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方略 課時作業(yè)26 百家爭鳴及漢代儒學 人民版.doc
《2019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方略 課時作業(yè)26 百家爭鳴及漢代儒學 人民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方略 課時作業(yè)26 百家爭鳴及漢代儒學 人民版.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課時作業(yè)26 百家爭鳴及漢代儒學 (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8延安高三調(diào)研)陳紅映在《先秦諸子起源新探》中說,先秦學術思想發(fā)展的途徑,大致是由國家官吏掌握的學術思想,經(jīng)過疇人(精通天文歷法的學者)、縉紳的傳誦與集結而成六經(jīng),再傳而為私人百家。據(jù)此可知作者認為( ) A.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學思想深刻影響了百家思想 C.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思想都有學術下移的規(guī)律 解析:根據(jù)材料中的“大致是由國家官吏掌握的學術思想,……再傳而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認為諸子百家的源頭都是“國家官吏掌握的學術思想”,諸子百家是同根同源。故答案為A項。B項材料沒有反映,排除;材料探討的是諸子百家的源頭,并非諸子百家形成后的融合,排除C項;D項說法絕對,排除。 答案:A 2.(2018蘭州高三期中)孔子把“仁”說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禮”等都從屬于“仁”的原則之下。以“親親”為出發(fā)點,認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親之愛推及開去。孟子提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些均反映出( ) A.儒家統(tǒng)一信仰和社會規(guī)范 B.儒家用仁政掩蓋等級秩序 C.儒家思想與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禮義道德遏制人欲 解析:“孝悌”“血親之愛”“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實質(zhì)上都體現(xiàn)出了宗法血緣關系的特征,說明儒家思想與宗法制相結合,故C項正確;儒家思想并不是統(tǒng)一的信仰,故A錯誤;仁是要維護等級秩序,不是掩蓋,故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錯誤。 答案:C 3.(2018大慶高三聯(lián)考)春秋時,孔子提出“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戰(zhàn)國時,孟子則逐漸以是否行仁義、知禮儀,是否接受華夏文化來區(qū)分華夏與夷狄。這一變化說明( ) A.民族融合趨勢日益加強 B.儒家逐漸放棄夷夏觀念 C.中原文化優(yōu)于周邊文化 D.孟子背離孔子的民族觀 解析:孔子“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明顯體現(xiàn)出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區(qū)別,孟子從華夏族的視角來區(qū)分少數(shù)民族,說明民族融合趨勢導致該變化發(fā)生,故A項正確;B中放棄說法錯誤;材料沒有比較文化的優(yōu)勢,故C項錯誤;D中背離說法錯誤,是發(fā)展。 答案:A 4.(2018日照高三摸底)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主張“仁”和“禮”,法家強調(diào)“法”和“刑”,老子強調(diào)自然的靜態(tài)平衡,墨子主張“愛無差等”,雜家主張“治國公平”“為民謀利”,這些主張的共同之處是( ) A.重視協(xié)調(diào)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B.重視協(xié)調(diào)人與自然的關系 C.都闡釋了各自的“和諧”思想 D.都主張“禮”“法”并用 解析:據(jù)所學可知道家老子強調(diào)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沒有主張協(xié)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故A項排除;儒家、法家、墨家、雜家重視協(xié)調(diào)的都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并不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故B項排除;據(jù)材料“孔子主張‘仁’和‘禮’,法家強調(diào)‘法’和‘刑’,老子強調(diào)自然的靜態(tài)平衡,墨子主張‘愛無差等’,雜家主張‘治國公平’‘為民謀利’”可得出,這些主張的共同之處是都闡釋了各自的“和諧”思想,故C項正確;由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張禮,法家主張法,但這并不是他們的共同之處,故D項排除。 答案:C 5.(2018益陽高三段考)中國古代有許多關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以法治國?!爆F(xiàn)代社會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對政府權力與人民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政府與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項中對上述兩種“法治”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二者在本質(zhì)上沒有根本不同 C.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D.兩種治理模式民眾地位相同 解析:《管子明法解》闡述的法治思想屬于法家思想,這里的法治實際上是維護君主專制的工具,而現(xiàn)代社會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與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這是民主社會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故A項正確,C項錯誤;前者的本質(zhì)是維護君主專制,而后者的本質(zhì)是民主政治,排除B項;兩種治理模式中民眾地位不同,排除D項。 答案:A 6.(2018衡水高三聯(lián)考)韓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來管理官吏,還要做到“使法擇人,不自舉也”。這一主張( ) 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 B.體現(xiàn)王在法下 C.是對貴族政治的否定 D.突出依法治國 解析:韓非子選拔官吏的主張是依靠法律選擇人,而不是依靠人來選拔,這是對傳統(tǒng)貴族世襲制度的否定,故C項正確;材料中說明君主是用法選拔官吏,不是熟悉法律,故A項錯誤;封建社會仍然是王在法之上,故B項錯誤;古代封建社會仍然是人治社會,不是依法治國,故D項錯誤。 答案:C 7.(2018衡水高三調(diào)研)漢代君主尊儒習經(jīng)后,制詔誥令中征引儒經(jīng)之風漸盛。據(jù)粗略統(tǒng)計,《漢書》諸帝紀中保存西漢詔書約180篇,這些詔書共征引經(jīng)文35次;《后漢書》諸帝紀保存東漢詔書約120篇,征引經(jīng)文約50次。這說明漢代( ) A.儒家治國之道與君主政治相結合 B.君主的政治舉措皆發(fā)自經(jīng)典本義 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學的基本原則 D.儒學對專制皇權形成了制衡機制 解析:根據(jù)材料中的“漢代君主尊儒習經(jīng)后,制詔誥令中征引儒經(jīng)之風漸盛”,即通過儒學思想鞏固君主專制,說明漢代將儒家治國之道與君主政治相結合。