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面爬壁機器人運動機構設計摘要平面爬壁機器人有著廣泛的用途,特別是它可以在一些危險環(huán)境下進行作業(yè),易于實現(xiàn)自動化,改善勞動條件、節(jié)省人力、提高效率,并可免去搭腳手架。其運動機構當前機器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研究人員在原有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移動速度、更優(yōu)的移動和吸附方式、更輕巧的內部結構、更靈敏的反應和自我調節(jié)等。為此,本論文研究了一種平面爬壁機器人的運動機構設計。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將機器人設計成為一個吸附機構,使其吸附在垂直墻壁上,在吸附機構下面安裝有行走裝置,使機器人能自由地在垂直墻面運動。本研究主要通過原理研究、方案對比選擇、機構三維模型、論文撰寫實現(xiàn)研究成果展示。本論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在深入分析當前機器人的研究情況下,查找資料研究爬壁機器人運動原理,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力,對比各種方案,確定爬壁機器人總體框架的設計,主要是吸附和移動方案的設計。其次,通過各種吸附方案的對比和機構復雜程度等,確定吸附方案并進行設計;同時通過各種移動方案的對比和其應用場合等,確定移動方案并進行設計。再次,繪制方案、相關零部件的原理圖、草圖,并提供備選方案,利用 Solid works 建立有關機構的零部件的三維模型、裝配模型仿真。最后,將設計成果以模擬仿真資料和圖紙的方式展示,并總結本設計的優(yōu)缺點以及用到的技術。關鍵詞:爬壁機器人;運動機構;吸附機構;移動機構;模型- -IThe Kinematic Design of Mechanism for Plane Wall- climbing RobotAbstractThe plane wall-climbing robots are broad-spectrum in life and production, especially in some dangerous environment. It’s easy for them to achieve automation, change working conditions, reduce manpower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A t the same time they relieve of building false work. As a result, this discourse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kinematic design of mechanism for this kind robot.The main idea of this design is to design a robot which adsorb on wall, so that it walk vertically. It bring forth mainly in data research, project selection contrast, three-dimensional model, Simulation and thesis. Firstly, do some research of principle of wall-climbing robot, and compare with different program to choose the overall frame work.Secondly, compare with different ways of adsorbing to choose the best way, and also the same to the moving program. Make sure that they are suit with each other.Thirdly, draw program, the relevant parts schematics and sketches, and to provide options. Use Solidworks set up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components and simulation of the assembly model.At last, bring forth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data and drawings. Sum up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design and the technology used.Keyword: wall- climbing robot; kinematical design; adsorb; move; model- -II目錄1 緒論 .11.1 平面爬壁機器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義 .21.2 平面爬壁機器人的研究內容和發(fā)展方向 .21.2.1 研究內容 21.2.2 發(fā)展方向 .41.3 國內外研究概況 .4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 .61.5 小結 .62 平面爬壁機器人的總體框架設計和擬定 .72.1 研究方法和步驟 .72.2 總體框架設計和適用環(huán)境設定 .72.2.1 總體框架 .72.2.2 適用環(huán)境設定 .82.3 方案分析 .82.4 擬定方案 102.5 小結 103 吸附方案設計 113.1 方案原理 113.1.1 附著方式分類 113.1.2 本文采用的吸附方案 .123.2 結構設計和分析 133.2.1 吸盤設計 133.2.2 吸盤提升和復位機構 133.3 部分理論計算 143.3.1 附著力學分析 143.3.2 簡化附著模型 153.4 影響附著穩(wěn)定性的因素 163.5 小結 164 移動方案設計 174.1 方案原理 174.2 結構設計和分析 184.2.1 動力傳遞結構 18- -III4.2.2 導向結構 184.2.3 變向結構 194.2.4 安裝結構 204.2.5 支撐結構 214.3 部分理論數(shù)據(jù) 214.4 小結 225 系統(tǒng)實例 235.1 零件和總裝工程圖 235.2 三維裝配模型 235.3 其他一些關鍵部件的設計實例圖 245.4 裝配仿真演示 266 結論 27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結論 276.2 平面爬壁機器人的關鍵技 術 27致謝 29參考文 獻: 30附錄 31- -01 緒論機器人是傳統(tǒng)的機構學與近代電子技術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計算機科學、控制論、機構學、信息科學和傳感技術等多學科綜合性高科技產(chǎn)物,它是一種仿人操作、高速運行、重復操作和精度較高的自動化設備。