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從古到今話交通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doc
《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從古到今話交通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從古到今話交通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從古到今話交通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 教學目標 1.了解交通設施的演變過程,知道車、橋、路、船的變化歷史。 2.根據查找的資料,探究交通運輸方式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在探究中使學生了解從古到今交通發(fā)展過程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 3.培養(yǎng)學生查找資料,分析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探究交通運輸方式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 教學難點 使學生了解從古到今交通發(fā)展過程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流程 集體智慧 活動1、由現(xiàn)實生活中交通運輸工具的變化導入 師:同學們,通過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各種各樣的交通運輸方式,并感受到交通的變化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課前布置了讓大家采訪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及身邊其他人所經歷的交通工具的變化。同學們,都整理好了嗎? (學生匯報采訪結果,教師適當鼓勵、點評) 小結:就如同學們說的那樣,我們今天的交通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舒適。 活動2、分組談交通的發(fā)展史 師:正如我們剛才談到的一樣,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交通設施,交通工具都經歷了逐漸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它們都有著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故事。 師:課前讓同學們按自己的興趣,分成了六個小組。分別從陸上交通、水中交通、空中交通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方面進行資料查找。 要求:按交通方式發(fā)展演變的順序整理查到的資料。在了解資料的基礎上,找到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變化,并以小標題的形式加以概括。概括后請把小標題和具體時間填在表格里,并商討如何把資料展示給大家。 開始交流整理小組的資料,學生組內整理交流。 教師的適當點播: 1.正如這位同學說得那樣,我們今天正在研究的以太陽能、燃料電池為動力的汽車是我們未來交通發(fā)展的方向。但不知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今天,我們雖有了這么多的車,但人們用得最多的還是自行車。這是為什么呢? 2.再好的車,也需要寬闊平坦的道路,我們來聽一下關于道路的發(fā)展史。 3.但再好的路,也有遇到河的時候,我們要想過去就需要——橋。 4.老師也搜集了一些有關橋的圖片,請大家看一下。邊放圖片邊講解。這是木橋,后來人5、那有沒有不用走路、過橋的交通工具呢?船。 6.最后一組介紹什么。 小結:這節(jié)課,同學們跟老師從古到今話交通,同學們講到了天上的飛機,陸地上的車。水中的輪船。(邊說邊板書)現(xiàn)在老師講講地下的地鐵,大家都坐過吧!最早的地鐵出現(xiàn)在1860年的英國,在開通的第一年,就運送了650萬人。我國的第一條地鐵是1969年建成的北京地鐵。地鐵為緩解地面的交通壓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還有埋在地下的管道運輸。早在xx多年前,我們聰明的中國人在四川用竹子做成管道運送天然氣和鹵水熬制食鹽。同學們請看圖片,現(xiàn)在我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石油和全部天然氣*管道運輸,管道運輸正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讓學生看板書) 大家看,經過無數代人的努力,我們現(xiàn)在已經形成了,天上有飛機,水中有輪船,路上有汽車、火車、自行車,地下有地鐵、管道運輸的現(xiàn)代立體交通網。 活動3、研討交通運輸方式為什么會有著這樣的變化 師:通過以上各組同學的展示,使我們了解了交通從古到今走過的軌跡,但此時我們不能不產生這樣的疑問:交通運輸方式為什么會有著這樣的變化呢?請大家結合我們查到的實例,談談你的看法。 1.因為人類勇于創(chuàng)新,有了夢想就永不言棄。 2.因為人類勇于創(chuàng)新,有了夢想就永不言棄。就拿我們船來說吧,雖然,第一艘蒸汽船被稱為“笨家伙”,但人們沒有放棄。 3.是人們堅持不懈的精神。我給大家講一個關于橋的故事,可能對大家有所啟發(fā)。茅以升是我國著名橋梁專家,1934年春,他擔任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以周密的勘測和精湛的設計,拿出了比當時鐵道部顧問、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既好又省的方案。從1935年春正式開工起,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造橋方法,在兩年半的時間里建成了長1453米,高71米的錢塘江大橋。這一壯舉顯示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和中國人民具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4.因為人類有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自行車剛發(fā)明時,只能用腳蹬地前進…… 5.人類有一種獻身精神。從人類有了飛行的夢想,就有無數人付出了汗水、心血乃至生命,才有了飛機的發(fā)明。 