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總復習 階段檢測二 地球表面形態(tài)
《高考地理總復習 階段檢測二 地球表面形態(tài)》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地理總復習 階段檢測二 地球表面形態(tài)(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階段檢測二 地球表面形態(tài) 選擇題部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下圖為四幅地貌景觀圖。讀圖,完成1~2題。 1.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觀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由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觀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C 2.D 解析 甲是冰川侵蝕地貌,乙是風力沉積地貌,丙是流水侵蝕地貌(喀斯特地貌),丁是火山地貌,屬內力作用。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板塊運動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態(tài)?;卮?~4題。 3.下列地區(qū)中,不屬于印度洋板塊的是( ) A.澳大利亞大陸 B.阿拉伯半島 C.斯里蘭卡島 D.中南半島 4.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可能形成( ) A.海嶺和海溝 B.島弧和海溝 C.海嶺和裂谷 D.島弧和裂谷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題,澳大利亞大陸、阿拉伯半島、斯里蘭卡島都在印度洋板塊上,中南半島在歐亞板塊上。第4題,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兩板塊的交界帶形成島弧、海溝;海嶺是大洋中脊,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裂谷位于板塊的張裂地帶,不是碰撞擠壓地帶。 讀圖,完成5~6題。 5.該圖片中景觀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蝕 B.流水沉積 C.風力侵蝕 D.冰川侵蝕 6.該地貌景觀發(fā)育的基礎巖石是( ) A.花崗巖 B.玄武巖 C.石灰?guī)r D.大理巖 答案 5.A 6.C 解析 桂林山水景觀是石灰?guī)r經(jīng)流水侵蝕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觀。 (2016浙江臺州9月選考質量評估)讀“某地地貌景觀及其沿MOQ一線還原的地質構造示意圖”,完成7~8題。 7.字母所示區(qū)域,屬于向斜山的是( ) A.M B.O C.P D.Q 8.根據(jù)地質構造示意圖分析,該地( ) A.花崗巖層廣布并且出露地表 B.地殼水平運動作用不強烈 C.大部分地層有整體抬升過程 D.內、外力作用均比較明顯 答案 7.B 8.D 解析 第7題,結合兩圖可知,O處是向斜構造且地貌類型為山地。第8題,花崗巖是火山噴發(fā)冷凝形成的火成巖,該地沒有火山地貌,A項錯;由圖可知該地地殼水平運動強烈,B項錯;該地發(fā)生強烈褶皺,大部分地層以水平運動為主,C項錯;既有內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D項對。 (2016浙江金華十校高二期末考試)圖甲為“某地貌景觀圖”。為解釋該景觀的主要成因,教師在教學時進行了如圖乙的演示。讀圖,完成9~10題。 9.該景觀的地質構造類型是( ) A.地塹 B.地壘 C.斷層 D.褶皺 10.教師演示了( ) A.板塊擠壓碰撞 B.巖塊斷裂上升 C.巖層水平擠壓 D.外力侵蝕搬運 答案 9.D 10.C 解析 由景觀圖可看出,巖層發(fā)生了彎曲變形,故為褶皺。褶皺是巖層受到水平擠壓而形成的。 11.有關黃土高原成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風力沉積 B.流水沉積 C.流水侵蝕 D.地殼抬升 答案 A 解析 一般認為,黃土高原是由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冬季風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帶來的沙塵,遇到太行山、秦嶺等山地的阻擋,沉積下來形成現(xiàn)在的黃土高原。 (2016溫州月考)國土資源部在廣西西北部樂業(yè)縣進行土地資源調查時,發(fā)現(xiàn)了一處世界地質奇觀——樂業(yè)天坑群。在20平方千米范圍內已發(fā)現(xiàn)有天坑28個。