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級科學上冊 第1單元 第一單元教案 青島版.doc
《2019年六年級科學上冊 第1單元 第一單元教案 青島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六年級科學上冊 第1單元 第一單元教案 青島版.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年六年級科學上冊 第1單元 第一單元教案 青島版 一、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常見的動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礎上編寫的,包括《病毒》、《細菌》、《饅頭發(fā)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課文。 本單元課與課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前三節(jié)課是并列關系,每一節(jié)課都探究一類生物體?!恫《尽分赝ㄟ^搜集和整理有關病毒的資料使學生認識病毒,了解病毒對人類的影響;《細菌》借助顯微鏡的觀察認識細菌,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饅頭發(fā)霉了》通過對物質(zhì)發(fā)霉條件的探究認識真菌,了解真菌與人類生活的聯(lián)系。結(jié)合以前的學習,學生認識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類組成,分別是動物、植物、病毒、細菌、真菌。在前三課學習的基礎上,《食用菌》著重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和應用,幫助學生識別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們的視野。 二、單元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 3、知道霉菌是一種真菌。 4、知道真菌是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一種生物。 5、知道食物和物品發(fā)霉的原因。 6、理解防止食物、物品發(fā)霉的方法。 7、認識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8、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類。 9、知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 (二)過程與方法 1、會通過顯微鏡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夠認真細致觀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夠用圖表現(xiàn)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4、能夠通過顯微鏡自己研究牙縫里的微生物。 5、會通過顯微鏡觀察物體上的霉。 6、能夠設計控制量的探究性實驗,研究物體發(fā)霉的條件。 7、能夠用圖和文字表達顯微鏡下霉菌的特點。 8、能夠調(diào)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種類。 9、能夠通過收集資料,與同學交流研討等方式了解細菌、病毒的有關知識。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fā)展的。 2、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3、體驗到人類對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4、在探究活動中體驗與人合作與交流的樂趣。 5、意識到要關注與科學和人類有關的社會問題。 6、意識到科學技術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好處。 7、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 三、單元課時分配: 1、病毒 1課時 2、細菌 1課時 3、饅頭發(fā)霉了 1課時 4、食用菌 1課時 第一課 病 毒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提出與病毒相關的問題; 2、會查閱與病毒相關的書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4、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jié)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愿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 2、 尊重他人的意見,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愿意合作與交流。 科學知識: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種類\主要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教學重難點: 重點:病毒的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 難點:病毒的種類。 教學方法:觀察、講述與談話相結(jié)合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病毒的資料 學生準備:了解有關病毒的有關知識。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提問:關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預防呢? 2、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2.學生討論,指名回答. 3.教師講解. 4.狂犬病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5.脊髓灰質(zhì)炎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6.麻疹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7.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8.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三)、拓展延伸(網(wǎng)上學習) 1、教師講述:關于病毒,你還知道些什么?請回去以后在網(wǎng)上或查資料自主學習。 2、學生交流學習收獲和體會。 3、課后作業(yè): (1)回去查資料,了解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 (2)利用作文、圖畫或小報的形式,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板書設計: 1、 病毒 病毒的危害 一、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病毒的利用 極其微小 二、病毒的特征 寄生在活細胞內(nèi) 能繁殖 沒有細胞結(jié)構(gòu),由遺傳物質(zhì)和蛋白質(zhì)組成 動物病毒 三、病毒的種類 植物病毒 細菌病毒 教學反思:本課通過對病毒資料的搜集,學會查閱、整理從各種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與交流研究結(jié)果;能積極地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提出的問題進行質(zhì)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愿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愿意合作與交流。