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學期 第四單元課題3 水的組成A卷.doc
《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學期 第四單元課題3 水的組成A卷.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學期 第四單元課題3 水的組成A卷.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學期 第四單元課題3 水的組成A卷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一、 基礎鞏固 (共5題;共12分) 1. (2分)下列四組物質中,前者屬純凈物,后者屬混合物的是( ) A . 液態(tài)氮、冰水混合物 B . 液態(tài)氧、石灰水 C . 水、高錳酸鉀 D . 潔凈空氣、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后剩余的固體 2. (2分)下列物質的分類,正確的是( ) A . 純凈物﹣﹣水泥砂漿 B . 氧化物﹣﹣氯酸鉀 C . 混合物﹣﹣冰水共存體 D . 單質﹣﹣臭氧 3. (2分)下圖中所列實驗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是( ) A . 硫在氧氣中燃燒 B . —氧化碳還原氧化鐵 C . 電解熔融氯化鎂 D . 電解水 4. (2分)下列關于水的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 北冥湖的水可通過加入明礬來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雜質 B . 電解水的實驗證明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 C . 從物質的分類來講,水屬于非金屬氧化物 D . 生活中通過蒸餾的方法來降低水的硬度 5. (4分)在有關水凈化的探究活動中,小新將渾濁的河水樣品倒入燒杯中,先加入明礬粉末攪拌溶解,靜置一段時間后,下一步小新應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 ,所需的玻璃儀器有燒杯、________、________。 二、 強化提升 (共5題;共27分) 6. (2分)分析推理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確的是( ) A . 中和反應有鹽和水生成,因此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B .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穩(wěn)定性,則具有均一性和穩(wěn)定性的液體一定是溶液 C .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D . 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所以由不同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 7. (2分)水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下列有關水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 水是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氧化物 B . 用肥皂水可以區(qū)分硬水和軟水 C . 氫氣燃燒生成水和電解水的基本反應類型相同 D . 凈化水的常用方法有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 8. (10分) (1)某同學用燃著的蠟燭去點燃倒置集氣瓶里的氫氣(見圖1),發(fā)現(xiàn)瓶口有火焰出現(xiàn),而燃著蠟燭的繼續(xù)伸人集氣瓶內(nèi),蠟燭卻熄滅了(見圖2),此實驗說明氫氣的化學性質是:具有________性、不能________。當把已經(jīng)熄滅的蠟燭從氫氣瓶里慢慢拿出時,發(fā)現(xiàn)蠟燭又重新燃燒起來(見圖3),其原因是:________蠟燭燭芯在瓶口接觸了________,又被氫氣燃燒時的火焰________。 圖1 圖2 圖3 圖4 (2)若把燃著的木條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內(nèi)(見圖4),瓶口無火焰,木條熄滅,由此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學性質是________。 9. (5分)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jié)約資源和伓護環(huán)境的基木國策。為了人類的社會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必須愛護水資源。某?;瘜W興趣小組的同學對學校附近的水質狀況進行了相關調查研究。 (1)該小組取回的水樣有些渾濁,用如圖所示的自制簡易凈水器進行了處理,其中小卵石和石英砂起________作用(填操作名稱),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雜質石英砂。 (2)可用________檢驗凈化后的水樣是硬水還是軟水,日常生活中將硬水轉化為軟水的方法是________。 (3)愛護水資源,一方面要節(jié)約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體污染,請寫出一條節(jié)約用水的方法________。 10. (8分)某小組為了探究“水的凈化”過程,從護城河中取了水樣,觀察到: A.水樣呈黃色,有異味 B.