機器人技術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不但使傳統(tǒng)的工業(yè)生產(chǎn)和科學研究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而且將對人類的社會生活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1]。以機器人代替人類從事各種危險、繁重、重復、單調及有毒有害的工作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趨勢。近年來,工業(yè)機器人在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發(fā)展。特別是它可以在一些危險環(huán)境下進行作業(yè),易于實現(xiàn)自動化,改善勞動條件、節(jié)省人力、提高效率,并可免去搭腳手架。這種垂直爬行作業(yè)超過了人的極限,所以又稱極限作業(yè)機器人。其運動機構當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研究人員在原有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移動速度、更優(yōu)的移動和吸附方式、更輕巧的內部結構、更靈敏的反應和自我調節(jié)等。所以在運動機構的研究成果,將促進爬壁機器人在更多的極限環(huán)境下作業(yè),并有助于實現(xiàn)整體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同時研究還為計算機、自動控制、傳感、無線通訊、精密機械,仿生材料,多主體系統(tǒng)中的合作、決策、實時規(guī)劃和機器學習等眾多學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研究背景;在商業(yè)應用上,在機器寵物等領域有直接的應用前景 [2]。1.1 平面爬壁機器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1.1.1 研究背景近年來,由于工業(yè)生產(chǎn)對特殊功能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大,爬壁機器人的研究備受關注,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已開發(fā)出各種類型的爬壁機器人,以滿足不同的工業(yè)需求。爬壁機器人是移動機器人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把地面移動機器人技術與吸附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可在垂直壁面上附著爬行 ,并能攜帶工具完成一定的作業(yè)任務 ,大大擴展了機器人的應用范圍。目前,爬壁機器人主要應用于核工業(yè)、石化工業(yè)、造船業(yè)、消防部門及偵查活動等 ,如對高樓外壁面進行清洗 ,對石化企業(yè)中的儲料罐外壁進行檢測和維護,對大面積鋼板進行噴漆 ,以及在高樓事故中進行搶險救災等。爬壁機器人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經(jīng)過 30 多年的發(fā)展 ,爬壁機器人領域已經(jīng)涌現(xiàn)出一大批豐碩的成果 ,特別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 ,國內外在爬壁機器人領域中的發(fā)展尤為迅速 。近年來 ,由于多種新技術的發(fā)展 ,爬壁機器人的許多技術難題得到解決 ,極大地推動了爬壁機器人的發(fā)展 ,特別是小型爬壁機器人成為機器- -1人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爬壁機器人在解決了吸附與移動的矛盾、跨越障礙等問題后,又開始向自主型機器人的方向發(fā)展。對機器人的控制采用無線遙控,是爬壁機器人今后的發(fā)展方向。1.1.2研究意義平面爬壁機器人有著廣泛的用途,特別是它可以在一些危險環(huán)境下進行作業(yè),易于實現(xiàn)自動化,改善勞動條件、節(jié)省人力、提高效率,并可免去搭腳手架。平面爬壁機器人的主要用途有:(1)對石化企業(yè)中大量圓柱形大罐或球罐內外壁面進行檢查、探傷或噴砂除銹、噴漆防腐;(2)清洗高層建筑物的瓷磚壁面或玻璃墻面; (3)在建筑行業(yè)用于巨型墻面噴漆、砌磚、貼瓷磚和點檢; (4)在核工業(yè)中對大罐進行視覺檢查、測厚和焊縫探傷; (5)在消防部門用以遞送急救布帶 ,運送水帶和水槍; (6)在造船行業(yè)用于噴砂除銹或噴涂船體及其內壁等,特別是對修船行業(yè) ,可以快速地將船體進行防腐處理。其運動機構當前研究的一大方向,研究人員在原有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移動速度、更優(yōu)的移動和吸附方式、更輕巧的內部結構、更靈敏的反應和自我調節(jié)等。所以在運動機構方面的研究成果,將促進爬壁機器人在更多的極限環(huán)境下作業(yè),并有助于實現(xiàn)整體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同時研究還為計算機、自動控制、傳感、無線通訊、精密機械,仿生材料,多主體系統(tǒng)中的合作、決策、實時規(guī)劃和機器學習等眾多學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研究背景;在商業(yè)應用上,在機器寵物等領域有直接的應用前景。1.2 平面爬壁機器人的研究內容和發(fā)展方向1.2.1 研究內容移動機構的研究,是機器人在運動過程中首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實現(xiàn)機器人壁面移動的方式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1)輪驅動軌行式 移動機構用車輪夾緊在壁面軌道兩測,當驅動輪旋轉時,依靠車輪與軌道間的摩擦力實現(xiàn)上下移動,這種機構實現(xiàn)容易、運行可靠,但對壁面有鋪設導軌要求且移動方向受導軌的限制。