志”等相關話題作文中。 2.精彩應用 旅行途中,風景美或不美,游客應該自己親自去體驗,而不應依賴于他人的評說。人生也是如此,美景需要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經(jīng)歷過,所以才無憾無悔。正如《阿甘正傳》中的那段經(jīng)典臺詞:媽媽說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的味道如何。別人的評價都只是一種參考,不親自打開嘗一嘗,永遠都不知道其中的甘苦。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游褒禪山的王安石。他在未盡全力探尋到奇景的遺憾中結束了那一游,帶給了他不斷地思索和深深的反省,從而得出“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這一感慨。王安石游褒禪山得出的感慨,何嘗不是游客們登山的內(nèi)心所在,又何嘗不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呢? (選自湖北高考滿分作文《人生如登山》) [佳作領悟] 導讀:在《游褒禪山記》中,作者對“志”“力”“物”的思辨,正是對古代讀書人的標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闡述和解讀;現(xiàn)實中的王安石也踐行著這一原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實現(xiàn)自己的“志”。 王安石之死 馮偉林 我想,作為一個文化人,王安石本該有很多路可走。位極人臣,光宗耀祖,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或是做朝廷的御筆,小心翼翼,寫些歌功頌德的文章,他的詩文本來就是一流的;如果“不為五斗米折腰”,那就到桃花源去,青山綠水,男耕女織,天倫之樂,也是一種選擇。① 人各有志,有人向往淺灘,有人向往大海②,偏偏王安石是人中之龍,是熱血男兒,是個有性格的文人,對政治的關注,對國家安危的關注,對朝廷命運的關注,一直貫穿到他生命的結束。他甚至恥以文士自名,其文學思想也表現(xiàn)出政治家的色彩,宗旨在于經(jīng)世致用,重道崇經(jīng)。的確,他作為政治家、思想家出現(xiàn)在北宋的歷史舞臺上,兩任執(zhí)政,倡導變法,權傾天下,在當時的地位及對后世的影響,都是歷代文人難以望其項背的。 王安石的父親王益,一生只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吏。王益在各地做官,每次都是攜帶家眷同行。因此,王安石在二十歲以前,便已經(jīng)到過很多地方,心里裝下了茫茫九州。在長江流域,他曾在江西境內(nèi)的好幾個縣住過,并曾到過下游的江寧和揚州等地;在粵江流域,他到過廣東的韶州;在黃河流域,他到過京城開封。 父親的官做得辛苦,勤勤懇懇,忙忙碌碌,換來的是頻繁的調(diào)動。他不愿意像父親。做官,就應該轟轟烈烈,出人頭地;就應該山呼海嘯,驚天動地。一個小小的縣令,能有什么作為? 王安石不讀父親為他準備的書,而是自諸子百家之書,及《難經(jīng)》《素問》《本草》諸書,無所不讀。在閱讀儒家經(jīng)典時,他絕不拘守那些先儒所注,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理解。他不想做俗儒和書呆子,抱定學以致用的目的,決意在政治上做一番大事業(yè)。 當然,通向成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拼搏。他沒有大背景,沒有捷徑可走。有的是智慧,是天賦,是勤奮。一步一個腳印,總能找到向上的臺階。 慶歷二年,王安石考中進士,被派往揚州,去做揚州地方行政長官韓琦的幕僚。 慶歷七年,王安石改任鄞縣知縣。三年光景,他留下了不少政績。“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立息以償,俾新陳相易,興學校,嚴保伍,邑人便之?!?《邵氏聞見錄》)隨后,被派往舒州做了一任通判,通判期滿又被調(diào)任開封做群牧司的判官。 進京了,王安石沒有絲毫的喜悅。這不是他的目的。那時候,凡是取得高等科名的學士大夫,大都只愿在朝廷上的史館或秘書省等號稱儲才之地的機構謀一職事,以期可以比較容易地爬進更高層的統(tǒng)治集團中去。王安石卻相反,他總希望能“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學”,極愿意到外地州郡做地方官。 宰相始于州府,王安石志存高遠。 他先后十幾次上書請求外任。后來,朝廷終于將他用為常州知州。從縣官到州官,王安石總要對他所認為應興之利和應除之害大力進行一番興革。只要能造福百姓,他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敢干。 十六七年的地方官經(jīng)歷,在王安石看來是一種財富。這十多年,他鍛煉了才干,贏得了聲譽;這十多年,他韜光養(yǎng)晦,增加了人生積累;這十多年,他積蓄力量,等待機會。③ 嘉祐四年,一場春雨之后,王安石再也坐不住了,他花了三天三夜,向宋仁宗趙禎寫了長達萬言的《言事書》。 這是關于改革的宣言。我想王安石在那個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奮筆疾書,38歲的年紀,肯定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fā)。是的,時不我待,他不能再等了,這個貧困的國家不能再等了! 【悟亮點】 1.學化用 作者化用陶淵明詩詞典故,描述了一個閑適愜意的生活畫面,為下文書寫王安石的選擇張本。 2.學用詞 “淺灘”“大?!眱稍~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世俗之路和王安石之路的區(qū)別,于對比中凸顯了王安石精神品質(zhì)的高貴。 3.學整句 作者用“鍛煉了才干”“韜光養(yǎng)晦”“積蓄力量”三組短語描述王安石在地方做官時的收獲,反復用“這十多年”組織整句,句式整齊,語意層進,簡潔有力地表現(xiàn)了其“志存高遠”的特質(zhì)。 [訓練——落實提升]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導學號:52662024】 A. B. C. D. A [B項,文:碑文。C項,?。盒傅?。D項,夷:平坦。]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A [A項,兩個“乃”字意義和用法相同,副詞,都表示判斷。B項,連詞,表遞進;連詞,表轉(zhuǎn)折。C項,代詞,他們,指古人;代詞,指自己。D項,代詞,代褒禪山;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不屬于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 A.余之力尚足以入 B.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D.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A [A項,足以:古今義均為“足足可以”。B項,學者:古義為“求學的人”;今義為“有學問的人”。C項,非常:古義是“不平常的”;今義是“很”。D項,至于:古義是“到達”;今義是“連詞”。] 4.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 【導學號:52662025】 A.有泉側出 B.常在于險遠 C.則其至又加少矣 D.有志矣,不隨以止也 D [A項,側,名詞作狀語,從側面;B項,險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C項,動詞活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5.對課文三、四兩段內(nèi)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以游山作比喻議論,為的是說明怎樣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樣探究思考得廣泛而且深入。 B.文中以景喻物,用“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而這種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 C.作者說古人觀天地、山川等常有心得,作者自己也有心得,作者之得與古人之得是不同的,古人之得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作者之得是“盡吾志”。 D.我們今天也強調(diào)立志,我們所說的“志”與作者的“志”在具體的內(nèi)容上是不同的,但作者“盡吾志”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C [作者在文中并沒有說出古人有“得”的內(nèi)容,“求思之深而無不在”是有得的原因;而作者自己的“得”是“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1單元 山水神韻 自讀文本 游褒禪山記教師用書 魯人版必修2 2018 2019 學年 高中語文 單元 山水 神韻 文本 游褒禪山記 教師 魯人版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631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