故答案為A項。B項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D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A 8.(2018寶雞高三統(tǒng)考)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占人口多數(shù)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對象。他主張設立各級學校,教授儒家經(jīng)典,將他們培養(yǎng)為“篤于禮薄于利”“以天下為憂”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不屬于材料中董仲舒教育主張的是( ) A.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重要場所 B.主要對象是全體民眾 C.教育要培養(yǎng)品德高尚的人 D.人才培養(yǎng)為國家服務 解析:本題屬于逆向型選擇題,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董仲舒主張設立各級學校,教授儒家經(jīng)典,故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重要場所,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董仲舒認為占人口多數(shù)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對象,而不是全體民眾,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篤于禮薄于利”“以天下為憂”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品德的目的,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說明董仲舒主張人才培養(yǎng)為國家服務,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 答案:B 9.(2018吉林高三十校聯(lián)考)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權和地上王權的聯(lián)系,認為君主受命于天,就應遵守自然規(guī)律,管理好社會人事,使百姓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這說明董仲舒( ) A.發(fā)展了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權思想來保護環(huán)境 C.強調(diào)了天與民眾互動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學說政治地位 解析:君主應遵守自然規(guī)律,管理好社會人事,使百姓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這種觀點發(fā)展了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為A項。這種主張不是為了保護環(huán)境,排除B項;材料所述是天與天子即君主的關系,排除C項;這種主張在儒家思想中本來就已包含,D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A 10.(2018鶴壁高三調(diào)研)從漢武帝正式設立太學,至西漢末年王莽輔政,太學弟子的數(shù)量從最初的50人劇增至10000余人。經(jīng)學習考核,一般可任郡國文學職務,優(yōu)異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漢代這些舉措( ) A.使儒學正統(tǒng)地位得以確立 B.導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養(yǎng)大批實用人才 D.不利于學術思想自由發(fā)展 解析:據(jù)材料“太學弟子……經(jīng)學習考核,一般可任郡國文學職務,優(yōu)異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學教授儒家經(jīng)典,這反映了學校教育獨尊儒術的特點,不利于學術思想自由發(fā)展,故D項正確;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采納,這使儒學正統(tǒng)地位得以確立,題干時間至西漢末年王莽輔政,故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xiàn)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B項錯誤;太學教授儒家經(jīng)典,不是培養(yǎng)實用人才,故C項錯誤。故選D。 答案:D 11.(2018化州高三評估)錢穆在《國史新論》中寫道“自經(jīng)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錢穆認為此項制度的意義是( ) A.徹底結束了貴族政治 B.科舉成為入位的唯一途徑 C.門第觀念在民間消失 D.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機會 解析:材料中所說的制度是指科舉制度,該制度使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機會,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貴族政治一直未徹底結束,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科舉并非入位的唯一途徑,但科舉制度是主要的途徑,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門第觀念在民間仍然存在并未消失,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D。 答案:D 12.(2018江淮高三期中)余英時在《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tǒng)》一書中提到:“中國政治上的反智傳統(tǒng)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但我并不認為中國的政治傳統(tǒng)是以反智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傳統(tǒng)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還可以說是比較尊重智性的。自漢武帝以來,尤其是隋、唐科舉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識標準。”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A.“反智”是中國政治傳統(tǒng)最主要特色 B.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的標準不斷變化 C.科舉制度有利于鞏固和擴大統(tǒng)治基礎 D.按知識標準用人體現(xiàn)傳統(tǒng)政治的尊智性 解析:“中國的傳統(tǒng)政治……還可以說是比較尊重智性的”足以證明材料的主旨就是強調(diào)傳統(tǒng)政治的尊智性,所以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并不認為中國的政治傳統(tǒng)是以反智為其最主要的特色”,所以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是強調(diào)科舉制度遵守一定的知識標準而非科舉制度有利于鞏固和擴大統(tǒng)治基礎,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D。 答案:D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6分,第14題26分,共52分) 13.