(2)偏心扭擺式機器人可采用偏心扭擺雙吸盤行走機構形式,當一個吸盤吸附時,另一個吸盤通過偏心機構扭擺一定的角度實現(xiàn)移動,二個吸盤交替工作達到行走目的。偏心扭擺式機構的主要缺點是慣量大、行走效率低、速度慢。(3)車輪式- -2這種移動機構依靠排風方式產(chǎn)生密封腔的負壓以達到壁面吸附,行走功能由車輪機構實現(xiàn)。車輪機構可以采用普通車輪形式,也可采用全方位車輪形式,行走速度較快,但由于要保持密封腔的負壓,導致跨越障礙的能力較弱。(4)多層框架式在這種壁面移動機構中,兩組吸盤用具有若干相對自由度的機構連接。當一組吸盤吸附工作時,另一組吸盤可以移動行走或轉動方向。這種機構具有較好的越障能力和承載能力,但行走速度較慢。(5)特種履帶式這種形式的壁面移動機構在履帶上連接有多個吸盤,與壁面接觸的吸盤處于吸附有效狀態(tài),不在壁面上的吸盤處于吸附無效狀態(tài)。在機構的連續(xù)移動過程中,由于要求各吸盤的吸附狀態(tài)按一定次序發(fā)生變化,因此,系統(tǒng)中需要有一套多通轉閥形式的真空分配和控制裝置,還要有防止纜管纏繞的機構,增加了復雜性。特種履帶式壁面移動機構還可以采用滑移式真空分配與交換機構形式。(6)獨立驅動足式多足壁面移動機構是在多足機構的足端連接一個或幾個吸掌構成,其優(yōu)點是機動性較好,可以適應不同形狀的壁面,有較強的越障能力等。但具有冗余自由度的多足運動協(xié)調控制有一定難度,而且行走速度較慢。(7)索吊軌行式為克服在壁面鋪設導軌帶來的不便,可考慮用張緊鋼索作為導軌,它的主要缺點是鋼索的橫向剛度小,而且水平移動困難。近來,隨著研究的深入,爬壁機器人輪式全方位移動機構逐漸成熟。全方位移動機構一般由 3 到 4 個定向滑移輪組成。輪式全方位移動機構不僅具有輪式移動機構運動的快速性、靈活性、可控性,而且能夠在保持機體方位不變的前提下沿平面上任意方向直線移動或在原地旋轉任意角度。其次是吸附機構的研究。傳統(tǒng)爬壁機器人按吸附功能可分為真空吸附和磁吸附兩種形式。真空吸附法又分為單吸盤和多吸盤兩種結構形式,具有不受壁面材料限制的優(yōu)點,但當壁面凸凹不平時,容易使吸盤漏氣,從而使吸附力下降,承載能力降低。磁吸附法可分為電磁體和永磁體兩種,電磁體式維持吸附力需要電力,但控制較方便。永磁體式不受斷電的影響,使用中安全可靠,但控制較為麻煩。磁吸附方式對壁面的凸凹適應性強,且吸附力遠大于真空吸附方式,不存在真空漏氣的問題,但要求壁面必須是導磁材料,因此限制了爬壁機器人的應用環(huán)境。在爬壁機器人的壁面吸附方面,國內外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很大進展,并在許多方面實現(xiàn)了技術創(chuàng)新和突破。- -31.2.2發(fā)展方向驅動、傳感、控制等硬軟件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推動了爬壁機器人技術的發(fā)展,實際應用的需求也對爬壁機器人的發(fā)展提出了挑戰(zhàn),爬壁機器人的發(fā)展趨勢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新型吸附技術的發(fā)展。吸附技術一直是爬壁機器人發(fā)展的一個瓶頸,它決定了機器人的應用范圍。由于目前應用比較成熟的吸附技術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很多情況下難以滿足實際應用的要求。因此,開發(fā)和研究新型吸附技術是當前爬壁機器人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模仿壁虎等動物腳掌的仿生粘性材料的發(fā)展是當前新型吸附技術發(fā)展的熱點。(2)爬壁機器人的任務由單一化向多功能化方向發(fā)展。過去所研制的爬壁機器人大多用于清洗、噴涂、檢測等作業(yè),作業(yè)任務往往只局限于單一的任務。而目前人們則希望爬壁機器人能夠裝備多種工具,在不同的場合進行工作。比如機器人能夠在空間飛行器上進行安裝及外部維護作業(yè)等。(3)小型化、微型化是當前爬壁機器人發(fā)展的趨勢。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體積小、質量輕的機器人可較小能耗,具有較高靈活性,并且在某些特殊場合也需要機器人具有小的體積。各種微型驅動元件、控制元件及能源供應方式的發(fā)展,為小型化、微型化奠定了基礎。(4)由帶纜作業(yè)向無纜化方向發(fā)展。由于爬壁機器人的作業(yè)空間一般都較大,帶纜作業(yè)極大地限制了機器人的作業(yè)空間,所以,為了提高機器人的靈活性和擴大工作空間,無纜化成為現(xiàn)在和未來爬壁機器人的發(fā)展趨勢。(5)由簡單遠距離遙控向智能化方向發(fā)展。與人工智能相結合,使機器人在封閉環(huán)境中能夠具有一定的自主決策能力,完成任務,并具有自我保護能力,是移動機器人發(fā)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爬壁移動機器人的重要發(fā)展方向。(6)可重構是機器人適應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使機器人能夠應用于不同場合,根據(jù)任務需求,在不需要重新設計系統(tǒng)條件下,充分利用已有的機器人系統(tǒng),應使機器人具有可重構性,即具有模塊化結構。根據(jù)任務需求,把需要的模塊直接連接起來組成新的機器人 [3]。1.3 國內外研究概況壁面移動機器人廣泛應用于維護、檢查、消防、救援、清洗、情報和國防等領域,必將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各工業(yè)發(fā)達國家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積極進行其理論和技術研究,如日本、美國、俄羅斯、西班牙、英國、德國、奧地利等國相繼研制出一些各具特色的壁面移動機器人實驗樣機。我國在國家自然基金和 863 計劃的大力支持下,從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也相繼開發(fā)出一些壁面移動機器- -4人樣機。本節(jié)將針對國內外開展壁面移動機器人研究情況展開分析。1966 年,日本的西亮教授首次研制成功壁面移動機器人樣機,并在大阪府立大學表演成功。這是一種依靠負壓吸附的爬壁機器人。隨后出現(xiàn)了各種類型的爬壁機器人,到 80 年代末期已經(jīng)開始在生產(chǎn)中應用。