在全世界13個超大型天坑中,分布在樂業(yè)的就有7個,其代表是大石圍,如圖所示。大石圍底部發(fā)現(xiàn)有兩條寬7~13米的地下暗河,是廣西目前流量最大、流程最遠的地下暗河之一。讀圖,完成12~13題。 12.形成樂業(yè)天坑的地質作用是( ) A.流水沉積 B.流水溶蝕 C.火山噴發(fā) D.斷裂下陷 13.下圖中各地貌形態(tài)與樂業(yè)天坑成因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2.B 13.C 解析 第12題,大石圍底部發(fā)現(xiàn)有兩條寬7~13米的地下暗河,由此知其屬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蝕而成的。第13題,①為流水沉積而成的平原;②為火山噴發(fā)而成的火山地貌;③為桂林山水景觀,是流水溶蝕而成的;④為斷塊山,是巖層斷裂上升而成的。 (2016浙江選考調研)圖(a)為“某地玄武巖石柱林景觀圖”。圖(b)為“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序號代表內外力作用。完成14~15題。 (a) (b) 14.玄武巖屬于( ) A.侵入巖 B.噴出巖 C.沉積巖 D.變質巖 15.該玄武巖石柱林的主要形成過程與圖(b)中序號直接相關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4.B 15.A 解析 第14題,由材料中玄武巖石柱林景觀可知,其為噴出巖。第15題,根據(jù)地殼物質循環(huán)運動特征,可以判定(b)圖中的甲、乙、丙分別是巖漿巖、沉積巖、巖漿,①由巖漿指向巖漿巖,因此代表冷卻凝固作用,②指向沉積巖,代表外力侵蝕沉積作用,③指向變質巖,代表變質作用,④指向巖漿,代表高溫融化。 (2016浙江余姚中學選考模擬)讀下圖,回答16~17題。 16.圖示Q處地質構造為( ) A.背斜構造 B.斷層構造 C.巖漿侵入構造 D.向斜構造 17.若圖示范圍內有豐富的資源,則( ) A.Q地可能貯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 B.Q地地下可能有大理巖礦分布 C.在P地向下鉆探可以找到④巖層所含資源 D.P地地下水資源豐富 答案 16.D 17.B 解析 第16題,根據(jù)巖層彎曲圖可知,Q處巖層向下凹陷,為向斜,P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故A錯D對。斷層是巖層受到擠壓壓力過大或張力作用,使得巖層發(fā)生斷裂,出現(xiàn)斷裂面,并且斷裂面兩側的巖層有位移,從圖中可知Q處并沒有斷裂面,故B錯。地質構造包括褶皺和斷層,沒有巖漿侵入構造,故C不正確。第17題,根據(jù)巖層分析可知Q處為向斜,而石油天然氣主要貯藏在背斜中,故A錯。從圖中可知Q處有層理結構,應為沉積巖,在Q處下方有花崗巖存在,而花崗巖是巖漿活動上升形成的,說明此處存在巖漿上升活動。沉積巖將受巖漿上升活動的影響而發(fā)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包括大理巖和板巖),故有可能在Q的下方存在變質大理巖,故B正確。從圖中可知P處的巖層④已被侵蝕掉了,故不可能在下方找到④巖層所含的資源,C錯。由于P處是背斜,而水資源匯聚在向斜,故D錯。 (2016浙江余姚中學選考模擬)科考人員在河西走廊發(fā)現(xiàn)了一種類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崗巖千瘡百孔,距今已有上億年,周圍有4~5億年之前形成的沉積巖,下圖是“該地區(qū)地質剖面圖”。讀圖回答18~19題。 18.形成“蜂巢”的地質作用是( ) A.流水侵蝕 B.風力侵蝕 C.冰川侵蝕 D.流水沉積 19.此處地貌的形成過程是( ) A.沉積-巖漿侵入-地殼抬升-外力侵蝕 B.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巖漿噴出 C.巖漿噴出-沉積-外力侵蝕-地殼抬升 D.巖漿侵入-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 答案 18.B 19.A 解析 第18題,根據(jù)題意可知該“蜂巢”位于河西走廊,而河西走廊位于我國西北內陸,降水少,氣候干旱,流水侵蝕作用弱,故排除A,我國西北地區(qū)受冬季風影響大,故風力侵蝕作用強,故選B。冰川侵蝕地貌形成的是角峰或U型谷,與題干中的蜂巢、千瘡百孔不符,故排除C。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是沉積巖,與“蜂巢”為花崗巖不符,故排除D。第19題,從圖中可知,沉積巖被花崗巖切斷,說明先有沉積巖形成,然后才有巖漿侵入形成花崗巖。而花崗巖本來是巖漿沒噴出地表形成的,現(xiàn)在是出露地表,說明有地殼抬升作用而出露地表,出露地表后又受到外力的侵蝕作用,才形成現(xiàn)在千瘡百孔的地貌。故為:沉積巖——巖漿侵入形成花崗巖——花崗巖由于地殼抬升出露地表——花崗巖在地表受風力侵蝕——千瘡百孔。 (2016浙江余姚中學選考模擬)歷史上美國加利福尼亞谷地曾是一個面積寬廣、狹長的湖泊。