(2018滄州高三摸底測試)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漢初儒生)即便對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個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樣地執(zhí)著,如果不想被歷史和現(xiàn)實無情地拋棄,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對眼前冷酷的事實?!热徊荒芨淖兪澜?,那就只有改變世界觀。 ——毛圣泰《董仲舒對儒學的法家化改造》 材料二 《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君命順,則民有順命;君命逆,則民有逆命。” “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庇^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鹽鐵皆歸于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夫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 ——摘編自《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洞呵锓甭丁返? 材料三 董仲舒……開啟了儒家神學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進程,為封建統(tǒng)治找到了較為理想的意識形態(tài)。他的學說為穩(wěn)定和鞏固大一統(tǒng)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起了重要作用,對于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 ——田昌五、安作璋主編《秦漢史》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4分) (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張中哪些繼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在哪些方面發(fā)展了儒家思想?在此基礎上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12分) (3)據(jù)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產(chǎn)生的影響。(6分) (4)綜合上述材料,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漢代的不同地位說明了什么?(4分) 解析:第(1)問,“……既然不能改變世界,那就只有改變世界觀”說明儒學與現(xiàn)實不適應。第(2)問,從“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夫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兩句話說明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繼承;據(jù)材料二第二、三段引言分析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及其特點。第(3)問,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概括其影響。第(4)問,從儒學在不同時代的變化可以看出思想要適應時代需要,與時俱進。 答案:(1)不足:脫離現(xiàn)實。 (2)繼承:民本、仁政。發(fā)展:神化皇權、天人感應。 特點:外儒內(nèi)法、神學傾向。 (3)影響:有利于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奉為正統(tǒng),成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有利于中華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 (4)說明:思想要適應時代需要,與時俱進。 14.(2018沈陽高三質(zhì)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學研究的基本步驟之一是“確立主題——史料收集——史料解釋——敘述評價”。下面是與研究孔子思想有關的材料: 材料甲:“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 材料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啟者,也不做先知,他是傳授古代法律的賢明官員……他所說的只是極純粹的道德,既不談奇跡,也不涉及玄虛,在道德上歐洲人應該成為中國人的徒弟,信奉儒學的中國人沒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爾泰 材料丙: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講空話的。 儒家滿口仁義道德……單就這獨霸中國,使我們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兩千年偶像的奴隸,也是不能不反對孔子的。 ——毛澤東 綜合三則材料,請選取孔子思想中的一個角度確定研究主題,圍繞該主題對以上材料分別做出史料解釋(對原材料的闡釋,不表明自己觀點),最終得出歷史評價。(26分) 解析:根據(jù)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說的只是極純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歐洲人應該成為中國人的徒弟”、材料丙中“儒家滿口仁義道德”得出強調(diào)孔子的道德觀;從材料甲中“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傳授古代法律的賢明官員”、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講空話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法律觀。在評論中,要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辯證地論述。 答案:示例一:主題:孔子的道德觀。 史料解釋:①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統(tǒng)治者的道德是引導百姓道德的風向標。 ②伏爾泰認為孔子的道德是純粹的道德,沒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順應自然。 ③毛澤東認為孔子倡導的道德具有虛偽性。 歷史評價:孔子主張以德治國,但孔子道德經(jīng)過歷代學者改造成為封建倫理的主要組成部分,對維護封建專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價值,與西方的宗教神學相比具有明顯進步性,對世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必須答出中西兩個角度) 示例二:主題: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釋:①孔子認為執(zhí)法要得當,刑罰不當百姓就會手足無措。 ②伏爾泰認為孔子對古代法律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澤東認為孔子不重視法律,忽視法律的作用。 歷史評價:孔子看到了法治對社會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禮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對啟蒙運動傳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證。-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方略 課時作業(yè)26 百家爭鳴及漢代儒學 人民版 2019 年高 歷史 二輪 復習 方略 課時 作業(yè) 26 百家爭鳴 漢代 儒學 人民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626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