日本在開發(fā)爬壁機器人方面發(fā)展最為迅速,主要應用在建筑行業(yè)與核工業(yè)。日本清水建設公司開發(fā)了建筑行業(yè)用的外壁涂裝與貼瓷磚的機器人,他們研制的負壓吸附清洗玻璃面的爬壁機器人,曾為加拿大使館清洗。東京工業(yè)大學開發(fā)了無線遙控磁吸附爬壁機器人。在日本通產(chǎn)省“極限作業(yè)機器人“ 國家研究計劃支持下,日暉株式會社開發(fā)了用于核電站大罐的負壓吸附壁面檢查機器人。日立制造所研制了履帶式磁吸附檢查機器人,帶有超聲檢測裝置。由于采用了負荷分散機構 ,它能夠適應各種凹凸不平的曲面和棚頂。英國在爬壁機器人領域取得許多成果。90 年代初RTD 公司推出了輪式磁吸附爬壁機器人(取名 Beetle),已作為商品銷售。最高爬行速度達每分 12 米,可以自動記錄每隔一定距離的壁厚, 最高爬行高度為 25 米。俄羅期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也研制成功負壓吸附爬壁機器人。日本應用技術研究所研制出的車輪式磁吸附爬壁機器人,可以吸附在各種大型構造物如油罐、球形煤氣罐、船舶等的壁面,代替人進行檢查或修理等作業(yè)。這種爬壁機器人靠磁性車輪對壁面產(chǎn)生吸附力,其主要特征是:行走穩(wěn)定速度快,最大速度可達 9m/min,適用各種形狀的壁面,且不損壞壁面的油漆。1989 年日本東京工業(yè)大學的宏油茂男研究開發(fā)了吸盤式磁吸附爬壁機器人,吸盤與壁面之間有一個很小的傾斜角度,這樣吸盤對壁面的吸力仍然很大,每個吸盤分別由一個電動機來驅動,與壁面線接觸的吸盤旋轉,爬壁機器人就隨著向前移動,這種吸附機構的吸附力可以達到很大。由于爬壁機器人應具有能跨越障礙物,并能從地面自動爬上壁面或從壁面返回地面的功能。為此日揮公司在原單吸盤結構的基礎上開發(fā)了多吸盤節(jié)狀桿型壁面移動機器人。該機器人采用了兩個吸盤,每個吸盤內均裝有輪子,當它在壁面上的平面部分移動時,兩個吸盤同時工作,當遇到障礙物時,只用一個吸盤吸住,另一個拖起來越過障礙物。我國自 90 年代以來,有許多單位根據(jù)國家經(jīng)濟建設需要, 研制成功各種類型與功能的爬壁機器人。上海交通大學研制成功測量大罐容積的磁吸附爬壁機器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研究所在“863 計劃”支持下,于 1994 年研制成功核工業(yè)用的壁面爬行遙控檢查機器人,最近又與大慶采油一廠合作,研制成功采油行業(yè)中大量使用的儲罐防腐用噴吵、噴漆履帶式磁吸附爬壁機器人,在現(xiàn)場試驗取得成功。我國的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已經(jīng)成功研制出單吸盤真空吸附車輪行走式爬壁機器人和永磁鐵吸附履帶爬壁機器人。其中磁吸附履帶式爬壁機器人采用的是雙履帶永磁吸附結構,在履帶一周上安裝有數(shù)十個永磁吸附塊,其中的一部分緊緊地吸附在壁面上,并形成一定的吸附力,通過履帶(由鏈條和永磁塊組成)使機器人貼附在壁面上。機器人在壁面上的移動靠履帶來完成,移動時,履帶的旋轉使最后的吸附塊在脫離壁面的同時又使上面的一個吸附塊吸附于壁面,這樣周而復始,就實現(xiàn)了機器人在壁面上的爬行 [4]。- -5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本文初步實現(xiàn)平面爬壁機器人運動機構的功能設計,主要是機械結構的設計工作,對運動控制、路徑規(guī)劃等方面暫不作研究。研究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爬壁機器人總體框架的設計,主要是運動機構設計;(2)通過各種吸附方案的對比和機構復雜程度等,確定吸附方案并進行設計;(3)通過各種移動方案的對比和其應用場合等,確定移動方案并進行設計;(4)利用三維繪圖軟件 Solid works 建立有關機構的零部件的三維模型、裝配模型;(5)對各部分的設計進行說明,寫成一份設計總報告書。1.5 小結本章主要講述爬壁機器人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爬壁機器人的研究正向著采用新型吸附方式、多功能化、小型化、無纜化、智能化、可重構化等方向發(fā)展。著眼未來 ,爬壁機器人必然會向更多的領域延伸發(fā)展 ,反恐排爆、偵察救災及空間作業(yè)等將來或許會成為爬壁機器人大顯身手的領域。本論文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和應用價值。- -62 平面爬壁機器人的總體框架設計和擬定2.1研究方法和步驟本研究主要通過原理研究、方案對比選擇、零部件三維建模、產(chǎn)品虛擬裝配、論文撰寫實現(xiàn)研究成果展示。爬壁機器人運動原理研究: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比各種方案,確定機構的方案。主要是吸附和移動方案的設計,其中吸附方案目的是使爬壁機器人能吸附于壁面而不下滑其實現(xiàn)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負壓吸附與永磁吸附。方案選擇: 面對復雜的壁面環(huán)境, 要求吸附機構必須要產(chǎn)生并維持一定的吸附力, 使機器人安全可靠地吸附在工作壁面上, 要求出現(xiàn)更好的吸附及密封技術。從有關資料看出, 現(xiàn)有的以真空吸盤為吸附手段的爬壁機器人對于較為復雜的工作面適應性較差, 這是因為建筑物外墻結構形狀復雜,材料多樣 ,壁面有溝縫、凸起物和凹陷區(qū)等,所以需要解決密封、跨越、移動等許多技術難度大的問題。而磁吸附的方式適用的環(huán)境受到局限,其只能爬行于金屬壁面。移動方案設計主要考慮移動方向、移動機構緊湊、越障能力等。三維建模及虛擬裝配: 1、詳細設計,結構草繪,2、三維建模,3、裝配模型仿真。在方案選擇之后,對大體結構進行草圖設計,并不斷改進。學習三維繪圖軟件,主要是 SolidWorks 機械設計軟件,它易用、易學、功能強大、應用廣泛,更容易檢查設計中的錯誤以及不足之處。利用該繪圖軟件,將確定的運動機構方案和草圖繪制成三維圖,進行機構三維模型的裝配。最后將研究的成果將以論文和圖紙的方式展示。2.2 總體框架設計和適用環(huán)境設定2.2.1 總體框架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將機器人設計成為一個吸附機構,使其吸附在垂直墻壁上。在吸附機構下面安裝有行走裝置,使機器人能自由地在垂直墻面運動;并且以此機器人為基礎運動平臺,根據(jù)需要搭載各種民用或軍用設備,成為一臺有實用價值的新型平面爬壁機器人。所以其總體框架是具備平面爬壁機器人的吸附和移動功能,并能在這基礎上添加其他的功能,比如幕墻清洗,罐壁檢測,噴漆等工作機構,還有智能控制系統(tǒng)等。