讀“美國加利福尼亞谷地古地圖”,回答20~21題。 20.圖中斷層的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侵蝕致使巖層斷裂 B.板塊張裂地殼褶皺凹陷 C.板塊擠壓地殼巖層錯斷 D.海浪侵蝕致使巖石塌落 21.與加利福尼亞谷地形成相關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巖層下陷、流水沉積 B.巖層抬升、冰川侵蝕 C.海浪侵蝕、流水沉積 D.流水侵蝕、冰川侵蝕 答案 20.C 21.A 讀下圖,回答22~23題。 22.我國主要入海河流年總輸沙量變化可能是由于( ) A.水土流失現(xiàn)象加劇 B.河流沿岸大規(guī)模挖沙 C.修建水庫數(shù)量增多 D.近十年降水持續(xù)偏多 23.據(jù)圖推斷,近年我國( ) A.濱海鹽堿化趨勢減弱 B.臺風破壞程度明顯降低 C.沿岸濕地的面積縮小 D.河口附近海岸侵蝕后退 答案 22.C 23.D 解析 第22題,圖中顯示入海河流年總輸沙量呈下降趨勢??傒斏沉颗c河流搬運能力和河流含沙量呈正相關,則總輸沙量減少的可能原因是河流水量減少導致的搬運能力下降,或植被覆蓋率提高導致的水土流失減輕,或河流流域內修建水庫攔截了部分沙源。第23題,圖中顯示河流總輸沙量減少,則河口沉積作用減輕,海水侵蝕作用加強,海岸后退。 (2016浙江余姚中學選考模擬)讀下圖,回答24~25題。 24.圖甲的①②③④四處中,與圖乙所示的地殼運動最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5.圖乙所示地殼運動最可能形成( ) A.海溝 B.海嶺 C.褶皺山 D.裂谷 答案 24.B 25.D 解析 第24題,據(jù)圖乙可知,巖層向兩側運動,說明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②為東非大裂谷,是巖層張裂運動所致,故本題選B。①為非洲阿特拉斯山脈,④為喜馬拉雅山脈,都為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故A、D錯。③位于印度洋板塊內部,地殼穩(wěn)定,排除C。第25題,海溝是板塊碰撞而成,海嶺是大洋中巖漿向地表噴發(fā)并向兩側推擠而成,巖層受到水平擠壓運動產(chǎn)生褶皺,形成褶皺山,板塊的張裂運動形成裂谷。 非選擇題部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0分) 26.下圖為“世界某區(qū)域略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2分) (1)甲地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甲處地貌形成的原因。 (3)比較乙和丙兩處河道的特點并分析原因。 答案 (1)湄公河三角洲 (2)河流攜帶大量泥沙進入海洋,由于地勢低平,水流變緩,再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流速減慢,泥沙堆積,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3)乙河道較窄、較深,丙河道較寬、較淺。乙河道位于河流上游山地流速大,河流下切,形成峽谷,河道較窄、較深,丙河道位于河流下游,地勢低平,水流減緩,河道展寬,泥沙沉積,河道較寬、較淺。 27.(2015浙江諸暨模擬)下圖是“北緯30附近我國東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變化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2分) (1)C處典型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 (2)寫出圖中A、B兩處河谷形態(tài)上的差異:A________,B________(填槽形或“V”形)。從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9年與1949年相比,圖示地區(qū)農業(yè)用地的明顯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地貌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沖積扇 (2)“V”形 槽形 A處位于河流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蝕和溯源侵蝕為主,河谷呈“V”形;B處位于河流下游,河流側蝕作用加強,河谷展寬,河谷呈槽形 (3)林地減少,耕地增加 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口三角洲面積擴大 解析 第(1)題,C處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為沖積扇。第(2)題,A處于河流上游,河谷呈“V”型,B處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型。