知道病毒是一類特殊的生物;了解有關病毒性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第二課 細 菌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以觀察促思考,總結(jié)細菌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 2、 設疑促理解,探究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方式。 3、 以知識促應用,了解細菌對自然界和人類的意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生能夠主動交流自己的資料和觀點。 2、關心生活中的科學,關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 科學知識: 1、 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 使學生了解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的特點和生命活動的特點;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難點:細菌在促進自然界物質(zhì)循環(huán)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觀察、講述與談話相結(jié)合。 教具準備:顯微鏡,三種類型的細菌的永久涂片,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課前布置你們搜集有關細菌的文字或圖片資料,現(xiàn)在你對細菌有了哪些認識?學生回答。同學們搜集的資料真不少。你們真是一群樂于參與科學探究的小學生。 (二)交流資料: 教師出示搜集的有關細菌的圖片、視頻資料。學生觀看。 教師邊講解邊演示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并注重及時指導學生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學生觀察真菌涂片。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已了解的細菌描述、匯報、交流。 教師總結(jié):細菌有球形、桿形、螺旋形三種基本形狀。 (三)認識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談話:你們認為細菌是人類的朋友還是敵人? 學生討論,交流搜集到的有關細菌的資料。 現(xiàn)在同學們對細菌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細菌不只是人類的敵人,更多的是人類的朋友,它可以說無處不在。 人的腸道內(nèi)也充滿了細菌。一些是有意菌,它可以幫助消化食物;一些能合成身體所需的維生素;還有一些則與致病的微生物搏斗,使有害細菌不能附著在腸道上,保持腸道健康。 談話:細菌的作用還遠不止這些呢!請看資料卡。 (四)自由活動:同學們了解了這么多有關細菌的知識。怎樣做好宣傳,防止病菌入侵呢? (五)拓展知識:同學們,假如沒有細菌,我們的自然界將會是怎樣的? 板書設計: 2、 細菌 球菌 細菌的形狀 桿菌 螺旋菌 有益菌:生物制藥 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有害菌:世人患病 教學反思: 學生利用顯微鏡初步認識了生命世界的另一大類——微生物世界。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gòu)造,學習通過顯微鏡發(fā)現(xiàn)水中有微生物。在一滴水中,能夠找到幾十個微生物,學生對水中微生物進行描述和畫圖,從而認識幾種常見的水中微生物,體驗生命體的奇特。激發(fā)學生探索生命世界的欲望。 第三課 饅頭發(fā)霉了 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知道霉菌是一種真菌。 2、知道真菌是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一種生物。 3、知道食物和物品發(fā)霉的原因。 4、了解防止食物、物品發(fā)霉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會通過顯微鏡觀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夠設計有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研究物體發(fā)霉的條件。 3、能夠用圖和文字表示顯微鏡下霉菌的特點。 4、能夠調(diào)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種類。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到人類對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2、在探究活動中體驗與人合作與交流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通過顯微鏡觀察物品上的霉。 難點:能夠設計有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研究物體發(fā)霉的條件。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準備實驗材料:發(fā)霉的食物、顯微鏡、霉菌切片、白紙、鉛筆、實物投影儀、鑷子。(也可由教師課前準備好幾片發(fā)霉的面包,供課上學生觀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和觀察饅頭或其他物體上的霉及其形態(tài)。 1、學生用眼去觀察饅頭上的霉,觀察沒是什么樣子。 2、引導學生回憶以前見過的霉。 3、知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霉的形態(tài)。 4、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話好圖,并對顏色進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與過 1、讓學生了解人類對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沒給人類和動物帶來的危害。 2、描述抗生素的誕生情況。 三、探究合適霉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 1、根據(jù)生活中物體發(fā)霉的事例,推測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會發(fā)霉。 2、交代實驗的方法,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的條件進行對比實驗。 四、了解防止事物發(fā)霉和物體發(fā)霉的辦法幾依據(jù)。 1、夏天食物最容易發(fā)霉,大人們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發(fā)霉。 2、指導學生認識真空包裝防止事物發(fā)霉。 3、指導學生認識太陽曬防止物品發(fā)霉。 4、 指導學生認識利用干燥劑方式食品的發(fā)霉。 五、鞏固學習: 1、電冰箱能保鮮食物,是什么原因? 2、物體在什么環(huán)境下容易發(fā)霉。 板書設計: 3、饅頭發(fā)霉了 溫度 影響食物發(fā)霉的原因 水分 空氣 真菌對人類的危害 真菌與人類的關系 真菌為人類提供的便利 教學反思: 教材選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發(fā)霉的面包”作探究材料,意在激發(fā)學生對霉菌的探究興趣,并以此為探究課題,引導學生走進并了解霉菌家族。學生會通過顯微鏡觀察物品上的霉。能夠設計有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研究物體發(fā)霉的條件。能夠用圖和文字表示顯微鏡下霉菌的特點。能夠調(diào)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種類。