- -7本設計包括兩大部分:吸附機構和移動機構,其包含的吸附、移動和越障功能都是通過機械本體設計來實現(xiàn)的,而且是機器人設計中的關鍵。2.2.2 適用環(huán)境設定由于本人設計能力有限和資源材料的限制,所以在本設計當中,利用大學所學的機械設計有關知識,設定了本設計的機器人是運動于普通光滑的平面壁面,其適用于目前大部分的壁面情況。故定位本機器人為多吸盤式的平面爬壁機器人。2.3 方案分析本設計為解決爬壁機器人吸附能力和運動性能之間的矛盾,查閱資料并考慮到本設計采用是多吸盤的附著方式,所以考慮到的總方案有以下三種:履帶式:履帶式結構的特點是爬行速度快,控制方便,吸附方式多吸盤,結構如圖 2-1 所示。結構類似于坦克車的結構,主要通過驅動器帶動履帶滾動, 從而帶動前端吸盤吸附、后端吸盤剝離, 以此來實現(xiàn)機器人的前移。本設計采用此方案的缺點是設計結構復雜,要求吸附能力較高,吸盤和真空泵安裝困難,故本方案在初期就被否決了。另外又考慮到另外一種履帶式就是吸盤在箱體正下部,吸盤一直工作,隨著履帶的轉動而移動,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前進,這個方案首先是吸盤的密封性要求高,而且吸盤一直摩擦,易損壞,同時越障能力低,故也被否定了。 框架式:運用壁虎爬行原理,科學家們設計構思了真空吸附式爬壁機器人。采用多組橡膠吸盤將機器人吸附在墻面上,配以簡單十字框架機構完成其行走功能。由于選用了多子真空吸附、足式移動,其吸附性好,結構簡單,由于吸盤采用列吸盤組,有效吸附面積大,吸附力大,對壁面的不平度、彎曲度、空隙都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5]。最初的框架式方案(如圖 2-2 所示)是利用箱體底部的方向轉盤實現(xiàn)平面上任意方向的轉動,十字框架只能在一條直線上交替移動,主要是靠電機的正反轉實現(xiàn)。方向的改變是利用向心推力球軸承和轉向齒輪組、電機、圖 2-1 履帶式機器人圖 2-2帶 方 向 盤 的 框 架 式 結 構 - -8吸盤架構成一個轉向機構,在需要改變前進方向時,吸盤架上的吸盤組吸附于壁面,利用電機轉動改變方向。這個方案的缺點是機器人的重心較高,吸盤架的機構設計較復雜,而且吸附力要很大。這個方案在中期設計時被否定了。 而第二種框架式機構(如圖 2-3)依然是十字箱體的形狀,也是利用吸盤組的交替吸附來實現(xiàn)移動,不同的是前進方向的改變不需要特別的轉向機構了,而是利用箱體和橫梁之間的兩個電機實現(xiàn) X-Y 兩個方向的選擇??蚣苁綑C器人構型具有如下特點。(1)機器人主體部分一般由可以相互平移和旋轉的兩個框架呈十字型構成,其中任意一個框架可相對另一平移和旋轉; (2)機器人由 1~2 個主驅動關節(jié)驅動機器人運動,其他的關節(jié)只作局部調整;(3)每個框架具有成組配置、并可獨立控制的腿足結構;(4)腿足結構具有一個主動直動關節(jié),足端通常具有消極轉動副;(5)機器人主要關節(jié)均為直線運動。框架式結構機器人與步行式結構機器人不同之處為腿足結構采用直線自由度方式,運動分為在框架帶動下的平移和自主伸縮兩種。采用成組對稱的腿足連接,足端設有吸附裝置,運動中的安全性通過吸附裝置的分散布置來保證。隨著腿部的交替吸附和框架主體各部分間的相對運動,機器人實現(xiàn)壁面移動功能。為了滿足機器人運動的靈活性,可以在機器人本體中央增加一個轉動自由度,使框架之間可以相對擺動,實現(xiàn)機器人壁面轉向運動功能。車輪式:采用吸盤負壓產(chǎn)生對壁面的正壓力,然后利用摩擦系數(shù)大的材料做成車圖 2-3 x-y 移動框架式- -9輪,電機驅動車輪轉動,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實現(xiàn)機器人移動。我國研制出了單吸盤輪式氣囊密封裝置的壁面移動機器人,如圖 2.3.4 所示,其吸附機構包括真空泵、壓力調節(jié)閥、密封機構等。圖 2-4 中的真空泵是產(chǎn)生負壓的裝置,其功能是不斷地從負壓腔內抽出空氣,使負壓腔內形成一定程度的真空度。為維持機器人負壓腔內的負壓,還需要有密封機構,使機器人可靠地吸附在壁面上并產(chǎn)生足夠的正壓力,從而使驅動機構產(chǎn)生足夠的摩擦力以實現(xiàn)移動功能。由于氣囊密封裝置具有較好的彈性,在壁面有凹凸時,通過氣囊的變形來減小縫隙的高度,可使機器人具有一定的越障能力,且充氣量可由調節(jié)閥來控制。此方案的要求較高,而且本人的設計能力有限,故也不采用這個方案。2.4 擬定方案經(jīng)過以上方案的分析,可以看出輪式、履帶式爬壁機器人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連續(xù)運動。輪式結構可實現(xiàn)高速穩(wěn)定的運動,能量利用率高;采用履帶式結構在具有前者優(yōu)點的同時,其對壁面的適應性強,運動的穩(wěn)定性和機動性更佳??偟膩碚f采用輪式和履帶式結構的機器人一般結構簡單,外形緊湊;運動控制相對簡單,移動速度快,可靠性較高。由于磁吸附和旋翼吸附的局限性,此類機器人一般多采用滑動密封方式的負壓吸附。單車體的移動機構結構特點決定其無法越障,并且不具備大折角面面轉換的能力。若采用雙車體結構,將移動與吸附裝置相結合,將使機構變得十分復雜;此外吸附元件的使用壽命問題也是應用中的瓶頸。所以本設計采用了第二種的框架式結構。箱體與上下橫梁組成了兩組十字形狀的結構,利用主箱體吸盤組和上或下梁吸盤組的交替吸附來實現(xiàn)直線移動,前進方向的改變不需要特別的轉向機構,而是利用箱體和橫梁之間的兩個電機切換實現(xiàn) X-Y 兩個方向的選擇。2.5 小結本章主要講述本設計所要進行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手段步驟,初定總體框架和擬定方案,通過設定具體的環(huán)境條件,對履帶式、框架式、車輪式結構進行分析,了解各種方案的優(yōu)缺點,最終采用本框架式結構進行本設計的有關工作,并圍繞具體的設計內容進行下面的方案設計。圖 2-4 單吸盤車輪式- -103 吸附方案設計3.1 方案原理3.1.1 附著方式分類目前應用較多的附著方式有:真空吸附、負壓吸附、旋翼吸附、磁力吸附、機械力抓持,近年來也有人利用納米技術研制出基于范德華力的仿生壁虎腳掌,但處于起步階段。另一方面,由于墻壁通常采用非金屬的致密結構材料,適用于平面爬壁機器人的附著方式主要有真空吸附、負壓吸附、旋翼吸附和機械力抓持 4 種。真空吸附技術是利用壓縮空氣通過特殊的氣動裝置產(chǎn)生真空進行吸附的一種技術,該技術由德國 FESTO 公司首先提出并開發(fā)了配套產(chǎn)品。圖 3-1 構成了一個典型的單吸盤真空吸附系統(tǒng),由真空發(fā)生器、吸盤、管路組件和控制器組成。真空發(fā)生器產(chǎn)生真空的機理是射流原理,壓縮空氣從噴嘴高速噴出,在混合室中形成高速的空氣流,通過氣流的卷吸作用將混合室的空氣帶出從而在混合室產(chǎn)生真空。