水樣渾濁,有固體小顆粒 現(xiàn)對水樣進行如下處理: (1)向水樣中加入明礬攪拌溶解,靜置一段時間后,進行________(填操作名稱),除去固體小顆粒,再向濾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________性除去水樣中的顏色和異味,該過程屬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2)通入氯氣殺菌消毒,得到自來水,發(fā)生的反應如下:Cl2+H2O=HCl+HClO(次氯酸)。請判斷,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________。 (3)為了判斷得到的自來水是硬水或軟水,可加入________進行檢驗。 (4)將自來水蒸餾得到純凈水,把下列物質分別加入純凈水中,用玻璃棒不斷攪拌,能形成無色溶液的是_____(填字母) A . 粉筆灰 B . 硫酸銅 C . 蔗糖 D . 食用油 三、 真題演練 (共6題;共21分) 11. (2分)下列歸納和總結完全符合題意的一組是( ) A.對鑒別的認識 B.化學與生活 ①用肥皂水可鑒別硬水和軟水 ②用水可鑒別食鹽和氫氧化鈉固體 ③區(qū)分硫酸銨和硫酸鉀,加熟石灰研磨 ①用洗滌劑去除油污 ②用燒堿溶液自制葉脈書簽 ③用自制簡易凈水器制得純凈水 C.化學與資源 D.化學與安全 ①金屬的回收利用是保護金屬資源的途徑之一 ②車用的乙醇汽油是混合物 ③氫氣是一種清潔能源,目前已被廣泛應用 ①炒菜鍋著火可以用鍋蓋蓋火 ②在室內(nèi)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氣中毒 ③夜間發(fā)現(xiàn)液化氣泄漏開燈尋找泄漏源 A . A B . B C . C D . D 12. (2分)下列關于氧氣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 工業(yè)上可以利用分離液態(tài)空氣法制氧氣 B . 氧氣可以支持燃燒,說明氧氣具有可燃性 C . 登山運動員要攜帶氧氣瓶,是因為高山上氧氣稀薄 D . 將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木條燃燒更旺,證明瓶內(nèi)原有氣體就是氧氣 13. (2分)化學概念相互間存在如下3種關系: 下列對概念間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 純凈物與混合物屬于包含關系 B . 化合物與氧化物屬于包含關系 C . 單質與化合物屬于交叉關系 D . 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屬于并列關系 14. (2分)仔細觀察下列結構示意圖,按要求填空: (1)屬于原子的是________屬于陽離子的是________屬于陰離子的是________ (2)屬于同種元素的是________ 。 (3)A結構核外有________個電子層,最外層有________個電子,易________電子。A結構所表示的元素屬于________(金屬或非金屬)元素。 15. (5分)實驗科學探究的途徑,請根據(jù)圖示回答相關問題: (1)圖1實驗完成后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該實驗紅磷能否用木炭代替________; (2)圖2實驗中的一處錯誤是________;漏斗下端管口靠緊燒杯內(nèi)壁目的是________; (3)圖3實驗,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質是________,具有的化學性質是________; (4)圖4實驗觀察到紫色紙花放入二氧化碳瓶中會變成________色,其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回答) 16. (8分)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類最寶貴的資源。請用你學過的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欲除去水中不溶性雜質,需進行________操作,該操作過程中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2)如果某硬水通過圖1實驗所示簡易凈水器凈化,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_,則凈化后得到的水是________(填“硬水”或“軟水”),你認為可以用________來檢驗。長期飲用硬水對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 圖1 圖2 (3)如圖2所示的實驗中,發(fā)生物理變化的是實驗________(填序號);實驗B中沒有發(fā)生改變的微粒是________,試管2中得到的氣體是________。 (4)節(jié)約用水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我們應該提倡以下方式中的_____(填字母序號)。 A . 用淘米水、洗菜水澆花、沖廁所 B . 不間斷地放水洗衣服 C . 不間斷地放水刷牙 D . 用大水漫灌的方法澆灌農(nóng)田和園林 第 10 頁 共 10 頁 參考答案 一、 基礎鞏固 (共5題;共12分) 1-1、 2-1、 3-1、 4-1、 5-1、 二、 強化提升 (共5題;共27分) 6-1、 7-1、 8-1、 8-2、 9-1、 9-2、 9-3、 10-1、 10-2、 10-3、 10-4、 三、 真題演練 (共6題;共21分) 11-1、 12-1、 13-1、 14-1、 14-2、 14-3、 15-1、 15-2、 15-3、 15-4、 16-1、 16-2、 16-3、 16-4、-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學期 第四單元課題3 水的組成A卷 初中化學 人教版 九年級 學期 第四 單元 課題 組成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854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