知道霉菌是一種真菌。知道真菌是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一種生物。知道食物和物品發(fā)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物品發(fā)霉的方法。體驗到人類對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第四課 食用菌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單細胞真菌的結(jié)構(gòu)。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4.了解識別有毒蘑菇的有關知識. 5.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科學探究 1、親身經(jīng)歷科學調(diào)查、觀察、查閱和整理資料的科學探究的過程。 2、能夠利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所觀察的事物形態(tài)特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樂于從事科學探究活動。 2、體會與人合作的愉快,學會分享、欣賞他人的研究成果。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知道真菌的結(jié)構(gòu),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難點:蘑菇的生長環(huán)境和結(jié)構(gòu)。 教學方法 講述、合作探究相結(jié)合 教學準備: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生活?( 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觀察蘑菇. 二.蘑菇分為哪幾部分?(地下菌絲,菌絲,柄,菌褶,菌蓋. ) 是怎樣吸收營養(yǎng)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識別有毒蘑菇?(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在形態(tài)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異,不少種類還需要借助于顯微鏡觀察其孢子的大小、顏色、表面特征,并參閱有關的科學資料進行核對,才能確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認為,毒蘑菇色澤鮮艷,外形美觀,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實體受傷后傷面變色。這些經(jīng)驗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是任何一種毒蘑菇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例如,多種牛肝菌的傷面常常變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來味道也是很鮮美的。 有人說毒蘑菇能使銀器變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長蟲,這些說法都是不確切的。事實上,很多種毒蘑菇遇到銀器并不變黑,有毒的豹斑毒傘往往會生蛆長蟲。 總之,要想用一兩個性狀來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還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時,一定要細心辨別。對于不能識別的蘑菇,應該向當?shù)赜薪?jīng)驗的群眾請教。) 五.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觀察與思考 1.腐爛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掃帚狀;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黃、黑、褐或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放射狀。青霉和曲霉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多細胞真菌,菌體是由菌絲構(gòu)成的,它們都能產(chǎn)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濕的樹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營養(yǎng)方式上的共同特點是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zhì)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孢子很輕,可以在空氣中飄蕩。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或皮鞋給孢子的萌發(fā)提供了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和營養(yǎng)物質(zhì),所以容易生長霉菌。 2.檢查家里儲存糧食的地方是否通風,環(huán)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氣里,晾曬糧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長。 3.蘑菇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潮濕的環(huán)境和豐富的有機物。所以在養(yǎng)殖食用蘑菇時,一方面要保持養(yǎng)殖場所的清潔、溫度和潮濕;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 板書設計: 食用菌 蘑菇的生長環(huán)境 菌蓋 蘑菇的結(jié)構(gòu) 菌柄 (像一把小傘) 菌褶 菌絲(地下部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機物) 各種各樣的食用菌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對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利用查閱資料、調(diào)查、采集、觀察、交流等方式對食用菌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讓科學走進孩子的生活,并通過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單元總結(jié) 一、填空: 1、病毒是一類_____________的生物,它們的結(jié)構(gòu)非常簡單,由_____________和內(nèi)部的____________組成,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_________內(nèi),一旦離開活細胞,就不表現(xiàn)任何生命活動跡象。 2、病毒個體極其微小,絕大多數(shù)要在_____________下才能看到。 3、根據(jù)病毒寄生的生物細胞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類: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的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的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專門寄生在細菌細胞里的_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 4、在土壤、水、空氣以及動植物的________,都可以找到細菌,它們_____________。 5、細菌是一類_________的生物,個體微小,必須借助_________才能觀察到。 