該方法所能達到的真空度最高可達-80kpa 以上,但由于卷吸作用的流量有限,所以真空發(fā)生器產(chǎn)生的真空流量很低。在機器人中對吸附系統(tǒng)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如承載、運動、越障、面面轉換等。所以,單個吸盤往往不能滿足機器人的吸附要求,必須采用多個吸盤并通過合理布置構成吸盤組來滿足使用要求,吸盤組作為獨立的構件應用到機器人中并賦予了吸盤新的功能,如抗傾覆、容障等。通常吸盤可以承受軸向力(包括拉力和壓力) 、切向力以及兩者的組合力。軸向拉力將大幅削弱吸盤的切向承載能力,軸向壓力則可以提高吸盤切向承載能力,所以,應避免拉-切組合,盡量采取壓-切組合。另外,吸盤承受傾覆力矩的能力很差,所以,在吸盤設計時應盡量避免吸盤受傾覆力矩,通過合理布置吸盤的位置和選擇適當?shù)奈P組件可以大大減少甚至消除吸盤所受的傾覆力矩 [6]。負壓吸附技術也是利用真空原理進行吸附的,由于采用離心式或涵道式風機作為真空發(fā)生源,所能達到的真空度較低,通常在 2kpa~15kpa 之間,因此稱為負壓吸附。目前負壓吸附技術還處于初始階段,根據(jù)所使用的風機種類不同,負壓吸附又分為低圖 3-1 真空吸附系統(tǒng)構成- -11流負壓吸附和高流負壓吸附,前者的負壓發(fā)生器采用離心風機,負壓最高可達 15kpa以上,但風機的流量較低,對吸附腔的密封條件要求較高,泄漏對負壓的影響較大;后者的負壓發(fā)生器采用涵道式風機,負壓最高只能達到 3kpa 左右,但風機的流量較大,對吸附腔的密封要求不高,泄漏對負壓影響較小,甚至可以省去密封環(huán)而只要簡單的擋風裝置。吸盤尺寸的大小與腔內負壓和相應的吸附力、機器人重量、摩擦系數(shù)等有關,應符合以下二個條件: (1)不下滑條件,即摩擦力與重力相平衡 (2)不傾倒條件,即轉矩平衡 由分析可知,增強負壓,增大吸盤面積都可以增加負重能力。如果機器人邊移動,邊吸附,還會遇到吸盤密封技術的難點;如果機器人爬行的是弧形壁面 ,則更會增加制作度。已問世的各類負壓吸附爬壁機器人都采取了許多措施。 雖然負壓吸附的真空度較低,但負壓吸附技術使用方便。負壓吸附方式可以適用于玻璃、瓷磚和大理石等墻面,能實現(xiàn)連續(xù)運動的輪式或履帶式幕墻清洗機器人一般采用負壓吸盤作為吸附裝置 [7]。目前有研究者根據(jù)蜜蜂飛行懸停原理研制了螺旋槳推進輪式載體結構壁面移動機器人,它首次利用了空氣推進的原理產(chǎn)生壁面附著力,該機器人的推進螺旋槳軸線與壁面成 45°角,當螺旋槳旋轉時,產(chǎn)生的垂直于壁面的壓力和沿壁面的推進力,使機器人可以在壁面上運動。采用螺旋槳旋轉所產(chǎn)生的推動力將機器人緊貼在幕墻表面上的思路新穎,此方式可以適合任何介質的墻面,降低了機器人對作業(yè)表面屬性的依賴程度。其特點為:吸附力一般較小,對壁面適應性強;但旋翼會產(chǎn)生反向扭矩,需平衡;但由于振動、噪音大,技術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仍有待提高。上述特點決定了該方式具有自身局限性,由于吸附力和驅動力均產(chǎn)自旋翼,因此要增加吸附力、提高運動速度和機器人負載能力就必須增加旋翼電機功率,這樣振動噪音等的影響則更嚴重,因此旋翼吸附方式適于負載要求較小的輕便型機器人設計使用。通過對人類攀巖過程的爬壁機理研究可知,即使足端無特殊的吸附裝置,合理的利用環(huán)境特征也可實現(xiàn)壁面人體附著保持功能。對于高層建筑物壁面而言,一般均有窗框、導軌等結構,墻上或墻之間交錯的障礙,構成了對機器人運動的約束。如果對該結構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其必將影響機器人作業(yè)安全性和效率。機械力抓持方案正是基于此觀點,利用建筑物特征,當作機器人運動的參考和媒介,通過機械裝置與特征結構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穩(wěn)定吸附力。3.1.2 本文采用的吸附方案根據(jù)適用環(huán)境的設定和總體框架設計,以及采用的框架式結構,本設計的機器人屬于間歇性運動的機器人,所以吸附方案采用多吸盤 [8]的真空吸附方式,采用真空泵裝置,使吸盤內腔產(chǎn)生負壓,利用大氣壓和吸盤內之間壓差產(chǎn)生垂直于壁面的正壓力,從而使機器人吸附壁面。- -123.2 結構設計和分析3.2.1吸盤設計吸盤的布局設計如圖 3-2 所示。在十字箱體框架中,安裝上下橫梁,每個橫梁上有 4 個吸盤組成的吸盤組,兩梁的吸盤數(shù)量和大小可以根據(jù)具體要求增加,利用真空裝置通過吸管產(chǎn)生真空,吸附于壁面上。吸盤形狀如圖 3-3 所示,吸盤通過螺母調節(jié)其到壁面的距離。由于十字框架式結構,所以上下橫梁的吸盤長度不一樣,具體參數(shù)見附件有關圖紙。3.2.2吸盤提升和復位機構 如圖 3-4 吸盤提升與復位機構所示由于本機器人是框架式,而且是間歇性運動,需要吸盤在機構移動時脫離壁面,起到保護吸盤在移動時不被磨損,同是也減少了移動的摩擦力,提高越障能力;而在吸盤要下壓吸附時,電磁鐵斷電,吸盤又利用圖 3-2 吸盤布局設計圖 圖 3-3 塑膠吸盤 1:電磁鐵 2:復位彈簧 3:吸盤 圖 3-4 吸盤提升和復位機構123- -13復位彈簧的作用貼緊壁面,增強吸附的密封性和有效性。3.3 部分理論計算3.3.1附著力學分析雖然爬壁機器人上與壁面接觸的附著裝置和驅動裝置具有局部柔性,但總體看來,局部柔性對整個幕墻清洗機器人受力狀況影響較小,同時為了簡化問題分析,在建立力學模型前,做以下合理假設。(1)剛體假設即認為幕墻清洗機器人總是剛體。(2)對稱假設即認為幕墻清洗機器人在水平方向所受的力總是對稱的。若機器人與壁面之間保持靜止或平穩(wěn)運動的位置關系,稱機器人附著在壁面上。由上述假設幕墻清洗機器人的受力狀況可簡化為平面力系。設幕墻清洗機器人以速度 v 向上沿幕墻做勻速直線運動,其受力情況(因為移動時吸盤起來,同時為簡化分析,忽略了阻力的作用) ,如圖 3-5 所示。O1 點為機器人的翻倒支撐點,由剛體假設,該點即機器人與壁面接觸的最低點,當發(fā)生翻倒失效時,機器人繞該點發(fā)生翻倒。由平衡條件,有 式(3-1)??????01oMzy將圖中各參數(shù)代入上式,可得式(3-2)???????0sinci1hGPNzFyo?式中 G——機器人的重力(N) ;P——等效附著力( N) ;N——幕墻對機器人的等效反力(N) ; F——機器人的驅動力( N) ,F(xiàn) =μN , (μ 為摩擦系數(shù)) ;M——P、N 向重心 O 簡化時,所得對 O1 點的附著力矩( Nm) ,M =f(P,N),f 由機器人的結構參數(shù)確定;α——壁面與水平面的夾角解上述方程組即可求得平衡狀態(tài)下,機器人的各力學參數(shù)。同時也可以此對機器人的附著狀態(tài)做出判斷。