活動4、課后引伸,為下節(jié)課做準備。 師:正如同學們說得那樣,我們一起了解了交通的歷史。交通發(fā)展的歷史,是古人用勤勞與智慧創(chuàng)造的。我們了解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xiàn)在,展望未來。請同學們利用課下時間,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交通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你的改進方法。在下節(jié)課時展現(xiàn)給大家。 附送: 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從烽火臺到互聯(lián)網 1教學反思 人教新課標版 《從烽火臺到互聯(lián)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通信與生活》的第二課。本課為第一課時,我執(zhí)教的是第一個話題“過去人們的通信方式”。這堂課的設計,主要突出兩個特點“實”與“活”。 (一)把握課標,讓課堂落到實處 1.目標落實 本單元將課程標準中通信與傳媒兩個要點的教育內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課內容主要是側重于通信,三四兩課內容側重于大眾傳媒。有關通信的課標內容似乎通過第一課《通信連萬家》就能完成,那么,我們這一課的價值在哪兒呢?我認為本課主要從歷史發(fā)展觀的角度讓學生體會通信與生活的關系。 2.內容豐實 圍繞目標,我不斷深挖教材。首先,突出教材的范例性和指導性。我認為教科書是教學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資源,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圖、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積極體驗,感知通信方式的演變。其次,注重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在“你演我猜”的教學游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大膽想象,身臨其境地體會古代人善于觀察生活,根據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利用畜力和大自然的力量,發(fā)明了各種各樣的通信方式。 3.課堂樸實 本課教學以教材為藍本,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豐富的活動為載體,以一種樸實而易操作的方式來教學。我以通信的發(fā)展歷程為主線展開教學,從最發(fā)達的天地通話引出古代的通信方式,通過表格的展現(xiàn)逐步去感受因為科技進步、社會的發(fā)展人們不斷地用他們的智慧在改進著通信方式。 整堂課中沒有教師花哨的表演,而是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大膽想象,盡情表演,深刻體驗,理性思考。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動靜結合,較好地達成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教學設計具有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二) 把握教學策略,讓課堂“活”起來 1.活用教材 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教室里的學生生活是課程資源的源頭水,我通過尋找和捕捉與教科書相關的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活資源,賦予教學以現(xiàn)實的針對性和生命力。結合書上的范例,我利用學生課前的搜集、游戲的輔助、古詩的體會、表格的觀察來擴充知識。 同時,我還適當調整了教學順序,以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我把“馬拉松信使”放到了“表演猜”這個環(huán)節(jié)上,一是讓學生集中感知多種多樣的通信方式,二是便于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古代人們?yōu)榱藗鬟f信息,所表現(xiàn)出的堅持不懈的精神。 2.活用教學形式 四年級的學生積累了較多的生活經驗,對過去人們的通信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夠全面。他們對生活中一些社會現(xiàn)象開始關注、分析,但往往沒有進行過細致入微、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并不能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背后所折射出來的規(guī)律。 為此,我采用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化教學手段,既有直觀的興趣引導,還有抽象的探究引領,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你演我猜”的游戲把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的肢體語言形象的表演出來;通過表格的挖掘,讓學生了解我國乃至世界通信的發(fā)展,明晰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課堂上實現(xiàn)了從感性向理性轉變。 3.活躍學生思維 我通過游戲、朗讀、情景創(chuàng)設等方式讓學生全員參與其中,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也使得學生思維參與逐漸深入,初步建構了科學的歷史發(fā)展觀。如:在古戰(zhàn)場的情境中、在表演猜的進行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積極參與,并思考各種通信方式的特點;在古詩詞的體驗中,學生大膽想象,體會古人通信的不易和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從古到今話交通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 2019 2020 四年級 品德 社會 下冊 從古到今 交通 教案 新課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556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