6、自然界中無數(shù)的腐生細菌會促使動植物遺體不斷________、________。 7、動植物分解生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又是植物制造有機物必不可少的原料。 8、細菌對于自然界中___________等物質(zhì)的循環(huán)起著重要的作用。 9、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發(fā)霉的________,用來發(fā)酵的________,味道鮮美的________,都屬于真菌,真菌是既不屬于_______又不屬于________的一類生物。 10、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_______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_________進行_______生活的。 二、判斷: 1、預防脊髓灰質(zhì)炎的主要措施是注射疫苗。 ( ) 2、病毒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中,從而對這些生物造成危害。 ( ) 3、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是:它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 ) 4、夏天,鮮肉容易腐敗變質(zhì),這是由腐生細菌引起的。 ( ) 5、細菌能使人致病,因此,細菌對人類有百害而無一利。 ( ) 6、味道鮮美的蘑菇是從濕潤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一種植物。 ( ) 三、選擇: 1、下列哪一項不是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 A.球形 B、桿形 C、蝌蚪形 2、下列不是單細胞生物個體的是() A草履蟲 B病毒 C、細菌 3、下列您種中可以用來發(fā)酵造酒的是() A、酵母菌 B、青霉菌 C、根霉菌 {3} 4、蘑菇是一類個體比劫的() A、細菌 B、霉菌 附送: 2019年六年級科學上冊 第2單元 5 蠟燭的變化教學設計 青島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從蠟燭熔化和燃燒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物質(zhì)變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收集物質(zhì)變化的證據(jù),并能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質(zhì)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tài)的變化,沒有生成新的物質(zhì);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zhì)。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物質(zhì)是在不斷變化的。 ●體驗實驗獲得證據(jù)、交流獲得結(jié)論的重要。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通過蠟燭熔化和燃燒的實驗,認識物質(zhì)的兩類變化。 2、難點:尋找證據(jù)判斷物質(zhì)變化的種類。 教學準備: 各色蠟燭、酒精燈、燒杯、抹布、蒸發(fā)皿、火柴、生雞蛋、白醋、可樂罐、錘子、澄清石灰水、吸管、堿快、白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大自然中物質(zhì)千變?nèi)f化,像小苗出土了,葉子變色了,小狗長大了,這些變化,我們用眼睛可以看見;但有些變化,我們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見,你能舉出生活中物質(zhì)變化的例子嗎? 2、學生發(fā)言。 3、同學們講了許多有生命的物質(zhì)變化,沒有生命的物質(zhì)會不會變化呢?如果有,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出示蠟燭)看!這是什么?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蠟燭的變化。 二、研究蠟燭的變化 第一個實驗 1、仔細觀察點燃前后的蠟燭,盡可能多地說出蠟燭的特點。 2.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3.匯報交流。 第二個實驗 1、談話:你們加熱過蠟燭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冷卻后呢? 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 2、給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各色蠟燭、酒精燈、燒杯、抹布、蒸發(fā)皿、火柴。 3、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給蠟燭加熱和冷卻,并仔細觀察現(xiàn)象記錄下來? 4、小組討論組裝實驗。 教師帶領學生實驗驗證。第一個實驗:把蠟塊放在鐵片上加熱,觀察變化;離開火焰冷卻,觀察又有什么變化。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6、各組匯報,要求用自己的話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 蠟燭加熱時,由固體(蠟塊)變成能流動的液體(蠟油),停止加熱,冷卻后,流動的液體又慢慢地變成了有一定形狀的固體。 第三個實驗 1、下面我們把蠟燭燃燒看看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師操作示范,提出實驗注意事項及要求。 2.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 3.匯報交流實驗現(xiàn)象。 4.討論:加熱蠟燭和燃燒蠟燭都讓蠟燭發(fā)生了變化,這兩種變化相同嗎?你有什么證據(jù)可以證明你的說法? 蠟燭被加熱時,僅僅是外形和狀態(tài)的變化,沒有變成新物質(zhì);蠟燭燃燒時,不但外形和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而且變成了一些新的物質(zhì)。 5.小結(jié):在自然界中物質(zhì)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tài)的變化,沒有產(chǎn)生新物質(zhì),如蠟燭受熱熔化;另一類是產(chǎn)生新物質(zhì)的變化,這類變化常常可以從顏色的改變、產(chǎn)生沉淀或氣泡、發(fā)光發(fā)熱等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如蠟燭燃燒。 三、通過尋找證據(jù),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屬于哪一類變化 1、 談話:生活中物質(zhì)變化的現(xiàn)象很多, 2、討論交流這些現(xiàn)象各屬于哪一類變化?你的證據(jù)是什么? 3、小組討論并填寫書14頁表格,匯報。 4、小結(jié):在觀察一種物質(zhì)的變化是屬于哪類變化時,最主要的是觀察它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zhì),可以從變化中產(chǎn)生發(fā)光發(fā)熱、沉淀、變色等現(xiàn)象中證明。 四、鞏固練習 討論判斷圖上這些物質(zhì)的變化是哪類變化,說出理由。-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 鍵 詞:
- 2019年六年級科學上冊 第1單元 第一單元教案 青島版 2019 六年級 科學 上冊 單元 第一 教案 青島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quán),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zhongcaozhi.com.cn/p-5696465.html