在圖示的坐標系中,機器人的重力可分解為 y 軸和 z 軸兩個圖 3-5 受力分析- -14方向分量,平衡狀態(tài)下,重力的 y 分量由驅動力來平衡,而重力產(chǎn)生的翻倒力矩由附著力矩 M 來平衡。然而,考慮到外力干擾和慣性力等因素,實際的驅動力比上式求得的要大得多,因此,驅動力 F 介于 0~F max 之間。F max 由機器人驅動裝置與幕墻面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確定,其大小與介質摩擦系數(shù)和作用于驅動裝置的附著力有關。同樣實際可能產(chǎn)生的附著力矩比上式求得的值要大得多,并在一定范圍內隨外力的變化而變化,即附著力矩 M 介于 0~M max 之間。M max 為最大附著力矩,其大小由附著力和機器人的結構尺寸和附著方式?jīng)Q定。3.3.2簡化附著模型圖 3.3.2 所示為爬壁機器人的簡化附著模型。該模型將機器人與壁面接觸的部位簡化為 O1、O 2兩點,該兩點分別為機器人與壁面接觸的最大外廓尺寸點,下方的 O1點即機器人的翻倒支撐點。同時將附著力和反力以及驅動力分別向這兩點簡化,在平衡狀態(tài)下,將圖中各力學參數(shù)代入式(3-1)得式(3-3)???? ???????0)()sin(45.00coi 221121 LNPGhLMPNzFyo ??式中 G——機器人的重力(N) ;P1——O1點的等效附著力(N) ;P2——O2點的等效附著力(N) ;N1——O1點的反力(N) ;N2——O2點的反力(N) ; F1——O1點的驅動力(N) ;且 F1≤μN 1,μ 為摩擦系數(shù) F2——O2點的驅動力(N) ,且 F2≤μN 2,μ 為摩擦系數(shù); α——壁面與水平面的夾角;β——∠O1OD,由機器人的結構確定。式(3-3)的第 3 個方程的第一項即由重力引起的翻倒力矩,其大小隨傾斜角變化而變化,因此,該方程可寫成 Mg-(P 2-N 2)L=0。在平衡狀態(tài)下,當 Mg 增大時,第二項(P 2-N 2)L 也隨之增大。由于附著力 P2由機器人的附著裝置決定,通常情況下不會改變,因而,其大小通過反力的重新分配來實現(xiàn),反力 N2隨的 Mg 增大而減小,從而保持機器人的附著狀態(tài)。當反力 N2減小到 0 時, (P 2-N 2)L 的值達到最大值,即機器人的附著力矩 Ms,且有 Ms=P 2L。由上述分析可得以下結論。(1)機器人附著力矩完全由 O2點的附著力 P2貢獻,O 1點的附著力 P1對附著力矩無圖 3-6 簡化附著模型- -15貢獻。(2)O 1、O 2點的反力隨翻倒力矩的變化而變化。且通常情況下,有 N1P1,N 2P2。由上述結論可知,增大 O2 點的附著力,可提高機器人的抗翻倒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 O1 點的反力較 O2 點大,因此,驅動裝置應盡量靠近 O1 點,以提高驅動力。3.4 影響附著穩(wěn)定性的因素影響機器人附著穩(wěn)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環(huán)境因素、外力干擾因素以及機器人自身的因素等三個主要方面。環(huán)境因素中,墻壁表面的局部缺陷、表面附著的其他物質都可能降低附著裝置的密封狀況或摩擦系數(shù),而墻壁的平面度會降低接觸的緊密度,同樣導致接觸摩擦系數(shù)降低。外力干擾因素主要有風力和建筑群體結構引起的空氣動力,這些干擾外力有可能直接導致翻倒力矩的大幅上升。機器人自身的驅動系統(tǒng)會產(chǎn)生振動和慣性力,以及工作作用力等也會降低附著的穩(wěn)定性。因此,在進行附著系統(tǒng)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保證附著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然而,摩擦系數(shù)的大小對摩擦角的影響最為明顯,附著的摩擦錐與摩擦系數(shù)密切相關。而且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摩擦系數(shù)隨著幕墻表面狀態(tài)變化而改變。因此,在確定介質的摩擦系數(shù)時,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壁面附著的污物、水膜等介質都對摩擦系數(shù)產(chǎn)生影響 [9]。3.5 小結本章主要講述本設計可能用到的吸附技術原理,并選擇了最佳的吸附方案;接著講述吸附的布置方式,以及相關的優(yōu)化設計,如提升和復位;同時對一般情況下的機器人進行了剛性假設,受力分析得出機器人需具備的吸附力 F(吸) ,同是進行了簡化附著模型的理論分析,對于具體的工作情況,則需要考慮更多的外加因素,本章只簡單地分析一般情況。- -164 移動方案設計4.1 方案原理移動機構移動方式有4種:輪式、履帶式、腳式、框架式。對于單吸盤吸附而言, 實現(xiàn)移動的快速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兩個或多個輪子, 實現(xiàn)滾動式前進,但是這種機構不便于越障;履帶式多吸盤吸附機構是通過驅動器帶動履帶滾動, 從而帶動前端吸盤吸附、后端吸盤剝離, 以此來實現(xiàn)機器人的前移;腳式是采用仿生爬行方式( 四足或六足),其中昆蟲足式多吸盤機構具有較高的靈活度, 能實現(xiàn)直線移動、轉向和越障功能。框架式也是利用仿生學,在吸盤的交替吸附下實現(xiàn)移動,本設計就是采用了十字結構的框架式,利用多吸盤組的交替吸附和提升機構實現(xiàn)X-Y方向的移動。在吸盤吸附在壁面時,機器人執(zhí)行以下步驟實現(xiàn)移動的功能:循環(huán)實現(xiàn)間歇性前進,切換兩個電機可以實現(xiàn) XY 兩個方向的移動。原理如流程圖 4-1。上梁梁吸盤組吸附,下梁松開電磁鐵作用提升下梁吸盤組電機驅動齒輪齒條,下梁相對運動電機停止,電磁鐵斷電,復位彈簧作用,下梁吸盤組貼住壁面下梁吸盤組吸附,上梁松開電磁鐵作用提升上梁吸盤組電機停止,電磁鐵斷電,復位彈簧作用,上梁吸盤組貼住壁面電機驅動齒輪齒條,上梁相對運動圖 4-1 移動方案流程圖- -174.2 結構設計和分析移動結構主要包括動力傳遞結構-齒輪齒條、導軌結構-滑槽滑塊、變向結構-上下梁切換移動、安裝結構-擋板滑槽、支撐結構-支撐滾輪,這些結構是相互作用完成簡單的 X-Y 方向的移動,原理和結構簡單,功能易實現(xiàn)。4.2.1動力傳遞結構如圖 4-2 所示,其中電機 1 和電機 2 分別安裝主箱體的上下面,對應箱體齒條也與電機齒輪配對安裝,上下梁的齒條各自與箱體的齒條對應,動力按照動作順序分成 4路傳遞出去。移動方案的動力傳遞路徑是減速電機的轉動將通過圓柱齒輪,傳遞力矩和轉矩至齒條,使得電機所在的結構和齒條所在的結構發(fā)生相對的移動,使得機器人獲得移動的動力。