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歷史專題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fā)展中國復習素材.doc
《2019-2020年中考歷史專題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fā)展中國復習素材.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中考歷史專題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fā)展中國復習素材.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中考歷史專題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fā)展中國復習素材 一、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 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間、標志、歷史意義: (1)時間:1921年7月,地點:上海、浙江嘉定南湖; (2)標志:中共“一大”召開; (3)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2.中國共產黨的幾次重要會議: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成立; (2)遵義會議:1935年1月,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中共七大:1945年2月,為迎接抗戰(zhàn)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光明前途,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4)1956年黨的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5)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內容:①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意義: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和政治路線的拔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6)十二大(1982)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十三大(1987)初級階段理論;基本路線;三步走。 十四大(1992)確立鄧小平理論在黨的指導地位,形成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集體;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五大(1997)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3.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兩大理論成果。 4.鄧小平地位:鄧小平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5.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重大事件的“數字歸納” (1)兩次理論飛躍 兩條道路(革命道路,建設道路) 第一次,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鄧小平理論: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2)兩次國共合作;及國共兩黨建立的兩條統(tǒng)一戰(zhàn)線 第一次,1924年—1927年,國民革命時期,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建立國民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領導國民革命運動,發(fā)動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第二次,1937年—1945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啟示(教訓):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3)兩次國共談判 第一次,西安談判(1936.12):西安事變后,中共派周恩來等赴西安與國民黨談判,促成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第二次,重慶談判:1945年8月,毛澤東、周恩來等到重慶和國民黨當局進行和平談判,簽訂了《雙十協(xié)定》,有利于和平與民主的發(fā)展。 啟示:加強團結才能維護民族利益,任何黨派、個人都應以民族利益為重。 (4)兩次重大轉折(黨的歷史上兩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 第一次,1935年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二次,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5)中共所開辟的兩條正確道路 ①毛澤東,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起點標志:1927 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②鄧小平,建設道路: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兩條道路的共同點(啟示):立足國情、實事求是,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道路。 (6)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社會性質的三次變化及原因。 第一次: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主要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入侵,清政府出賣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中國戰(zhàn)敗,社會的主要矛盾發(fā)生了根本變化。 第二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主要原因:中國人民進行了100多年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終于在中共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迫,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三次: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或社會主義社會)。 主要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 (7)20世紀使中國社會先后發(fā)生三次巨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三次歷史性巨變) 第一次(1911):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它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并頒了《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第二次(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中國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開始了新的紀元。 第三次(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8)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政策的四次調整(對生產關系的調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 年):結果(根本任務):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所有制。作用: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 ②農業(yè)合作化(1953—1956 年):即對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形式: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結果:提高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③民公社化運動(1958 年): 結果: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生產力,給農業(yè)生產帶來了嚴重災難。 ④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至今):作用: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yè)生產大發(fā)展,農村富裕起來。 農村政策、制度的調整應遵循原則(啟示): ①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②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③尊重客觀經濟規(guī)律;④調動農民積極性。 國共兩黨的關系的變化(列表) 關系 時期 時間 標志 統(tǒng)一 戰(zhàn)線名稱 影響 原因 第一次 合作 國民 革命 1924 -1927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 北伐戰(zhàn)爭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 第一次 分裂 土地 革命 (十年 內戰(zhàn)) 1927 -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導致大革命的失敗,內戰(zhàn)給日本侵略帶來可乘之機,民族危機加深 蔣介石叛變革命,鎮(zhèn)壓人民 第二次 合作 全面 抗戰(zhàn) 1937 -1945 七七事變后,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取得抗戰(zhàn)勝利,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第二次 分裂 解放 戰(zhàn)爭 1946 -1949 撕毀“雙十”協(xié)定,進攻中原解放區(qū) 給全國人民造成巨大災難,形成海峽兩岸長期分裂對峙局面 國民黨、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 胡錦濤與連戰(zhàn)會談,黨對黨的交流后,兩岸發(fā)展的趨勢 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實現祖國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啟 示 合則給中華民族興旺和崛起,分則給中華民族是戰(zhàn)爭和災難,兩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應以民族利益為重,應當再次合作,為實現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 2020 年中 歷史 專題 沒有 共產黨 新中國 只有 才能 發(fā)展 中國 復習 素材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2786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