第(3)題,分析兩圖可知耕地面積變大,林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河口三角洲面積擴大。 28.(2016浙江余姚中學月考)下圖是“40N附近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和地質構造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3分) (1)圖中①處地質構造是________,試分析其形成山嶺的原因。 (2)圖中②是大洋板塊,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該海洋中海溝形成的原因。 (3)考古學家在圖中沉積巖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恐龍化石,判斷在巖層④⑤⑥中,巖層________可能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 (4)圖中AB為河流,分別說出A、B兩地所受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答案 (1)向斜 向斜槽部受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形成山嶺。 (2)②是大洋板塊,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位置較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深海溝。 (3)⑤ (4)A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形成河口三角洲。 B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形成峽谷。 解析 (1)從圖中可知①處巖層向下拱起,為向斜。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容易形成山嶺。(2)②是大洋板塊,從圖中可以看出②板塊穿插到大陸板塊底部,這是由于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向運動。大洋板塊水平位置低于大陸板塊,故在運動過程中俯沖到大陸板塊的下方,形成了海溝。(3)根據(jù)恐龍的生活與滅亡時期可以判定為⑤,即中生代。(4)從圖中可知,A靠近海洋,應為河流入海口,水流比較緩慢,以流水沉積為主,容易形成河口三角洲。B位于河流上游,由等高線密集說明坡度陡,水流急,以流水侵蝕為主,容易形成峽谷。 29.(2016浙江湖州市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紅地球葡萄穗大、粒大、色澤艷紅、果肉脆硬、含糖量高,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近些年來渭北黃土高原區(qū)形成了紅地球葡萄專業(yè)產(chǎn)區(qū)。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3分) (1)從內外力作用簡述渭河平原的形成過程并說明其發(fā)展耕作業(yè)的不利條件。 (2)簡析渭北高原地區(qū)紅地球葡萄種植的有利地形和氣候條件。 (3)渭北高原地形破碎,起伏大,分析過度擴大葡萄種植對區(qū)域環(huán)境的影響。 答案 (1)形成過程:巖層斷裂下陷(地塹);河流堆積作用形成沖積平原。不利條件:年降水量少;冬季氣溫低;旱澇災害頻繁。 (2)高原地形,多向陽坡地;氣候大陸性強,晝夜溫差大,(葡萄生長期長)光照豐富、熱量充足、降水較多。 (3)會過度消耗水資源,導致河流下游水量大減;水土流失加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旱澇災害加劇。 解析 第(1)題,渭河平原主要是由于巖層發(fā)生斷裂,一側巖體向下凹陷而成;河流在流動過程中,不斷接受堆積,最后形成沖積平原。由于該地位于我國北方地區(qū),年降水量少再加上季風氣候的不穩(wěn)定性導致冬季氣溫低且旱澇災害頻繁,這些都不利于耕作業(yè)的發(fā)展。第(2)題,渭北高原地區(qū)地形以高原為主且多向陽坡地,所以導致該地氣候大陸性強,該地晝夜溫差大、光照豐富、熱量充足、降水較多等條件都有利于紅地球葡萄的種植。第(3)題,由于葡萄種植需水量大,如果過度擴大葡萄種植會過度消耗水資源,導致河流下游水量大減;水土流失加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旱澇災害加劇等。-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考地理總復習 階段檢測二 地球表面形態(tài) 高考 地理 復習 階段 檢測 地球表面 形態(tài)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11987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