電機的控制通過控制系統(tǒng)進行啟動和停止及正反轉等。初定電機參數(shù)為:12V 直流減速微型電機(1)輸出扭矩:115mn/m; (2)轉速:50RPM;(3)額定電流:60mA;(4)電壓:12V;(5)體積(長度*直徑)mm:小于 40*小于 25。齒輪參數(shù)為 Z=18,m=2,齒條參數(shù)為 Z=12,m=2,長度 l=96mm。 4.2.2導向結構 如圖 4-3 所示,移動機構的內部相對移動,采用的表面材料是高分子材料,做成的摩擦系數(shù)較小的 T 滑塊,X 和 Y 方向各有 4 個滑塊和兩個滑槽。將 T 型滑塊套入與之相配合的 T 型槽1:減速電機 2:圓柱齒輪 3:齒條 4:螺栓圖 4-2 動力傳遞結構31241 2 3 1:滑塊 2:擋板 3:螺栓圖 4-3 導向滑塊結構- -18里,通過一個薄擋板的限位防止滑動脫落。上梁的 T 型滑塊與箱體的 T 型槽配合滑動,下梁的 T 型滑槽與箱體的 T 型滑塊配合滑動,實現(xiàn) X-Y 兩個方向的導向功能。與槽(圖 4-4 滑槽結構)接觸的滑塊不單將箱體和上下梁連成一體,而且為機器人的移動方向起了導向作用?;瑝K表面材料可以選擇耐磨的高分子材料,比如聚甲醛。它是一種高結晶聚合物,具有表面光滑、有光澤、吸水性小尺寸穩(wěn)定、耐磨、 強度高、自潤滑性好、著色性好,耐油、耐過氧化物。POM 具有較好的綜合性能,在熱塑性塑料中是最堅硬的,是塑料材料中力學性能最接近金屬的品種之一,其 抗張強度、彎曲強度、耐疲勞強度,耐磨性和電性能都十分優(yōu)良,可在-40℃--100℃之間長期使用。 4.2.3變向結構本設計采用的是兩個微型減速電機分別驅動 X、Y 的方向移動,其變向是切換兩個電機的轉動。該部分功能是通過控制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方向的選擇,而且變向結構的上下兩部分一樣,都是齒輪齒條的嚙合結構。其結構如圖4-5 所示,當要豎直行進時,Y 方向電機啟動,并通過正反轉控制達到豎直方向移動;當要水平方向移動時,停止 Y 方向的電機,并止動鎖住,使得本體呈剛性狀態(tài),啟動 X 方向電機,到達改變方向目的。 本設計方案,改變了最初的齒輪齒條嚙合困難問題,利用箱體1:滑槽 2:擋板安裝位置圖 4-4 滑槽結構121:上梁電機 2:上梁 3:箱體 4:下梁電機 5:下梁圖 4-5 變向結構14325- -19的中間作用,使得 X-Y 方向的嚙合不受彼此影響,而且降低了空間結構的復雜程度,原理簡單。 4.2.4安裝結構下梁的安裝結構是通過 T 型滑槽(下梁)與 T 型滑塊(箱體)的配合安裝,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防止滑動卡死,在滑塊與滑槽裝好后,用一個薄的擋板零件和螺栓封住槽的一端開口,防止脫落,如圖 4-6 下梁安裝所示。同樣下梁的安裝也一樣處理,如圖 4-7 上梁安裝,不同的是滑塊和滑槽分別在下梁和箱體,上梁的形狀是中部突起,安裝電機和齒輪齒條,所以在導入安裝時,上梁1:箱體滑塊 2:下梁滑槽 3:擋板圖 4-6 下梁的安裝結構1:上梁滑塊 2:箱體滑槽 3:擋板圖 4-7 上梁的安裝結構31212 3- -20的一端需要挖空一定的面積,使得滑塊導入時上梁的一翼不會碰撞電機發(fā)生干涉。具體見。4.2.5支撐結構為了減少吸盤的承受力和支撐機器人,減少不必要的變形和提高移動的安全性,在箱體的兩端各安裝了一個方向可以任意轉動的支撐輪,如圖 4-8 支撐結構所示。通過螺柱和螺母的配合緊固在箱體,其長度與吸盤的長度相適應,保持吸附的密封性。支撐輪可以選擇合金和塑料材料做成一個方向可以任意轉動的輪子,為減輕主體重量,可以做成空心的支撐桿。同時考慮到吸盤的吸附,支撐輪只設置兩個,只起支撐作用,不起維持平衡和固定作用,防止吸盤高度不一時吸盤吸附不到壁面的情況。 4.3 部分理論數(shù)據(jù)(1)移動速度計算:驅動部件由兩個同型號的直流減速電機驅動。假設減速電機工作電壓 12V,功率 P=12W,轉速 n=50r/min,齒輪直徑 D=40㎜。所以車輪角速度 ω=2πn=2π×50÷60= 5.236rad/s那齒輪的線速度 =ω×r=5.236×40÷2÷1000=0.105m/s,即齒條的移動速度。v計算得移動速度 。min/3.6'?(2)移動時吸盤提升距離 h 和彈簧回復力:如圖 4-9 所示,提升吸盤不單保護吸盤,同時也減少摩擦力,提升距離 h 根據(jù)越障能力要求和具體環(huán)境決定,本設計的移動提升距離 h=5mm,如圖 4-10 所示。 1:支撐輪 2:箱體 3:螺母圖 4-8 支撐結構圖 4-9 移動時提升示意圖 圖 4-10 提升距離 h=5mm12 3- -21彈簧回復力計算: ,假設預緊時彈簧長度為 ,電磁鐵通電彈)(0XkF?? 0X簧被拉伸,長度為 X,回復力依照上面理論公式計算。調節(jié)上下螺母可以改變預緊力(即預緊長度 ) ,從而改變回復力。0(3)移動距離計算:已知傳動齒輪 ,則有齒輪每轉一齒時的角度為 ,1Z 1/2Z???則對應的弧長 ,??mdl??2/即每轉一齒,對應齒條移動距離 ,mdls?/轉化成電機每轉一度時,對應距離為 。0100' 8/8/)1(2???mdl ??將本設計的參數(shù)帶入得, ,s8.64.3mZs 0184.32180/' ????4.4 小結本章主要通過移動方式的分析選擇了十字框架式的方案,對其進行了原理流程圖的分析,接著針對與移動方案有關的局部結構設計進行了分析,并附圖說明動力傳遞、導向、變向、安裝和支撐結構等主要部分。最后假設了移動的原始條件,計算了機器人移動的速度等,具體的結果要根據(jù)控制系統(tǒng)的快慢和使用要求來獲得。5 系統(tǒng)實例5.1 零件和總裝工程圖本設計說明書主要給出“齒輪齒條組合圖” 、 “輪與吸盤組合圖” 、 “上梁” 、 “下梁” 、 “提升與復位零件組合圖” 、 “主箱體”以及“總裝配圖”等工程圖。- -22(具體見附件)5.2 三維裝配模型利用三維繪圖軟件 Solidworks 建立裝配圖文件,將繪制好的各部件依照設計的安裝順序裝配成一個完整的運動機構,見圖 5-1 三維裝配圖 1 和圖 5-2 三維裝配圖2。圖 5-1 三維裝配圖 1- -23圖 5-2 三維裝配圖 25.3 其他一些關鍵部件的設計實例圖本設計利用 Solidworks 進行各部件的三維設計,以下給出本設計的關鍵部件實例圖。依次是圖 5-3 齒輪齒條組件圖、圖 5-4 主箱體圖、圖 5-5 上梁圖、圖 5-6 下梁圖、圖 5-7 吸盤圖、圖 5-8 支撐輪圖、圖 5-9 復位彈簧圖、圖 5-10 電磁鐵及圖 5-11 局部滑塊視圖。圖 5-3 齒輪齒條組件圖 圖 5-4 主箱體- -24圖 5-5 上梁 圖 5-6 下梁圖 5-7 吸盤 圖 5-8 支撐輪 圖 5-9 復位彈簧圖 5-10 電磁鐵 圖 5-11 滑塊-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